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国胜,曾任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员,我国城市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的推动者之一。
现任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科技委主任。
汶川地震
2008年0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12日14时35分左右,
北京市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
中国网连线国家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他说此次地震波及面广,因为震级大,震源比较浅,震级大是最关键的原因。有消息称北京会发生余震,这纯属谣言。曲国胜说,震中会有很多余震,要特别小心余震引起的破坏,要注意要远离建筑物、电线物和滑动的山体。
汶川搜救
2008年5月12日,曲国胜带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奔赴汶川震区,展开搜救,一呆就是十几天。生活的全部,在曲国胜的世界里似乎都微缩成了随身携带的一台
笔记本电脑和一身再熟悉不过的棕黄色救援服,而他平常说得最多的就是:灾变随时发生,科学救援为本。
4月23日一大早,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二楼的两个会议大厅里人头攒动。以
5·12汶川地震周年纪念的来临为契机,来自全国各地、
5·12汶川地震紧急救援中心的代表以及中国地震局和应急搜救中心的各路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快速处置。曲国胜作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专家,在此次第三届(2009)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大会上做了关于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的经验与启示的报告。
事实上,汶川地震时,曲国胜和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同事们正为
印尼海啸和
巴基斯坦南亚大地震这两次本世纪以来惨重的世界级灾难做总结。
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成员,在安排完其他准备工作后,下午4点半左右,曲国胜最后一个离开中心疾驰奔赴集结地点。尽管当时是下班的交通流量高峰期,但救援队员从
北京市的四面八方快速向
北京南苑机场集结,到6点左右赶到南苑机场,紧张的各类装备运装后,8点钟飞机正式起飞,整个过程真正做到了快速响应。
5月12日当夜,曲国胜带领救援队即到达震区开展救援。“这次因为是
军用运输机直接机降,便节省了花在交通上的时间。两天时间内,我们已先后在绵竹、
都江堰市,成功救出近四十位幸存者,这一暂时性数据已经超出了救援队建队七年来所有的救援幸存者人数。”曲国胜说。
“依照国际经验,地震发生后,数小时内的自救往往成功率最高,可达整个成功施救数的95%,而外部援助力量,因为到达震区的时间限制,往往只能在剩下的5%中努力,何况我们只是其中的一支救援力量。这次
5·12汶川地震多发生在山区,范围广,震级大,且许多地方交通被破坏,伤亡之大,救援之难,是超出我们任何一次跨国救援的。”
个人理解
曲国胜现场指挥
5月12日,温总理在
都江堰市的救援现场提出要“科学施救”。依曲国胜的理解,所谓科学救援,就是要进行科学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地情况进行判断,仔细推敲,依靠经验和技术,大胆地采用一些新的、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更加有效地完成搜索定位和实施营救。这就是整个科学救援的全过程。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有效的科学规划,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尤其不能蛮干,因为蛮干的结果往往是人没找到,自己先受伤了。
“在这次救援过程中,我们就采用了很多科学援救的方法,包括采用了多种生命探测仪器、喊话、敲击等传统办法,也采用了对废墟环境的分析的方法。除此以外,我们还采用了手机定位,利用手机信号来进行搜索定位。通过这种新技术,在此次地震中我们利用手机信号进行排查,发现了差不多1000多个失踪人员。采用更多更先进的技术进行幸存者的搜索定位,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曲国胜说。
在曲国胜看来,科学施救还包括在救援现场的医护措施。就是说,在确定救援位置之后,成功实施营救之前,要在现场采取及时的医疗救治措施,包括给被埋压者
生理盐水的输入,对伤口及时包扎,也包括在幸存者被抬出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搬运方式,如采取夹板固定、根据幸存者的受伤状态进行科学处置等等。
在救援现场,有些人被救出来可能只有10-20分钟就死了,有的可能就是因为最后几分钟施救的方式方法不太恰当。
个人看法
在中国地震局里,曲国胜是比较早地推动GIS应用的人之一。从95年推动GIS体系在灾害中应用到目前为止,曲国胜已经接触过四、五十项研究项目,其中有几十项是由他负责的。
从96年开始,中国地震局一直在推行城市灾害预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示范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对城市进行大量的建筑物、生命线工程调查,通过把地震参数输入到模拟环境中来实现对城市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的快速盲估,从而提出一套针对整个应急管理的快速管理办法,有效选取救援当中的重点目标。从“九五”到“十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已经在30余个城市完成了相关项目,曲国胜项目组完成了其中的十几个城市,并在项目中大量的采用GIS系统。现在已经编写了一套快速的地震灾害盲估预测GIS系统,先后多次在国内外地震巨灾的快速预测中使用。
此次
5·12汶川地震,曲国胜也采用了这套系统进行预测。震后约半小时左右,中国地震局有关人员向我询问这次地震预计的可能死亡人数。当时预测了两个数字,一个数字是2-5万,一个数字预测是3-5万,但因为地震刚刚发生不到半小时,曲国胜就说了一个较为保守的数字,这次地震是上万人死亡。
曲国胜他们当时是根据震源深度35公里的地震参数下进行预测的,如果知道震源深度是在20公里以内,他们预测数字还会更接近此次地震的人员死亡总数,这样可为中国政府正确决策快速救援提供依据。
由于曲国胜他们参加了很多次国际救援,并对国际强震进行了50-60次的灾情盲估,基本可了解大灾影响的空间区域范围,尤其是在8.0级大地震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
这些经验都是来自近十几年的研究,一个是对地震人员伤亡的预估,还有一个就是对地震救援案例进行的分析研究。尽管与事实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些估计和分析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我们整个决策过程,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整个国家的资源调度和人力、物力的综合投入,而且对他们的应急搜救工具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紧急救援
曲国胜
如今,曲国胜和他所在救援中心的同事们正在总结
5·12汶川地震的实战经验,在曲国胜的眼中,未来的紧急救援会朝着四个方向发展。
第一是通过大量的培训和演练,来提高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各级政府组建的救援队的专业救援技术,提高熟练运用科学救援方法的程度。通过这次救援,我们看到很多救援队指挥缺少规划,救援经验不足,对操作过程也不是很熟悉。
第二是实现与国际救援技术和标准的接轨,如在某一废墟的救援结束后,需对被施救人员地点、数量、时间等进行标记,以便其他后续救援队及时了解该废墟的救援情况,目前除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已系统进行过此类培训,但很多救援队还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要系统培训搜救技术和方法。
第三是对一些新的高科技搜索设备的应用,包括搜索机器人和手机定位。特别是通过手机定位来快速锁定搜救目标,尽管这次在地震中应用得比较晚,但是这已经预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第四,我们未来最主要的方向将是通过大量的废墟采集来丰富我们目前救援培训中废墟的类型和数量,并借助高科技的手段来实现三维数字化的虚拟域和场景模拟的构建,为我们的实际救援工作提供服务。
新疆访问
2月19日,中国地震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研究员到新疆地震局进行工作访问。
上午,曲国胜研究员做了《汶川地震的总结与反思》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曲国胜研究员通过参加
5·12汶川地震救援的亲身经历和对汶川地震的反思,详细介绍了汶川地震灾害成因和地震救援情况,对如何做好巨灾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建议,使新疆地震局及专程前来听课的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震局专家和领导受到很大启发。
下午,曲国胜研究员和局应急救援处、新疆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和监测中心的负责人和专家一起就开展《新疆油田区域性应急救援平台建设》项目协作等问题进行了磋商。
人物评价
曲国胜总工是我国城市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的推动者之一。
他崇尚科学,具有远见,弥散在他周身的科学气质让他卓而不群;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与平等意识,让越来越多的人汇聚到他的身旁,与他一起成就科学救援事业。
一切都跟生活无关,一切又都跟救援有关。这个47岁的中年男人成熟稳健,目光铄。生活的全部风景,在他的世界里似乎都微缩成了随身携带的一台
笔记本电脑和一身再熟悉不过的棕黄色救援服,而他平常说得最多的就是:科学救援!
救援案例
主编
曲国胜
简介
《汶川特大地震专业救援案例》一书汇集了数十支专业救援队、数千名救援队员冒着死亡的威胁从一线带回的宝贵资料,系统的综合了多支救援力量救援行动的成功案例,从专业救援的角度反映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系统地总结了
5·12汶川地震专业救援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科学的思考与建议,为我国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提供了宝贵和丰富的史料,也为我国地震巨灾救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目录
肩负重托 科学施救
以人为本 科学攻坚
一级战备 全力救人
抗震救灾谱写伟大忠诚
以抢救生命为第一位
争分夺秒 救援现场上演生命接力
发扬硬骨头精神 决不放弃
勇于决策 科学救援
生死与共 不言弃、不放弃
永远和灾区人民在一起
在生命大营救中拼搏成长
生死时速
挺进汶川亮剑灾区 尽显荆楚英雄本色
跨越高山与险境 解救灾民于危难
攻艰克难 科学施救
灾情就是命令 时间就是生命
连续奋战 挽救生命
灾难中谱写生命之歌
废墟深处撒真情
千里大救援
大爱无疆
驰援绵竹
五千里驰援 川蜀八昼夜
与时间赛跑 与意志较量
守护生命 心系灾区
全力搜救 紧急救援
南坝救援
危急时刻 彰显本色
生命的曙光
一线希望 百分努力
爱心奉献 无怨无悔
生命大营救
彰显中国石油人的本色
生命至上 永不言弃
苍天无情人有情
肩扛国家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