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
实验记录片
《三元里》是一部实验纪录影片,导演是曹斐欧宁。本片主要展开了对广州市城市化进程和典型城中村三元里的拍摄和研究。
影片信息
《三元里》项目由以下部分组成:
录像:黑白,中英文字幕,40分钟,2003
音乐:李劲松
制作:缘影
平面摄影:彩色,2003
曹斐、欧宁和缘影会成员
出版物
黑白,中英文,384页,2003
出版:缘影会
主编设计:欧宁
制作:Sonic China
配乐唱片
Noise Asia出版发行, 2004
监制及作曲:李劲松
内容介绍
本片是曹斐欧宁应邀为第50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而创作。它以缘影会名义制作,采取个人创作与群体协作相结合的制片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三元里的历史背景和当地习俗。
作品评论
由欧宁、曹斐和缘影会会员合力完成的数码录像作品《三元里》,并没有以浮光掠影的纪实手法带出三元里的特殊“路标性功能”,亦非直接利用批判的态度来推动事物的发展,而是从一种视觉艺术角度来呈现和体会一个地域生态的内在涵义。所以说,《三元里》的影像其本身正在建构出一种新的影像解构作用,同时亦与我们所经历着的周遭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或许来自作品的观影方位之故,影像并没有直接从母题开始,而是由“小谷围”的河道始动,进行着河道两旁都市化的社会学抽样,然后进入城市新中心,记录着都市人群的实相。主创人欧宁谈及作品主题时说,“我们从郊区出发,从最新鲜热辣的都市化现场开始,继而进入城中村”。影像作品将两种新旧的城市规划作一个横向的有机链接,如“小谷围”面临的困境与数年前的“三元里”错位规划。对此,我们在此不去探讨两者的相关点,反倒关注作品的“取样研究”的可贵态度以及民间
随着极其跳跃的画面进入三元里的一瞬,一切变得出奇地安静,犹如走进异域般让人感到不安,这里是另外一种的生态呈现。只有时而从高空中投射的昏暗光线,从建筑物的狭间掠过的飞行物,为绝望的生活带出一份情绪化的空间。但创作者的视线并没有停留在这些“城中村”的特殊空间内,整部作品犹如一个完全开放的文本,记录片所需承袭的形式与标记,在个与个的影像组成中亦被一一化解。在昔日的三元里大街上,充满象征意味的性别躯体画面,似乎带出团体合作的个体与个体的意识冲突,策划人侯翰如的“隐含着城市发展的另类理解和实践”这一象征性功能,由内在空间形成了一种自我秩序的偏离和链接,与这些迹象的演绎一起,影像开始出现走向意识形态的读解方向。
可喜的是,接下来的一系列人物静态摄影镜头,平行罗列的方法富有诗情般的意义,同时也使整部作品重返母题的方向。这一刻,城市表层的忧愁,或浓或淡地,在记忆的时空里与世相的面孔融会一起,成为一种可生时代的记录风格,不禁让我想起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摄影家桑德(AUGUST SANDER)的“人物肖像”的记录神韵。
在作品的最后,以字幕带出“三元里”的历史大事记:从一个世纪前的革命历史意义(由第一次鸦片战争而引起民间的抗英运动),到一个世纪后的边缘化社会问题(城市发展伴随着深刻的黄、赌、毒环境),“三元里”这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城市巨大变迁不可避免的矛盾过程。影像结束了,三元里的将来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依然是无从知晓。或者,通过一系列的光影跳跃,能够让我们内心发生共振情怀的,是最后那一幕幕呈现了人性光辉以及触动心灵的静态一面。
导演访谈
广州市,学而优书店,另外咖啡馆。
这是缘影会的一次例行活动,也是《三元里》的首映式。
这是一间整洁的观影室。欧宁与曹斐在前边调试机器。大家等着,有人小声说话,可是不吵闹。作为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紧急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三元里》刚刚从威尼斯回来。
看完后,十来位主创人员坐在台前,开始了与观众的交流。欧宁一如既往地从容清晰,曹斐穿着黑T恤,脚上是一双明黄色的平底鞋,他们的长处,在于创造力与行动力的结合。
一个半小时的交流,达到了相当深入的程度。其中的关键词,是“纪录片”与“全球化”,事实上,它也指涉了这个影片的内外两个方向的存在意义:一方面,它达成了怎样的展现,另一方面,它达成了怎样的沟通。
问:为什么这个纪录片用黑白影像?
答:这个一方面是客观条件造成的,我们用的是几台机器,不统一,也都不太好,到后期合成在一起时,色比色调有很大差距,因此就都调成黑白了———去除彩色后,质感要更好一些。另一方面,我们推崇早期纪录片大师如维尔托夫、尹文思等人的作品,在30年代城市生长的时期,他们用手中的摄像机所进行的真诚的记录是非常动人的,我们的影片,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拍摄的一个散文诗式的城市纪录片。这部黑白的《三元里》,也是对纪录传统的一个回归。
问:这部影片没有对白,文字说明也很少,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答:我们反对论证式的纪录片,将论证的工作,用出版物来完成。而且这个片子是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片,与“视觉艺术展”的主题要有所联系。片子是印象式的,诗歌式的,在类型上不能说有多么大的创新,但它适合艺术大展这种形式。
问:《三元里》刚刚从威尼斯回来,请问欧洲人是怎么看这个片子的,我个人觉得,它不是非常的“民间”。
答:在威尼斯展场,许多人表示喜欢这个片子,觉得“挺好的”,但他们并没有深入地说出理由来。这也是我们非常重视它在本土反应的原因之一。至于“民间”色彩,我更喜欢用的一个词是“独立”,也就是几个人没有酬劳,出于兴趣走在一起,不去迎合策展人、西方观众,也不去迎合中国观众的种种想像,而只说出我们自己的观察所带来的结论。“民间”并不一定意味着激进。
问:中国影片在国际影展上,通常会被认为取材或者手法有“迎合”西方文化想像之嫌,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点的?
答:将东西方二分,并将具体的作品嵌合到“迎合……想像”的模式中去的说法,实际上已经过时了。我们在实践的,是在一个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对话,西方寻找传奇性“他者”的观念正在被颠覆,我们希望自身能行理性的思考,真切的表达,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寻找到了解与沟通的可能。
问:在这个影片中,音乐很好,请问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答:做音乐的李冯的创作是与拍摄同时进行的。他原来做的是概念性很强、观念相当前卫的音乐,我们在不断的沟通中,确定音乐的基调与风格,反复修改,使之能与影像融为一体。在影片中,还用了大量的快慢镜,让城市化运动的速度与密度,从节奏中得到体现。最后的那段木吉他唱的民俗音乐风格的《三元里》,是欧宁的诗歌旧作,这个影像作品的拍摄是最近的事情,但创作人员的感受与思考都有了相当长时间的积淀。
问:关于DV拍摄,摄影师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吗?
答:要尽量运用手上的机器,了解它的全部性能。镜头稳,不乱晃,明确内容,向前推进。技术是重要的,不同的机器会带来不同的空间与形式。技术也不是最重要的,观念引导着技术。最后,要像用口用笔一样用你的摄影机。
问:对“纪录片”你是怎么看的?
答:刚才有观众对这个片子是“纪录片”提出了怀疑。事实上,纪录片的宽泛定义应当是“非虚构作品”,素材直接来源于现实。它有各种形式,而定义的内涵与外延还处于不断的扩展之中。在影片中的笑脸与合影,表达的是我们的感受与态度。对被拍摄对象,我们所有的,是认同赞美。
影片评价
关于欧宁的《三元里》计划,自从6月在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上首次展示后,获得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受到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然而,众多的关注大多着眼于整个计划的纪录片部分,而对这个计划整体关注较少。事实上,《三元里》是一个由集体完成,包括了影片、配乐、书籍、网站和展览于一体的跨媒体艺术作品,为此信息时报特约撰稿人Edging走访了《三元里》计划的策划人欧宁和曹斐,以及为纪录片配乐的音乐人李冯,对《三元里》计划的其它部分的制作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与探讨。
三元里计划
《三元里》是欧宁、曹斐应邀为第50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而创作的实验纪录片。它以缘影会名义制作,采取个人创作与群体协作相结合的制片方式,展开对广州市城市化进程和典型城中村三元里的拍摄和研究。《三元里》从三元里这个城中村开始对广州进行切片研究,它以城市漫步者的姿态,探讨历史之债、现代化与岭南宗法聚落文化的冲突与调和、都市村庄的奇异建筑和人文景观,最后形成一部黑白影像诗篇。《三元里》项目同时把缘影会带入威尼斯共和国双年展,展场中的开放图书馆主要用来陈列展示缘影会的文献、会员作品、网站和《三元里》的同名出版物。
集众多观点于一体的《三元里》
《三元里》计划其实是一个由缘影会集体创作的作品。针对如此多人的参与,曹斐回忆道“原来有如此之多的视点集中在一起的时候,给自己的反差很大,有许多的惊喜。这也令我更加有兴趣去组织这部影片”。集体创作,这种鲜活的创作形式的确为《三元里》计划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多元构成。
信息时报:拍摄和记录三元里的想法是在侯翰如“广东快车”这个展览计划之前还是之后产生的呢?《三元里》计划具体是怎样产生的呢?
欧宁:侯翰如与我在此计划以前已经有过合作,包括策展和制作一些书籍等。在2002年底他向我们提出用“广东省快车”的概念,把广东当代艺术介绍到威尼斯共和国艺术双年展中。经过沟通,我和曹斐就向他提出了以缘影会的名义,进行《三元里》计划的创作以供参展。
信息时报:曹斐过往的作品带有强烈个人风格,这次的《三元里》给人的感觉更像是集体创作,你会觉得其中有你的妥协吗?
曹斐:我觉得这不应该说是一种妥协。我是第一次尝试集体创作。在集体创作中你必须把很个人的东西隐去。你必须顾及团队其他成员的想法,达成一种共识。这时候就需要学习如何跟大家进行协作了。但由于剪辑依然是我来完成的,因此在剪辑上依然很有我个人的风格。
信息时报:《三元里》的拍摄是一个群体共同完成的,而这个群体又是来自一些不同的行业,这样的拍摄过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对后期处理工作有什么影响吗?
曹斐:如果是我个人拍摄的话,所有东西都是在我的预想之中。但是由于这次拍摄是许多人一起参加的,而负责剪辑的是我一个人。当开始后期制作的时候才了解,原来有如此之多的视点集中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关注的东西,镜头运动的方式等等都不一样,这些给自己的反差很大,有许多的惊喜。让我学习到许多东西。这也令我更加有兴趣去组织这部影片。集体创作会产生更多的想法,更加多元化,给人的感觉也更丰富些。
音乐去讲述影像以外的故事
李劲松联系时,他正在北京。这个与国内独立音乐圈交往密切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实验音乐人,有着丰富的音乐经历,《三元里》的配乐由他来制作,算是最合适的选择。当然,《三元里》播放后,一些人质疑其音乐与影片的联系,对此,李冯说“不必重复影像已经讲过的东西;配乐只是一个补充,去讲述影像以外的故事。”也许,配乐本身就体现了他内心对广州市的感触。
信息时报:首先是一个题外的话题,你作为一位香港人,你有类似于在广州城中村的生活经历吗?
李劲松:有。在1995年前后,我与(广州乐手)王磊合作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在城中村中住了1周左右。
信息时报:策划人欧宁在邀请你参与配乐工作的时候,他对作品的要求如何呢?
李劲松:其实合作的开始是我提供了一些我的作品小样给欧宁,他用这些作品尝试进行影片的剪辑,其中一首作品他们觉得相当适合。而那首作品是偏向简约音乐的概念,节奏感较强的。于是欧宁就向我提出了希望能够创作一些渐进式的、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而我按照他的要求采用了更多简约音乐的手法进行创作。
信息时报:据了解,相当有意思的是你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看到《三元里》的成品,而是看着原始素材进行的。这对你的创作会有什么影响呢?是否会令你丧失了对作品整体的把握,还是为你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呢?
李劲松:嗯,的确相当有意思。我们的合作方式是我制作完成一段音乐,然后交给他们,他们进行一段影片的剪辑。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们双方都感觉这种方式很有意思。我并不觉得这样的制作方式会令我丧失了对作品整体的把握,但的确为我的音乐创作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信息时报:欧宁说《三元里》的影片部分是片断式、散文式的,而你的配乐是整部作品的线索,把影片的意向贯穿起来。你自己怎么看待最终出来的成品呢?是否达到了欧宁所说的状态呢?
《三元里》是一项社会学的调查
在谈到《三元里》计划之一的书籍编排创作时,欧宁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了大量三元里传统文化中有意思的地方:当年抗英的由来,以及三元里原居民DIY组织联防队的故事。最后他概括说:“面对同样的现代化问题,中国人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现代性和自己的思维,因此我们不需要一定走西方的路子。”
面对现代艺术的创作,欧宁和他的缘影会也走出了自己的方向,以跨媒体的创作概念,有效地囊括了一个关于城市问题的表述。
信息时报:《三元里》计划是一个包括了影片、书籍、网站和展览在内的跨媒体艺术计划,网站和展览部分相信看过的朋友不多,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些这部分的情况呢?
欧宁:网站的内容方面,我们主要考虑到书和网络两者的媒体不同,因此素材大都来源于计划中的书本内容。同时网站也兼容了一些缘影会的介绍。展览以缘影会的介绍为主。我们认为,这部分是作为影片集体创作者的介绍。内容包括了缘影会的历史、会员的构成、运作模式,以及它对中影股份生态的影响等等的内容。在现场还有一台电视机,播放我们所选取的五部会员影像作品。同时展览也有兼容了一些《三元里》的介绍。
信息时报:上述的四个部分分别在计划中担当着什么角色呢?它们各自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会有各自的叙述重心吗?
欧宁:最重要是影片,书籍部分也相当重要。在创作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影片无法容纳所有的内容,特别是对城中村问题的论证,我们不可能用40分钟就能讲清楚城市化的问题。因此我们决定要做一本书与之辅助。影片和书籍的内容是各自独立的。甚至包括其中的图像部分,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也是摄像机与相机分离的,各自有各自的拍摄。而展览则是为了说明《三元里》作为一部集体创作,其背后的创作团体的内容。彼此之间是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信息时报:能跟我们谈谈书籍方面的东西吗?该书包括了大量的图片和扼要的背景资料文字补充。能详细谈谈这本书的创作吗?你会如何判断这本书在整个计划中的价值地位呢?
欧宁:从一开始制作我们已经确立了影片和书籍两个方向。这个项目不单单是一个影片,对于我来说,它是一个社会学的调查和研究。影像只是其中一个手段。影像部分我们是希望突出它的视觉效果,显现对听觉和视觉的冲击。而书籍部分我们集中了一些论证性的东西,把理性的东西都放到这里面来。
参展及放映纪录: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2003年6月
缘影会首映,广州学而优书店,2003年7月
珠三角影像展,广州学而优书店,2003年8月
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特别放映,北京盒子咖啡,2003年9月
2002-2003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南京艺术学院/南京红色经典美术馆,2003年9月
公共与个人:新视觉艺术展,汉堡包Kampnagel艺术空间,2003年10月
珠三角影像展,上海东大名艺术中心,2003年11月
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特别放映,上海电影101工作室,2003年11月
第10届日内瓦影像双年展,日内瓦当代影像中心,2003年11月
自制天堂:中国当代艺术展,法国LE PARVIS艺术中心,2003年11月
法国巴黎艺术院线MK2(国家图书馆)特别放映,2003年11月
法国当代艺术地方基金会(FRAC Aquitaine)第24届夏季校园巡回放映,2003年11月
2002-2003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澳门婆仔屋艺术空间,2003年11月
珠三角影像展,北京大学影视协会,2003年12月
不一样的一样:当代艺术交流展,上海多伦美术馆,2003年12月
传统与冲突:亚洲新录像,荷兰IMPAKT电影节特别节目,2004年1月
透过窗户:亚洲当代艺术展,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亚洲中心(东京),2004年1月
中国当下:中国当代影像展,纽约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04年2月
传统与冲突:亚洲新录像,布鲁塞尔ARGOS艺术中心,2004年2月
透过窗户:亚洲当代艺术展,韩国汉城Darling Art Foundation, 2004年3月
香港特别行政区MAP OFFICE特别放映,2004年4月
开放的姿态,广东美术馆,2004年4月
Tatig|sein,柏林NGBK,2004年5月
中国人:中国当代摄影与录像,德国Wolfsburg美术馆,2004年10月
颠倒的过去:东亚当代艺术展,美国圣迭戈美术馆,2004年11月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影片信息
内容介绍
作品评论
导演访谈
影片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