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古城位于中国
晋源区,是一处古城遗址。始建于春秋时期的
姬匄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被焚毁于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79年),占地200平方公里。
太原市古城最初由
晋国公卿
赵鞅的家臣
董安于建造,因城池建在
晋水之阳(古以北为阳)而得名晋阳。晋阳不仅见证了
赵国的崛起,也是多次历史变革的关键舞台,一直是政治与军事的重镇。
东魏、
北齐时期,晋阳更是权力中心。2002年,
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起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到2023年7月止,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了3座隋唐
瓷窑遗址和9处灰坑,还有大量窑具和瓷片等遗物。专家指出,这些遗址是
山西省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
瓷窑遗址,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瓷窑遗址已经遭到破坏,但在发掘区内共计出土了近万件瓷片,这些发现对中国古陶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6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0月列入中国首批
立项名单。2022年1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2024年1月19日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对外开放运行。
命名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
晋源区,最初建筑晋阳城的是
东晋公卿
赵鞅的家臣
董安于。董安于创建晋阳古城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97年以前,因城池建在
晋水之阳(古以北为阳)而得名晋阳。
历史沿革
历史背景
晋阳,古城之名,源远流长,最早见于《
春秋》记载,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97年。晋阳不仅见证了赵国的崛起,也是多次历史变革的关键舞台。自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建城起,经历战国纷争,至汉初刘恒定都于此,晋阳一直是政治与军事的重镇。
东魏、北齐时期,晋阳更是权力中心,其建筑群落体现了当时的都市规模与格局。然而,历经唐宋变革,晋阳城最终在
赵光义之手遭到毁灭。
考古历程
20世纪6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
宿白先生曾到晋阳古城遗址进行调查,对城市布局做出推测。同时期,考古学家谢元璐和
古文字学家
张颔先生带领勘探人员做了初步勘察,并发表勘察成果。
2002年,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起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2011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晋源区文物旅游局联合组队,成立晋阳古城考古工作队。晋阳古城遗址位于
晋源区晋源镇,占地面积20余平方公里。由于遗址保存完好,埋藏深厚,因此被国家列入“十一五”至“十四五”规划重点保护
大遗址,并于2010年10月被列入中国首批
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2011年,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工作正式展开。发现表明,
晚唐时期城内宫殿埋藏区的大型建筑
基址二号已初步确定其大致位置。这组建筑由左右两侧的房屋组成,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多进院落。的二号建筑基址位于中轴线上,已经揭露出山门、两座庭院和两座三
开间殿堂的遗址。专家通过分析推断,该寺庙建筑的修建年代为晚唐时期,受到了
李炎时期的破坏,但在五代时期仍然在使用,最终在
宋朝初期被毁灭。
自2012年以来,考古学家在晋阳古城
西北陆续发掘了1号、2号和3号建筑遗址。其中2号和3号建筑遗址相距较近,且年代相仿。2021年3月,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和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联合成立了考古队,对2号和3号建筑遗址之间的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发现了一处
瓷窑遗址。
2022年8月15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称,在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中取得了重大发现。考古队在宫城区新发现了3座隋唐瓷窑遗址及9处灰坑和大量窑具及瓷片等遗物。专家指出,这些遗址是
山西省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瓷窑遗址,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瓷窑遗址已经遭到破坏,但在发掘区内共计出土了近万件瓷片,主要分为青瓷和白瓷两类,另外还有2件素胎瓷塑。这些发现对中国古陶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7月12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他们公布了晋阳古城
唐朝一号作坊遗址的发掘资料,为研究唐代
冶炼和金属制造技术史提供了重要材料。晋阳古城遗址位于
晋源区晋源镇附近,目前已探明城址面积约20平方公里。本次发掘在作坊遗址及附近灰坑内出土大量遗物,种类繁多,具有明显的唐代文化特征。按用途大体可分为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品两类。晋阳古城发现较为集中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还属首次,该遗址的发掘对探讨晋阳古城城市布局及演变有重要意义。
2023年11月28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晋阳古城遗址墓葬区唐代砖室墓的考古资料。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20年抢救发掘了一批汉至清时期的墓葬,其中
唐朝砖室墓M23出土器物丰富,为研究
晚唐以来太原地区墓室平面形状的主流形式提供了重要材料。M23的发掘说明从晚唐开始,太原地区墓室平面的主流形式开始从弧边方形向圆形过渡。
地理环境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
晋源区晋源镇,西依龙山、
天龙山,东临
汾河,面积20余平方公里,始建于
东周,废弃于
北宋初。
现状地形概况
晋阳古城位于
太原盆地北端的风峪沟
冲积扇上,地理位置优越,西依
太山、龙山山脉,东临汾河,北有风峪河,南濒源自
悬瓮山的“
晋水”,处于“山环水绕,原隰宽平”的理想建城要地。城内地势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海拔最高点795m,最低点769m,风峪沟冲积扇是太原盆地西侧面积最大的冲积扇,长105km、宽40km,中上部较陡,下部平缓。晋阳古城西城西部位于冲积扇中下部,东部位于冲积扇外,东侧靠近
汾河处有一条带状高地,将古城包围于内。
历史地形推测
城址区域
在
北宋初期,晋阳古城经历了火灾和水灾,长时间被汾河水冲刷并淤积。明代以后,汾河洪水频繁泛滥,导致古城深埋于大量淤沙之下。根据已有的考古研究,晋阳古城城内文化层的埋深从西城墙开始逐渐加深,而在西城墙内侧的遗存埋深较浅,地表可见;而南北向夯土墙处的文化层埋深达到了8.5米,东城墙处更是达到了13.0-14.5米。综合考古发掘成果和现状地形,可以大致推测晋阳古城的历史地形特点:西城西部纵坡较大,而东部现状及历史地形较为平坦。
城址东侧
根据《
山西通志》的记载,明代及以前
汾河中游的各县已经存在了一些村庄,包括西寨、鹅归店、木厂头、庞家寨、南北瓦窑、野场等。根据《汾河志》的统计,自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以后的500年间,汾河中游平均12年发生1次大洪水。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前,洪水灾害基本位于
太原古县城东,而此后,西寨、古寨、瓦窑、庞家寨等村庄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根据推测,东侧高地在明代及以前就已存在,且地势相对较高。宋代至明代期间,晋阳古城区域先是百年荒泽,明代形成
太原市县城,很难有人力、物力在
汾河东岸筑高地,故可大致判断东侧高地在晋阳古城存续时期就已形成,并成为城市建设场地。
方位布局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
晋源区,是太原建城2500多年的历史见证。这处遗址包括城池遗址、宗教寺观遗址和墓葬埋藏遗址三部分,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是
春秋至唐、
五代十国的一处大型城市文化遗址。
重要遗址
二号建筑遗址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发掘揭露面积近7000平方米,是一处从
北齐到唐五代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体量大、出土遗物丰富、建筑结构布局清晰。并且完整呈现了五代时期古建筑的院落布局。
二号瓷窑遗址
2022年8月18日,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遗址的宫城区发现一处隋至
唐朝早期的
瓷窑遗址,共清理出3处瓷窑炉遗迹、9处灰坑和近万件瓷片。并且该瓷窑的时代大致在隋至唐代早期,但根据晋阳古城此时间段的相关遗迹与历史背景分析,更倾向于
隋朝。同时,该遗址是
山西省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瓷窑址,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大殿台遗址
大殿台作为一个历史名词,虽然在民间传说中流传已久,却鲜有文献记录。该名字因与古代宫殿建筑相关而备受瞩目,研究者期望能在此地发现晋阳古城的重要宫殿遗址。2013年,考古团队对该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挖掘工作。目前,在大殿台附近的地表可以观察到部分夯土遗迹,其夯层厚度约为18至20厘米,并夹杂着砖瓦碎片。通过对夯层和
包含物的分析,推断其年代不早于明代,与晋阳古城营村“堡子墙”的年代相仿。为了进一步明确夯土的分布、夯层厚度、建造年代及技术,考古队在该地区进行了详尽的勘探,划分了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探沟,覆盖面积约92平方米,平均深度为3.5米。勘探结果显示,夯土层按照时期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分别对应
唐朝和明代。由于
现代主义建筑和道路的密集,晚期夯土的完整范围尚不能确定。根据地形分析,大殿台地势相对隆起,南北和东西长度均约80米。查阅明代《
太原县志》,未发现确切记载,其是否为宫殿遗址尚无法断定。历史记载提到
洪武四年曾修建晋府宫殿,但因大风而毁,说明当时宫殿尚未完工。考古发现的现场状况似乎与史书记载相符,但这仅是初步推断,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以获得更加确凿的证据。
小殿台遗址
小殿台遗址,座落于
古城营村西侧的相对高地,已经经过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细致勘查与物理探测。考古专家通过高密度
电阻率剖面分析,发现该地成层性显著,尤其在2至4米深处的视电阻率异常低,推测这可能是古代频繁活动的痕迹层。而4米以下
地层的成层性强,可能经过人工加工。地质雷达(GPR)剖面显示,浅层0.03至0.1毫秒范围内同相轴紊乱,缺乏明确界面;中层0.1至0.2毫秒范围内同相轴虽微弱但连续,与电阻率异常相吻合;深层0.2至0.4毫秒范围内构造略显突出,但轮廓不甚清晰。尽管如此,仍可推断小殿台遗址下可能藏有重要的古文化遗迹。
“西南城门”遗址
"西南城门"遗址是基于2011年以前的考古发掘,被认为是唯一可能存在的城门遗迹。与"小殿台遗址"共同成为"十二五"期间的考古重点,两者均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进行挖掘。该遗址位于
康培集团苗圃内,距离
大运高速公路约20米。先前的勘查资料显示,西南城墙存在一个大约5米宽的缺口,被推测是城门所在。因此,计划在此区域进行发掘,以确认其是否为城门。如果确认是城门,将对其进行保护和公开展示;如果否定,将选择对城墙破坏最小的部分进行解剖研究。在对城墙进行大范围探查后,并未发现城门的存在,随后考古团队对城墙进行了详细解剖。解剖结果表明,这段城墙由七层夯土构成,可分为四个时期。通过对夯土的分析,揭示了西城墙南段的建设、维修及废弃的历史。与此同时,通过与西城墙北段的比较,可以推断出
东周时期的城市中心位于西城墙北段以东,汉晋时期城市向南扩展,
北朝及
唐朝城市规模继续扩大,但主要可能是向东扩展,西城墙一直处于使用状态。
一号建筑遗址
一号建筑遗址的发现为考古学界带来意外惊喜。在西城墙附近进行道路和排水系统勘探时,研究人员东行开挖,揭露了一处宋代初期的复杂建筑群。这些建筑布局杂乱无章,建造手法简易,似乎是围绕狭窄的排水渠而设计,渠中堆满了铁渣和碎瓷片,暗示着当地曾有
北宋早期的民间窑场。房屋基础多为碎砖瓦的土坯墙结构,内部常见晋阳古城特有的锻造兵器用的鼓风灶。这些建筑群的发现,不仅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还反映了其使用者可能的高端身份,以及与佛教的潜在联系。此外,地下更早期的
北齐灰坑遗物丰富,虽因上层建筑遮蔽,难以全面了解,但也足以揭示当时社会的复杂性。
唐代砖室墓遗址
墓葬位于
晋源区赤桥村龙山山前坡地上,该地区属于晋阳古城遗址墓葬区。2020年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了一批汉至清时期的墓葬,其中唐代
砖室墓M23出土器物最为丰富。为研究
晚唐以来太原地区墓室平面形状的主流形式提供了重要材料。墓葬整体为长方形斜坡墓道单室砖墓,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随葬器物主要集中在墓室西部,共计20件(组),包括瓷器、陶器、铜镜、铜钱、首饰、砚台、
漆盒、墓志。墓葬的墓室平面均呈圆形,表明太原地区
五代十国时期墓室平面结构以圆形为主,而从现有考古或相关历史资料看,唐大中九年(855年)以前盛行弧边方形。M23的发掘说明从晚唐开始,
太原市地区墓室平面的主流形式开始从弧边方形向圆形过渡。
文物遗存
2021年,在这3处
瓷窑遗址中,均出土较多的倒伞形窑柱、喇叭形窑柱、条状支具、垫圈、垫条和瓷片等。出土的近万件瓷片,主要分为青瓷和白瓷两类,另外还有2件素胎瓷塑。出土的青瓷可辨器形主要为罐、瓮、碗、盆、钵、瓶、灯台等;釉色主要有青绿釉、青黄釉、青褐釉和花釉,釉面保存较好者玉质感极强,但也有标本釉面厚薄不均,或有严重沁蚀失光及剥釉现象。出土白瓷分施化妆土的白瓷和未施化妆土的细白瓷,可辨器形主要为罐、碗、杯、钵和器盖等;施化妆土的白瓷釉色主要为白中泛青和白中泛黄两种,都施有厚厚的白色化妆土;细白瓷可透光,积釉处为水绿色。
发掘面积有7000多平方米,出土了相当多的遗物,有大魏兴和二年和大魏
天宝的空心砖,还有
北朝时期的脊头瓦,还有大量的陶瓷器,以及建筑构件。
价值意义
晋阳古城遗址考古进行到现在,已探明西城城垣四至;发现晋阳城肇建之初、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墙遗迹,并发现城墙两次大营建及历代改建、扩建、修补过程;首次发现宋初
孝义火烧晋阳城的遗迹,与《
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文献记载相吻合;初步建立遗址
地球物理学探测参数;编制完成《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纲要》;清晰揭示晋阳古城自
东周至明清时期的
地层埋藏规律。
新发现
五代十国时期大型建筑基址——二号建筑基址,建筑基址群体量大、出土遗物丰富、建筑结构布局清晰,是晋阳古城历年来的首次发现,对研究中国唐晚期建筑形制意义重大。
晋阳古城遗址建筑基址的发掘,揭示了不同时代同一区域的不同类型建筑,对于研究古代建筑的布局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
晚唐大型寺庙建筑,完整和清晰的建筑平面结构,在隋唐佛寺考古中较为少见。该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为进一步了解晋阳城不同时代的布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开发与保护
截至2023年11月24日,
晋源区晋源街道办事处宣布对晋阳古城国家
遗址公园(一期)进行征拆,以配合公园建设。征拆区域东起古城营村庄及官道南街,西至
京昆高速公路,北临唐城公路,南界明太原县城北外环。新的保护规划将范围扩展到西至西山山脉东麓,北至
晋阳湖南岸,东至滨河东路,南至贞观街,涵盖4616.93公顷。规划内的历史环境要素,如山形水系、文物建筑群,都将得到保护,其中山系有
天龙山、龙山、
太山、
蒙山等,水系则包括
汾河及其故道、
晋水、风峪沙河等,以及众多桥涵遗址。文物建筑群涵盖晋源阿育王塔、
九龙庙等多处重要
文化遗址。
基于对晋阳古城文物考古、收藏、展陈、保护、研究、教育等目的建造的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于2024年1月19日对外开放运行,该博物馆参照
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建设,位于晋阳古城遗址南侧奉宣街大夏门内。
重要荣誉
2001年6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阳古城遗址位于
晋源区晋源镇,面积20余平方公里。因遗址埋藏厚、保存好,被国家“十一五”至“十四五”规划为重点保护
大遗址,2010年10月列入中国首批
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2022年1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同时公布了“十四五”时期纳入保护的大遗址名单,全国150处,其中,
山西省5处:
陶寺遗址、
侯马晋国遗址、
曲村—
曲村-天马遗址、晋阳古城遗址、
蒲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