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山蝠
蝙蝠科山蝠属动物
褐山蝠(学名:Nyctalus noctula),又名夜蝠、中华山蝠、山蝠,是一种蝙蝠科山蝠属的中型蝙蝠。它们喜爱居住于旧建筑物的屋檐上,一群由1至50只不等,飞行速度极快。山蝠的粪便在传统中药中称为"夜明砂"。我国山蝠的数量较多,在控制有害昆虫及防止疾病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褐山蝠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近危NT。
形态特征
山蝠体长6.7~7.7cm,尾长3.5~5.3cm,前臂长4.8~5.6cm,体重18~21g,颅全长1.71~1.82cm。耳短宽,耳屏明显,内缘弯转而呈肾形。第5指很短,仅略大于第3或4掌骨长,从而形成较窄翼膜。背毛色棕褐,腹毛色略淡,背腹侧毛均向四周扩展分布到翼膜和股间膜,沿前臂骨背腹面均生长有绒毛。颅骨吻鼻部较短,人字脊可见。齿式为2.1.2.3/3.1.2.3=34。核型为2n=44。
分布范围
褐山蝠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北非。褐山蝠分布于中国台湾以及中国的江西、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广东省、安徽、云南省河北省、北京、河南省山东省四川省江苏省、新疆、福建省浙江省、湖北、湖南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法国
山蝠河北亚种(学名:Nyctalus noctula plancei,Gerbe)于1880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陕西、河北、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京。
山蝠福建亚种(学名:Nyctalus noctula velutinus,G. Allen)于1929年命名。分布于中国台湾以及中国的江西、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安徽、云南省、湖南、河南省山东省四川省江苏省福建省浙江省、湖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福清。
生长繁殖
体毛绒密,背毛棕褐。一般10余只集群活动,多则100只左右。冬眠前交配,雌蝠暂不排卵。次年春天排卵与储存在子宫中的精子受精卵。妊娠期50~60d,5~6月产崽。哺乳期约20d。幼蝠冬眠前性成熟。
生活习性
山蝠属是一种适应力比较强的蝙蝠。一般喜欢群居于那些洞口小但里面空心的树洞中,天黑后爬出树洞然后展翅飞走去捕食,一般他们飞行速度很快,在树顶端或高空捕食飞虫,也时而在林中穿梭,并发出尖厉的叫声。山蝠种类也比较多,但大多都喜欢白天在树洞里栖息。很难见到。白天成群居于树洞或废旧的房子缝隙里,夜间外出在树林里穿梭捕食飞虫,又时也出没于村庄附近,喜食蔬果,蚊虫。一般是褐色或黑色的,但也有类似毛翼山蝠那样是红色的个体。有狂犬病。但只要不接触就对人无害。
家蝠一般喜欢居住在农村的阁楼、粮仓、房檐下的缝隙中。天黑后外出占据比较高的房檐或树干,发现猎物时展翅飞出捕捉后又飞回原地。不过有时也在飞行中捕食
毛翼山蝠属是山蝠中比较漂亮的种类,毛色主要是橙色或红色,生活习性和日本山蝠相似,但一般是飞行中捕食。
回声定位
和其他食虫蝙蝠一样,褐山蝠也是使用回声定位的方法捕捉昆虫。褐山蝠使用两种回声定位,其中一种的叫声在26至47千赫之间,能量集中在27kHz时,有平均11.5微秒这么久。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长繁殖
生活习性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