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修建,男,1959年6月出生,湖南湘潭人,1988年3月获
京都大学博士学位,
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1月被聘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材料学学科特聘教授。赵修建主要从事玻璃非晶态材料基础科学、功能建筑玻璃、光电子玻璃、红外光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曾先后赴
京都大学、
北海道大学、
神奈川大学、
神户大学、
东京理科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
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等2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访问、讲学和进行合作研究。
红外光纤材料、非晶态光电子信息材料、建筑用智能玻璃材料、功能薄膜材料、玻璃结构性能及
玻璃熔制的
计算机模拟与材料设计。
赵修建教授主要从事玻璃非晶态材料基础科学、功能建筑玻璃、光电子玻璃、红外光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偏振光玻璃、CO2激光传输空芯光纤、自洁净玻璃等。曾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及横向科技开发项目多项。在国内外
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110篇;EI收录120篇。论文被引用600余次。其中,SCI引用500余次。出版著作3部。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
赵修建教授曾于1998年荣获国际玻璃协会学术大奖—Gottardi奖。该奖每届只奖1人,华人首次获此殊荣。他还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包括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五),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基础类)
三等奖1项,建材行业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和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各1项。曾获
中国硅酸盐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
1.围绕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建筑材料的节能、保护环境和营造舒适的生存空间为目标,开展了功能建筑玻璃及其多功能集成化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并在“高活性TiO2光催化剂材料及其在玻璃自清洁中的应用原理”等方面有重要创新。该项目针对以往
二氧化钛基光催化剂大部分采用粉体而难以回收的问题,以及由于光催化活性不够高而难以处理高浓度污物的问题,结合人们期盼已久的玻璃自清洁问题,对如何提高二氧化钛基光催化剂及其薄膜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和光致超亲水性、如何解决在普通钠钙硅玻璃表面上制备二氧化钛基薄膜时,玻璃中的钠离子扩散进入薄膜中导致二氧化钛基光催化剂失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将TiO2薄膜与其它功能薄膜组合研制出了一系列多功能集成化的镀膜玻璃,为调整传统玻璃行业的产品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2.在
氧化物和非氧化物玻璃的组成、结构、性能间关系的研究,以及新型光电子玻璃的研究方面,针对氧化物玻璃、
氟化物玻璃以及硫系和硫卤系玻璃等的形成、性能、结构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3.采用拉伸还原技术,通过优化原始玻璃配方、采用独特的拉伸工艺和离子交换等技术,研制出了高性能的红外偏振光玻璃,在1000~1600nm波长范围内其
消光比大于45dB、透光率大于90%,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该类功能材料方面的垄断和封锁。
4.在空芯光纤的预计法马取得重要成就,研制出了传输CO2激光功率大于50W、温度传输时间大于40分钟、10.6mm处光损耗小于1.3dB/m的电介质/金属结构的泄露型CO2激光空芯光纤,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毛细管内溶胶凝胶镀膜技术,研制出了TiO2-GeO2-SiO2、SiO2-GeO2和Al2O3全反射薄膜空芯光纤,可在毛细管内表面制备厚度4mm以上的致密薄膜。这种全反射薄膜空芯光纤在10.6mm处的光损耗可小于0.1dB/m,传输CO2激光功率可达到数百瓦。
国际玻璃协会TC23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兼特种玻璃分会副理事长;全国建筑用玻璃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中国稀土学会玻璃与陶瓷分会理事等。曾任
湖北省高级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1999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被
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9月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同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评为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以赵修建教授为团队负责人的“功能薄膜材料的结构调控与光电性能”研究组2005年度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