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之家
202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破碎之家》是一本由吴琦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品简介
《单读23•破碎之家:法国文学特辑》是《单读》书系聚焦海外文学的第三次尝试。伊凡•雅布隆卡、托马•弗拉奥、帕斯卡•马努基扬、艾米莉•弗莱什、于贝尔•阿达德,这五位作者的年龄段从40后到90后不等,却集中呈现出当代法国文学独特的气质:紧密关注当下的社会现状,并将它们纳为文学的表达范畴。这些故事大多从家庭生活、代际关系出发,却让读者从这些破碎的裂缝里,窥见无限宽广的社会图景。除此之外,随笔、访谈、诗歌、评论、澳大利亚文学专栏等栏目,又将为读者带来更开阔的视野与更多元的视角。2020年,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隘的人。
★ 《单读》继续环游世界文化版图的旅程,贡献当代法国文学最新作品,打破你对法国文学的固有想象。你熟悉的法国文学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维克多·雨果的,亦或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阿尔贝·加缪的……《单读》首次引入、翻译法语原作,打破你所熟悉的法语文学世界!托马•弗拉奥、帕斯卡•马努基扬、艾米莉•弗莱什、于贝尔•阿达德,四位法国当代作家从40后到90后,从不同的视角呈现了一个个与家庭有关的故事,而学者兼作家的伊凡•雅布隆卡则带来了精彩绝伦的关于虚构与非虚构写作的论述,解答了新一代写作者的创作疑惑。
★ 法国文坛惊人的当下性,描写出今天世界令人心碎的分裂现实。当文学正在失去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当代法国文坛仍然努力围捕着日益严峻的现实。这些故事背后都隐藏着广阔的社会图景与困境,从一个个小家庭的裂缝中,我们得以窥见工人阶级的衰落与被缅怀、国家权力如何侵入私人生活、恐怖主义将成为本世纪最不可忽视的伤痛,而现代性的困境已经一步步腐蚀人的精神……
★ 云也退对德语译者魏育青的访谈、欧宁的乌托邦历史记述、诗人郑小琼的女性打工者书写、彭剑斌对文学的使命与未来的解读……都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持续拷问着一个更好的社会、一种更好的文学在今天是如何可能。德国文学与两德历史的交织在一场谈话中,华盛顿·欧文的乌托邦实验至今影响着人类对未来的构想,“打工诗人”郑小琼道出了工厂与父权对女性的双重剥削,作者彭剑斌从冷门佳作《梁金山》里辨析文学的未来……
★ 与澳大利亚大使馆合作创立的“澳大利亚文学专栏”,持续更新!《单读14:澳大利亚文学特辑》曾是《单读》走向更广阔的海外文学世界的首次尝试,现在,《单读》为这样的尝试继续创造新的空间。
★ 单向空间品牌出版物《单读》是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2020年,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隘的人。这一辑《单读》继续发表可读性与思想性兼具的小说、随笔与评论,分享作者们的全球观察和个体经验。
作者简介
托马•弗拉奥(Thomas Flahaut),1991年生于蒙贝利亚德(杜布斯),在斯特拉斯堡学习戏剧,后前往位于比尔的瑞士文学院学习写作,于2015年毕业,现居比尔。《奥斯特瓦尔德》是他的第一本小说,探讨了社会关系和工人阶级文化的解体。
潘文柱,广东英德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出版有译作《拥抱》《亲爱的丽斯》《一 个夏天》等。
帕斯卡•马努基扬(Pascal Manoukian),法国亚美尼亚裔记者,1975年至1995年期间于大量冲突地带(黎巴嫩危地马拉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伊拉克等)进行报道,长期担任法国新闻公司CAPA的主任。他还创作小说和散文,小说《回声》于2016年在布鲁塞尔书展上获得一等奖
林苑,八零后,广东潮州人,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法国里尔高等新闻学院硕士,曾任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主持人。她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热爱,之后陆续翻译出版了多部译作,包括奥利维埃•罗兰的《猎狮人》《古拉格气象学家》,德尔芬娜•德•维冈的《无以阻挡黑夜》《真有其事》,弗朗索瓦兹•弗朗索瓦丝·萨冈的《你好,忧愁》等。2017年凭借译作《重返基利贝格斯》获傅雷翻译出版奖文学类奖项。
艾米莉•弗莱什(Émilie Frèche),出生于1976年,已经发表过十几部作品,积极与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斗争,她的小说关注身份和融入问题。
范加慧,南京大学法语系文学学士、翻译硕士,现攻读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世纪法国戏剧。
于贝尔•阿达德(Hubert Haddad),1947年出生于突尼斯,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他以多种文学形式出版了许多作品,同时他还是创意写作工作坊的资深老师。
彭倩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文学学士,法国司汤达大学企业传播硕士。曾任法国驻华使馆影视项目官员,中法文化之春中国艺术节媒介总监,界面正午运营总监。现任单向空间市场策划总监,电影节策展人,撰稿人,翻译。
吴燕南,1988年生,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文学博士在读。2018年在阿尔勒的中法文学翻译工作坊中感受到了翻译不可抗拒的魅力。
伊凡•雅布隆卡(Ivan Jablonka),编辑、作家。毕业于索邦大学,师从史学家阿兰•郭邦(Alain Corbin)。现任巴黎十三大学历史系教授,还担任电子刊物《思想的生命》(La Vie des idées)主编及思想团体“思想共和国”(La République des idées)的活动策划和主持。他曾发表《我未曾有过的祖父母的故事》(2012)和《历史是一种当代文学》(2014)。最新作品为《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2016),一部严谨与创意并重,探索文学、历史和社科之间边界的作品。
洪涛,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EHESS)近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心(CECMC)社会学博士生在读,研究方向是社会运动。索邦大学文学院应用外语系助教。兼职翻译,也参与组织过中国独立电影节
欧宁,艺术家、策展人、编辑。2003年在广州市拍摄的纪录片《三元里》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2005年受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资助拍摄的纪录片《煤市街》在纽约现代美术馆首映。2005年至2010年创办和策划三届大声展,2009年出任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2011年出任成都市双年展国际设计展策展人。2011年至2013年创办和主编共 16期《天南》文学双月刊,2009年主编的《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和2013年主编的《刘小东在和田与新疆新观察》在莱比锡市获两届“世界最美的书”奖。2010年在安徽县发起乡村建设项目“碧山计划”,2016年在烟台市发起历史街区活化项目“广仁计划”。2016年至20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学院任教。曾任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Benesse大奖评委(2009),日本横滨国际影像节评委(2009),所罗门·古根汉美术馆亚洲艺术委员会成员(2011),第22届米兰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电影节评委(2012)和里斯本建筑三年展Debut大奖评委(2013)。
克里斯托弗•梅里尔(Christopher Merrill),1957年生,美国诗人,记者,翻译。自 2000年起任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主持。
周嘉宁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作家,英语文学翻译。出版有长篇小说《密林中》《荒芜城》,短篇小说集《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等。
陈维,1980年出生于浙江省,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的艺术创作始于杭州市,最初从事声音艺术创作与表演,而后转向于影像及装置。其作品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与机构频繁展出。陈维于 2011 年获得亚太摄影奖,2015 年英国保诚当代艺术奖提名。
云也退,生于上海市,自由作家、书评人、译者,开文化专栏,写相声剧本,出版有思想传记类译作(《加缪和萨特》《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开端》等),《自由与爱之地》系原创作品首次出版。
参考资料
破碎之家 (豆瓣).豆瓣读书.2020-09-05
目录
概述
作品简介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