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薰
陈佩薰
陈佩薰,女,1927年7月出生于湖南省龙山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毕业于华中大学生物系。
她是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鲸目专家组成员、国际热带雨林保护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自然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佩薰专注于动物生态学及保护研究,是我国鱼类生态学领域的先驱之一。自1979年起,她主持了长江珍稀动物白鱀豚的生物学及保护研究,开创了我国淡水豚类学的新领域,培养了一批专门从事淡水豚类研究的科技人员,并建立了相关实验室。
职业生涯
1950年,陈佩薰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大学生从武昌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并被分配到湖南湘雅医学院。1955年,她前往梁子湖进行鱼类学研究,并在此期间学习了游泳技能。1956年,她发表了首篇论文《梁子湖鲤鱼鳞片年轮的标志及其形成的时期》。1972年,陈佩薰回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继续从事鱼类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并在1976年出版了《长江鱼类》一书。
白暨豚研究
1978年秋季,陈佩薰被任命为白暨豚研究组组长,尽管面临挑战,但她认为这是她应尽的责任。1980年,她接到了关于一头被捕获的白暨豚的消息,并迅速采取行动将其带回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这只名为“淇淇”的白暨豚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只在人工环境中生存超过一年的个体。陈佩薰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渐掌握了白暨豚的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她还参与了白暨豚的繁殖研究,并在1986年成功捕捉到两只活体白暨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两只白鱀豚未能成功繁殖后代。2002年7月14日,淇淇去世,这对陈佩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与淇淇共同生活的二十二年间,陈佩薰撰写了多部关于白暨豚的书籍,包括《白暨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和《珍稀动物白鱀豚》等。
成就与荣誉
陈佩薰在其职业生涯中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个级别的奖项。她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主要作品
陈佩薰的主要著作包括《长江鱼类》《稀世珍宝——白暨豚》以及《白暨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等。
参考资料
“白鱀豚”目击记之二 相似的行进轨道.“白鱀豚”目击记之二 相似的行进轨道.2024-08-22
风雨长江五十载.风雨长江五十载.2024-08-22
目录
概述
职业生涯
白暨豚研究
成就与荣誉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