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翅鸦雀(
学名:Sinosuthora brunnea)是
莺鹛科、
鸦雀属小型鸟类,体长11-13厘米。嘴短而粗厚、似鹦鹉嘴,头、后颈和颈侧
栗色。
上海体育大学橄榄褐色,翅缘褐色。颏、喉、胸
葡萄红色具细的栗红色纵纹。
虹膜棕红或深红色,嘴乳黄或角黄色,嘴嵴较暗或为黑色,脚暗褐、肉褐或绿铅色。主要栖息于林缘灌丛、竹丛、稀树草坡,以及芦苇丛和高草丛中。分布于
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
四川省、
云南省等地。褐翅鸦雀外形大小和羽色均与
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非常相似,但褐翅鸦雀翅缘不为栗棕色或红色而为褐色,野外亦不难识别。
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头侧、枕、后颈、颈侧和耳羽
栗色或橙
褐色,颊稍暗。背、肩、腰、尾上覆羽和尾等整个上体以及两翅表面均为橄榄褐色。颏、喉和上胸淡皮黄色或粉葡萄红色、具细的栗色或栗红色纵纹,其余下体皮黄色或粉红褐色,两胁黄褐或橄榄褐色。
行为:
留鸟。褐翅鸦雀主要栖息于林缘灌丛、竹丛、稀树草坡,以及芦苇丛和高草丛中。繁殖期间多成对或单只活动,其他季节多呈数只或10余只的小群。常隐蔽在灌丛和高草丛中活动和觅食,如无干扰,一般很少飞翔,因而不易看到,常常仅听见叫声而难以见于踪影。
褐翅鸦雀的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厚密的灌丛中或缠绕的
藤本植物上,也在芦苇丛、竹丛和高草丛中营巢。巢距地高1米以下,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枯草、叶、竹叶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的草茎和兽毛、马毛,巢的大小为外径8厘米,内径5厘米。每窝
产卵2-4枚,通常3枚。卵蓝色,光滑无斑。
各
亚种间的区别主要在于
指名亚种颊和耳羽
栗色,颏、喉、胸
葡萄红色,具栗色细纹;
金沙江亚种耳羽淡
褐色,颏、喉、胸淡皮黄色,具显著的栗棕色羽干纹。大理亚种和金沙江亚种相似,但头顶栗色浅淡。
褐翅鸦雀的分类一直较为混乱。由于褐翅鸦雀在外形、大小、羽色上和
棕头鸦雀非常相似,过去一直被归入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中作为不同的
亚种。Deignan(1964)将
金沙江亚种(Paradoxornis brunneus ricketti)从棕头鸦雀中分出来单独作为一独立种。Tmylor(1967)认为Deignan仅将具有
褐色翅缘金沙江亚种(Paradoxornis brunneus ricketti)分出来作为独立种,而将同样具有褐色翅缘的
指名亚种(Paradoxornis brunneus brunneus)和
大理白族自治州亚种(Paradoxornis brunneus styani)留在
棕头鸦雀里是不恰当的,因此他提出将指名亚种(Paradoxornis brunneus brunneus)、
金沙江亚种(Paradoxornis brunneus ricketti)和大理亚种(Paradoxornis brunneus styani)3个均具
褐色翅缘的亚种从棕头鸦雀中分出来结合为一个独立种,种名为褐翅鸦雀(Paradoxornis brunneus),而ricketti和styani则作为它的不同
亚种。
但他们的意见一直都未得到一致的支持。有的学者同意Deiffnan的意见,仅将ricketti作为一独立种,而将burnneus仍留在
棕头鸦雀内(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Waiters 1980)。而有的学者则支持Traylor(1967)的意见,将brunneus作为独立种,将ricketti和styani作为它的不同亚种(De Schauensee 1984;King 1984;Inskipp et al.1996)。
郑作新(1976)和中国学者以及郑作新等(1987),在《
中国动物志》
鸟纲ll卷中,均将褐翅鸦雀和
棕头鸦雀视为同一种的不同
亚种。但郑作新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鸟类种和亚种分类名录大全》中,则又将褐翅鸦雀(Paradoxornis brunneus)从棕头鸦雀中分出来作为一独立种。因此亦暂按这一意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