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庵,位于
四川省峨眉山天池峰下,海拔1120米。晋时(公元3世纪)为
印度和尚宝掌禅师结茅静修处。宋代建寺,称千佛庵。明代初年(约1369)楚山和尚扩建为大寺,名千佛禅林或千佛禅院。明崇祯4年(公元1631年)德心、锐峰和尚重建。清雍正时,峨云禅师再建。清乾隆43年(公元1779年)毁于火,47年至55年(公元1782~1780年)逐年修复。因寺前原有千年洪椿三株,故称洪椿坪。
清
顺治,峨云禅师扩建。
乾隆四十三年(1773年)焚於火,以后逐次修复。民国四年(1915年),寺僧心捷、心全重修
大雄宝殿。二十七年(1938年),
明朝、悟定、济悟合力维修。建国后,1953年、1974年几经整修,1985年起监院普金、照观、胜宗等相继增建客房,完善寺庙配套建设。1983年,国务院颂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千佛庵是
峨眉山重点八大寺庙之一。洪椿坪,始建于明朝,称千佛庵;清时重修,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树而得名。传为宝掌和尚结茅处。分为
观音殿、大雄宝殿和普贤殿,殿后供有
达摩象。洪椿坪内珍贵文物数不胜数。一是楹联众多,且品位较高;二是寺内藏有清制千佛莲灯,雕镂精美;三是寺内存有
清代乾隆的木制“正明司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寺院周围山抱林拥,葱郁幽静,雨雾蒙蒙,千枝滴翠。
1、洪椿晓雨:峨眉山传统十景之一。寺院山抱林拥,空气清新,每当炎夏清晨,常有霏霏的“雨”洒向庭院,四周林中更是蒙蒙一片,并有渐渐“雨声”,此谓“洪椿晓雨”。这“晓雨”,似雨非雨,如雾非雾,游者或倚立庭院,或漫步寺外,仿佛周身被“晓雨”润湿,但抚摸衣装,丝毫没有被雨水浸湿的痕迹,却顿感清凉和舒适。
洪椿晓雨的成因——雨后林中地面湿度较大,水气不易散去,一到晚上空气变冷变重,沿山坡下流,把较暖较湿的空气抬升上去,湿度超过饱和,便会凝结成雨,但因规模不大,所以只能形成如雾如烟的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