张礼标
张礼标
张礼标,博士,中国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长于蝙蝠科物种的研究。2010年,张礼标因其在果蝠性行为研究方面的贡献,与国际合作者共同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生物学奖,成为首批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之一。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张礼标曾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等机构任职。
科研经历
美国《不可思议的科学年报》杂志在哈佛大学颁出第20届“搞笑诺贝尔奖”时,张礼标博士通过电视得知自己获得了生物学奖。他的英国合作者Gareth Jones出席了颁奖典礼。张礼标等人的研究成果“短鼻果蝠通过口交延长交配时间”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ONE)杂志上,首次在非灵长目哺乳动物中发现这种性行为。张礼标认为,尽管奖项带有搞笑成分,但也符合评奖的主旨“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
2007年,张礼标及其研究团队在越秀公园捕捉了若干只棕果蝠,将其放在模拟自然环境的屋子中,通过红外摄像机观察果蝠的筑巢行为。
研究人员发现果蝠属不仅在筑巢,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交配行为,并观察到口交现象。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在除人类、大猩猩属等灵长类哺乳动物外,发现类似行为。张礼标随即改变了研究重点,决定观察果蝠的交配行为。他们选择了60只(雌雄各30只)成年的果蝠,按随机配对的原则,将其安置在模拟自然环境的笼子内进行红外摄像观察,结果令人惊讶:70%的雌性短鼻果蝠都会给伴侣口交,并通过这种行为延长了交合时间。
2009年7月,张礼标等将这份研究写成论文,连同视频一起投给《plos one》杂志,10月底,该文章发表,引起科学界激烈讨论。由于“获奖”消息是在十一长假期间公布,并未给张礼标带来“轰动效应”,他照常在家休假,顶多有同事电话或短信调侃和祝贺一番,“我们也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了”。尽管获得的是“搞笑诺贝尔奖”,但张礼标表示,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异想天开”的科学冒险精神的一种赞同。
研究成果
张礼标的研究表明,蝙蝠对人类生活有利有弊,既是害虫的天敌和多种作物的授粉者,也可能携带病毒。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物进化过程。张礼标是《果蝠口交延长了交配时间》一文的主要作者,该文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发表,指出口交在动物王国中极为罕见。张礼标和团队观察到非灵长目犬蝠也有口交习惯,这一发现对理解动物性行为有重要意义。
纪录片
张礼标在2005年参与纪录片《雷鸣之夜》的制作和拍摄。该片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田荣,张树义,张礼标,杨光伟,薛继军,张力张跃,李杰)。该片在2005年“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中获“评委特别奖”、“亚洲制作奖”和“最佳导演奖”三项大奖。《雷鸣之夜》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普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树义研究员承担,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科普电视片。《雷鸣之夜》(A Thunderstorm Night)共分为上下两集,介绍了扁颅蝠的行为生态与社会组织。只有3.5克体重的扁颅蝠,是世界上最小的蝙蝠,它把我们带入不常见的夜幕里,看到了一个大的世界,一个与人相关的世界。以夜幕下拍摄为主,将镜头放置于竹筒内,真实、详尽地呈现了以竹筒为家的蝙蝠生活,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科研经历
研究成果
纪录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