秆光滑,直立,丛生,高70-100厘米,具3-4节,节上密被灰白色的毛。
叶鞘边缘(鞘口)具细柔毛;叶片上面毛较少而短或无毛。
穗状花序细长、扁平,长5-7厘米(芒除外),宽6-9毫米,穗轴扁平易折断,在每节顶部和边缘密生短毛;顶端
小穗不发育,两侧小穗具3-2小花,一般仅最下方小花结实,余均不育;颖革质,具不显著7脉,主脉于顶端延伸成2毫米长的齿,侧脉延伸成长约1毫米的齿,并于颖背部凸起成两脊;外具不显著9脉,先端具长约10厘米的直芒,上部不孕小花具短芒;内稃于成熟时纵裂成两半。
颖果长约7毫米,径约3毫米,两端尖锐,腹沟浅。麦穗弯,枝空。
在
新石器时代广泛栽培于西欧至小亚细亚一带,现今在高加索、
巴尔干半岛、
摩洛哥、
西班牙等地有少量栽培作牧草之用。我国引种作科学试验材料。小麦通常生长在肥沃新月地带和安纳托利亚北部的山区,尽管它的分布范围更广,延伸到巴尔干半岛,并向南延伸至
约旦的
死海附近。小麦在
中东地区的栽培开始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被埃米尔小麦所取代。在
意大利、
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小麦的栽培从未广泛开展。小麦在北欧一些地区一直栽培到
中世纪,直到20世纪初。
本种性耐寒、耐旱,适宜在山区栽培,对土壤要求不高,并发现有抗锈病的抗源。一粒小麦是多倍体小麦
染色体组的供体物种之一,是小麦的重要基础物种。小麦含有
麸质,
蛋白质含量比现代红小麦高,被认为更有营养,因为它还含有更高水平的脂肪、磷、钾、
吡哆醇和
β-胡萝卜素。小麦在法国北部的
普罗旺斯地区是常见的食物。在
法国、
印度、
意大利、
摩洛哥、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土耳其和其他国家的山区,小麦也被用作
小麦粥或动物饲料。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提莫非维小麦Triticum timopheevii (Zhuk.) Zhuk.
波斯小麦(变种)Triticum turgidum L. var. carthlicum (Nevski) Yan ex P.C. Kuo
野生二粒小麦(变种)Triticum turgidum L. var. dicoccoides (K\u0026ouml;rn.) Bowden
硬粒小麦(变种)Triticum turgidum L. var. durum (Desf. ) Yan. ex P. C. Kuo
波兰小麦(变种)Triticum turgidum L. var. polonicum (L. ) Yan ex P. C. Kuo
圆锥小麦(原变种)Triticum turgidum L. var. turgidum
现在的栽培小麦(Triticum vulgaris)是异源多倍体,具体地讲是六倍体。大约10000年前,一种有14个
染色体(二倍体)的野生小麦,称为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与一种
禾本科杂草山羊草(Aegilopssp.)杂交。这种杂草的正常二倍体也是14个染色体,但是它们与一粒小麦的14个染色体不同(不
同源),因此不能
联会,所以杂交后代是不育的。
由于低温,这个杂交后代忽然
染色体加倍,形成了一个异源多倍体,即
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二粒小麦具有28个染色体,或14对染色体。约3000年前,二粒小麦与
节节麦(Ageilops tauschii)杂交,二粒小麦有28个染色体,节节草只有14个染色体,杂交的后代又是不育的。由于低温,这个杂交种的染色体又忽然加倍,形成了具有42个(28+14)染色体的异源多倍体,即普通小麦。小麦驯化的最早明确证据可以追溯到现在的10600至9900年前(公元前8650年至7950年)的
土耳其南部的Çayönü和Cafer Höyük两个早期陶器前
新石器时代B考古遗址。小麦的残余物被发现在冰人奥兹(Ötzi)身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