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话,俗称太原土话。是一种汉语族-晋语下属方言,是晋语代表语言之一。
范围
使用范围
旧
太原县、旧
阳曲县(县城驻地为当今
杏花岭区县前街时期),此外
灵石县存在部分太原话飞地。
旧太原县,指的是今天的
晋源区、
小店区坞城村以南(现在省政府新驻地以南)、
万柏林区小井峪村以南。
属于旧太原县,不讲太原话的有:晋源区
姚村镇高家堡(清徐话)、小店区
西温庄乡寺庄村(榆次话)、小店区
北格镇村(榆次话)。
旧阳曲县,是附郭县,无独立县城,即县城依附于太原府城的县前街(在今天的府西街中段北侧,
新中国成立后的原太原药材公司中药材厂)。现在的
迎泽区、
杏花岭区、
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北部(不含山区)、小店区亲贤村及以北、
阳曲县(不包含大盂)均属于旧阳曲县。
属于旧阳曲县,不讲太原话的有:迎泽区双塔西街桃园南路附近(多数人讲普化的五台话)、迎泽区大部(汉语)、迎泽区孟家井(榆次话)、阳曲县大盂(
盂县话)、杏花岭区大部(太原普通话)。
行政区划沿革
因语言在一定程度会受到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影响,下列简述旧
太原县、旧阳曲县地区划沿革。
公元前247年(战国时期),置晋阳县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境域历代属晋阳县、太原县,且为
太原府驻地。
1951年8月5日撤销太原县,初改太原县改为晋源区。
1957年3月12日,成立
太原市郊区。原太原县境域大部分属之。
后经过多次拆分合并,1970年3月26日,撤销太原市郊区建置,新置
南郊区、北郊区。原
太原县境域大部分属于 南郊区。
1997年末,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拆分南郊区,成立
晋源区、
小店区。
二、
阳曲县(
迎泽区、
杏花岭区、
尖草坪区、
万柏林区北部、今阳曲县大部)沿革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毁
晋阳古城,驻地移出太原县境内
982年,将府治迁至阳曲县唐明镇(今迎泽区)。
1960年复设阳曲县。因县城析出改城区(今迎泽区、杏花岭区),驻地由城区改驻
黄寨镇。
通行范围
使用老派太原话,可通行于并州片大部。北起阳曲县,南至
平遥县。
现状及差异
现状
太原话使用范围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就已经迅速缩减,至今日,老城区已经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太原话。南郊虽然保存良好,但是也面临着普化的风险。北郊仅柴村附近能体现出本地太原话原有特征。未提及的其他地方,本地太原话原有的个别特征有所选择性保留。整体来看,全
太原市无论城区、郊区所使用的太原话,均有明显消亡迹象。
新老派划分
根据发音人年龄对应时代和文白异读的保留程度划分
新老派差异
一、.新派的太原话,即目前太原城市居民所使用的方言,是20世纪60年代在逐渐架空本地太原土话的基础上,并受到外来
河北省官话移民及汉语推广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四不像“洋泾浜”方言,随后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普化。
声母20个,韵母33个。入声舒化明显,阳入消失,入声韵主流只剩一组4个。送气规律同普通话。白读音基本消失。
二、老派太原话,声母21个,韵母38个以上;文白异读丰富、规律,且老太原话白读音层次更加古老;喉塞音入声较强,输入声调区分明晰,区分阴阳入;声母、韵母、声调与古汉语标准韵书《
切韵》、《
广韵》有着良好对应关系。
果摄除去端组的不规则读音和普化现象,区分开合口;
白读音层次,曾梗摄、宕江摄,四个韵摄脱落阳声韵的鼻音韵尾,读阴声韵。详情如下:
1.曾摄白读i或/ɿ/,
例:蒸/tsɿ/ zi 蒸馍馍 陵/li/ li 黄陵村
2.梗摄二等开口读ie,
例:冷 /lie/ lie 大冷冬天(手)脚冷 杏/ɕie/ xie 杏儿 羹/ʨie/ jie 剔羹(多误写成“
剔尖面”)
3.梗摄二等庄组开口读/ɿ/
例:甥/sɿ/ si 外甥子 生/sɿ/ si 生儿(日)生熟
4.梗摄二等合口白读ua,
5.梗摄三四等白读i,
例:听(听)/tʰi/ ti 听话 明/mi/ mi 天明咧 精/ʨi/ ji 精明
6.宕江摄白读同果摄,读作uɔ(uo)(帮组重唇读音为ɔ(o)),
除去普化外,无文读音。中派太原话因向汉语 靠拢,导致白读音变读成ɒ> ͠ɒ
例:房/fuɔ/ fuo 忙/mɔ/ mo
语音
城区老派太原话
采音对象:城区194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本地老人
参考文献:崔容《太原方言新派老派的语音差异》2000年著
王立达《太原方言中的“文白异读”现象》1958年著
张楚 王为民 《太原(含南北郊区)方言古蟹摄字的演变模式》 2013年著
王文娟 《太原市南郊区方言的语音特点》之 附录二 太原城区方言音系 2007年著
声母21个(粗体为白读音)
韵母36个(粗体为白读音)
声调5个
城区旧派太原话
资料来源:高本汉1911年记音 分析下图来看,是当时的文读音,并非普通百姓日常用的口语白读音。
声母
韵母
现代标准太原话
因为曾经处于南部郊区的小店语音演化速度极其缓慢,所以展现出了很多现今城区消失了的早期太原话特点。是城区太原话消失后,最为主要的,也是最后的理想采音地点。
采音对象:南郊
小店区小店村本地老人(主要采音对象)
(不含寺庄村(太原话、榆次话混杂)、横河村(太原话、榆次话混杂))
(不含郜村(榆次话)、南代家堡(清徐徐沟话)、张花(太原话、清徐徐沟话混杂))
调查方式:田野调查法
声母20/21个(粗体为白读音)
声母说明:
1.m、n声母在现代标准音采集地小店村,大部分老年人和少部分本地青年仍有较为明显的旧派特点,在同部位附带一定色彩的口浊音,实际发音为/m/、/n/。
2.白读音层次,全浊声母清化后,不论平仄,一律不送气。如:前/ʨiæ/ jian
3.古汉语的喻母字,在标准太原话中,读作零声母(无声母)。如:容/Øyŋ/
4.古汉语疑母在标准太原话宏音韵母前读作/ŋ>ɣ/,如饿/ŋɤ/,古汉语疑母在标准太原话细音读作/n/,如咬/niɑu/、硬/nin/;不论宏音、细音,除个别字外,二者均表现出极不稳定状态,均趋于脱落边缘,尤其疑母常用字“我”的声母已经完全脱掉成零声母(无声母)/Øɤ/。此状况在城区70~110年前已经出现,只是小店作为曾经的太原府城南门外的郊区,演化速度慢,从上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脱落。
5.v声母摩擦性不大。
韵母52个(包含基本韵母39个,自成
音节韵母3个,趋于消失的韵母7个,变读3个)
韵母说明:
1.宕江摄白读音同果摄。受汉语影响后会出现带有轻度鼻化音的/ ͠ᴀ / 或/a/的文读音。因是普化现象,不属于本地语音体系,不计入标准音系。
2.部分韵母下辖字极少,使用频率不高。如,/yɐ/ 仅发现表示呕吐的“哕”和表示生硬的“犷”;/yᴇi/仅仅发现三个字,“靴”、/ʨyᴇi/(表示受弯矩作用折断) 、/ʨʰyᴇi/ (表示主动躲藏)。
3./ai/韵母开口较小,动程较短,实际发音为/æɛ/或/ɛe/。
4./y/、/yɛ/、/yn/中的/y/在老年人口中实际发音接近/j/或/ʝ/,所以在一些字词中会出现撮口呼变齐齿呼现象:院墙/iæ ʨiɔ/、监军庄/ʨiæ ʨin tsuɔ/、太原县/tʰai iæ ɕiæ/、鲤鱼/li (ȵ)ʝ/
5.入声韵母的韵尾收喉塞音ʔ,常用入声韵母两组7个,分别为
6./aʔ/实际发音偏/Ʌʔ/
7.山咸摄韵母实际发音较以前开口度减小,由/æ/向/ɛ/演变。
南郊小店太原话
声母
韵母
注意:根据实地调查
1./ɛ/的发音实际接近/ɐ/(类似a),对应普通话的er;
2.在对应普通话的er
音位,小店腔太原话因每个人发音习惯不同,也展现出了不同的发音特征。比如,“二”的最标准发音是/ɐ/,但实际上会展现出/ɐ/、/ai/、/ᴇ/、/ɛ/多种发音。
北郊柴村太原话
声母
与南郊小店声母对比,白读音层次虽不像小店数量多,但几乎一致。
如:菊、稻、跪,均表现为不规律的送气特征。
蛇,白读音均为ts组声母,小店 蛇/tsɛ/, 柴村/tsʰæ/。(/ɛ/,/æ/为很接近的两个韵母)
祠,白读音声母均为/s/。
韵母
尖团音与分音词
太原话单字音除个别字外,不区分尖团音。
太原话分音词高度区分尖团音;同时,中古汉语知组在分音词中读端组,此点印证了太原话起源时间至少在唐末之前。
分音词,又叫做切脚词,是太原话乃至整晋语普遍现象;指的是将汉字的单音节拆分后并辅以l声母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
举例常见分音字(用国际音标和拼音注音,拼音注音中,末尾的q代表喉塞音)
词汇
人称代词
太原话的人称代词是:
指示代词
代词和副词
哉——这个、这样
兀——那个、那样
甚——什么
一季子——较长的一段时间
几时——什么时候,农历日期什么时候。
多会——泛指不确定时间
啊了——哪里
啊怪——哪个
物来——那么(程度加深)
物来来——那么(程度减小)
一眼眼(nian)——一丁点
——不要
文——纯粹不
叠词
逆序祠
常用词汇
高级词汇
蔬菜词汇
医药生理类词汇
身体部位词汇
节日和节令类词汇
语句
谚语
1.云往东,一场(zuo)空;云往西,直圪星(xi);云往南,雨点赛和(huo)粪篮;云往北(bieq),雨点打烂房拐角(jyeq)。
2.过咾冬,四十五天就开春(cong)。
3.勤(jin)吃懒做不待动,腰了别(bieq)的讨吃棍(gong)。
4.人活(huaq)脸面树活(huaq)皮,狗狗活(huaq)的四条(diao)蹄(di)。
5.有营生做不咾,有吃的都吃咾。
6.忙年歌:二十三,打发
驼螽科爷爷上(suo)咾天;二十四,割(gaq)下(ha)对子写下(ha)字;二十五,胡萝卜儿冻豆腐,二十六(lueq),割(gaq)上(suo)刀刀肥(xi)羊肉(zsueq);二十七(qieq),关住门子洗臭脚(jieq/jyeq);二十八(baq),枣山山蒸(zi)下(ha)一笸(peq)拉(laq);二十九,提上壶壶打
白酒;三十日(zseq),
饺子跳的锅儿了。
7.东虹(jio)雽雷(luai/lai)西虹(jio)雨,起咾南虹(jio)下(ha)大(de)雨。
8.气力(lieq)是奴(nou)才,走咾再来。
9.做甚的务(mu)甚,讨吃的务(mu)棍,天暖随(xy)衣裳(suo),肚饱随(xy)干粮(lio)。
歇后语
1.磨盘捣石头——实(石)打实(石)。
2.三张纸糊个驴头——晓不得自家是谁了。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3.屁儿上插旗旗——比喻忙得不可开交。
4.紧屙咾安茅子——来不及。
6.鸡毛跌的火儿了——了(燎)咧。比喻完蛋了。
8.瞎(haq)驴认下(ha)一根道——一根筋。
9.瞎(haq)狗看星(xi)宿——不懂装懂。
10.驴粪蛋蛋——外面面光。比喻徒有表象,实际毫无内涵。
11.和(huo)尚(suo)看婆(be)姨——眼饱肚了饥。
语法
趋向性和状态性
除去城区新派普化严重外,“及”和“的”性质大部分语言点能够区分,
但是发现以下几个地方虽然未受普通话影响,并不区分“及”“的”:
小店区南马村、王吴村:完全不区分,只使用“的”或者借用普通话的“去”
使动态表语
着+形容词构成
着虚——使收到惊吓
着落/tsaʔ laʔ/ zaq laq——使承受,使享受
着慌/tsaʔ xuɔ/ zaq huo——使惊慌失措
“着”除在“着急”一词中文读为/tsɑu/,其余均白读音/tsaʔ/
副词和主语后置
一般陈述:我才刚吃咾饭 表示我吃过饭
后置强调:吃咾饭我才刚 表示我才吃了饭
语气词的时态作用
咧——完成时态
咾——过去时态
哇——将来时(具有不确定性质和祈使句的请求性质) (有时“及哇”连读为“呱”)
吧——将来时(具有确定性质和祈使句的命令性质)
呀/也——最近将来时(下一刻即将发生的事件)
来来——过去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