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女,博士,1935年2月24日出生于
河南省潢川县,毕业于
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海洋地貌与沉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地学院院长。
1956年,王颖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学系。1961年,王颖前往南京大学任教,组建海洋研究组。1979年,王颖赴
加拿大的
达尔豪斯大学深造。1982年,王颖学成回国后,继续在南京大学任教,担任了海洋地貌与沉积研究室主任。1984年5月起,王颖担任南京大学教授。2001年,王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2004年,她承接了外交部大型数字海洋和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数字
南海”,填补了中国在南海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2011年,她出任国家首批“2011计划”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开展南海海域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研究。2020年1月南京市
鼓楼区科协等单位负责人前往
南京大学走访慰问王颖院士。
王颖曾获得三八红旗手标兵、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5年2月24日,王颖出生于
潢川县。王颖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她的第一志愿填报了南京大学地理系,并以高分考入该专业。1954年,王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王颖跟随中国地理学代表团前往
印度参加国际地理大会,这是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地理学代表团。在会议中,王颖亲眼目睹了外国学者对
中原地区的嘲讽,从此她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一名地理学家,更要为国家和民族争光。同年,王颖从
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
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深造,师从地貌学家、地理教育家王乃樑。1961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副博士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1961年,王颖前往南京大学任教,组建海洋研究组。除了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外,她还先后从事了
天津港泥沙来源回淤研究,
秦皇岛市油港与煤港、
山海关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的选址勘测,
北海港扩建、拦门淤积治理与地角海军码头选址工作,
海南岛铁炉军港的沿岸泥沙治理,广东镇海港的海军码头选址,
三亚港的扩建工作等,与
南京大学海岸研究一起成长为高校海洋教研的主要力量。
1979年,王颖赴
加拿大的
达尔豪斯大学深造。期间,她在鼓丘海岸研究、
石英砂表面结构研究、淤泥质海岸研究三大领域取得了成绩。
1981年3月,王颖乘船进入百慕大三角区,调查核废物埋葬洋底的可能性。考察结束后,王颖在沉积学杂志《Sedimentology》上发表了有关
深海平原浊流沙的论文,文中首次论述了大洋底浊流动力作用,在理论上提出了深海沉积环境新的概念。8月,王颖参加了拉布拉多海圣劳伦斯海湾考察,深潜器到达了深海200多米处。1982年2月,王颖完成了在
加拿大的学习任务。
王颖学成回国后,继续在
南京大学任教,担任了海洋地貌与沉积研究室主任。她积极促进国际科研领域的友好交流,组织聘请了多位专家来华讲学。为了保证讲课效果,王颖亲自担任翻译。1982至1985年间,王颖共接待了美、英、加、荷等国短期讲学教授或代表团共10批66人,口译讲座60次。2001年,因在海岸动力地貌、海洋沉积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贡献,王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2004年,她承接了外交部大型数字海洋和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数字
南海”,填补了中国在南海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2011年,77岁的她出任国家首批“2011计划”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开展南海海域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研究。2018年,退休后的王颖仍坚持每天上班,节假日还在家潜心写作书稿。2020年1月南京市
鼓楼区科协等单位负责人前往
南京大学走访慰问85岁高龄的王颖院士。
研究领域
王颖主要研究领域为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专长于从海洋动力、地质地貌与沉积多学科结合的途径研究海陆交互作用带—海岸海洋的成因特点与变化趋势,在中国海岸海洋与淤泥质平原海岸,高纬地带鼓丘海岸发育演变,
大西洋深海平原沉积物源与浊流动力机制等。
学术成就
科研综述
海岸动力地貌方面
中原地区淤泥海岸很长,是中国海岸的主要特点。王颖对中国淤泥质海岸研究的贡献主要有:系统阐明河流对淤泥海岸形成的作用及对
大陆架沉积的影响。她在伦敦地质杂志上发表的“中国主要河流对大陆架沉积作用”一文,被第12届国际沉积学会主席英国
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Harold Reading教授评为:“河流对中国海岸线影响方面的最佳总结”,并被他主编的沉积学名著《沉积环境与沉积相》(Sedimentary Environment & Facies)一书修正第三版列为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在中国最早(1963年、1964年)提出中国淤泥质潮滩(地质学上叫潮坪)的分带性,并与英国Wash和
加拿大芬地湾潮滩进行对比,深入阐明其形成机制及微地貌和
沉积物的异同,把潮滩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中国最早(1964年)阐明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成因及其与黄河改道的关系,后来并建立了贝壳堤—潮滩体系,系统阐明河流改道及泥沙供给与贝壳堤及淤泥海岸演变的关系,受到国际海岸学界的重视。
王颖在淤泥质海岸的学术成就亦反映在《The Sea》一书的撰稿中。《The Sea》是国际海洋学界反映当前进展、最具权威性的论著系统,其主编是国际海洋学家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Allan R. Robison教授。1994年,他专门邀请王颖担任《The Sea》第10卷第10章Sediment Transport & Terrigenous Fluxes的撰写工作。该书稿现已完成终审,将于John Wiley & Sons Inc.出版。
海洋沉积研究方面
在用电子显微镜研究
石英砂表面结构方面,提出用组合标志来恢复沉积环境。石英砂的沉积环境,
中原地区外学者已有许多人做过,但大部用单一标志。王颖在这方面的发展是提出用组合标志,如颗粒形态、磨圆度、特征标志、成岩标志等,代替过去的单一标志,获得七种沉积环境下石英砂的基本特征,并用各种标志的叠加顺序,分析石英砂的沉积过程及沉积历史。她应用此种方法建立了
加拿大大西洋深海扇和
深海平原浊流砂的沉积历史和搬运模式(Sedimentology, 1982),受到加拿大Piper教授的赞许,认为她是当前研究
石英砂表面结构的世界两大专家之一(One of the two world experts)。后来她又应用此种方法对比研究中国东海
大陆架与加拿大大陆架的沉积环境,亦取得较好成果。
应用研究方面
王颖30多年来应用海岸动力地貌学原理为
中原地区海港港址选择及解决港区航道泥沙回淤服务,对中国20多个重要海港的建设和扩建,作出重要贡献。例如,她早期对
天津港回淤研究成果(认为泥沙来源于当地浅滩,而非直接来源于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今后新港扩建提供了基本科学依据。
秦皇岛市油码头、煤码头(均为国家重点工程)的选址,建成30年来,证明她的结论基本正确。其中秦皇岛煤码头工程获得国家级金奖,其正确选定码头位置则应归功于王颖等的应用研究工作。
近年来,她主要从事
海南岛海港建设研究工作。在三亚、洋浦等重要海港的港址选择和扩建研究中,创造性地应用并发展了
潮汐汊道理论。例如计算三亚
潟湖水面可能围垦的最佳面积,计算预测
洋浦港将来回淤数量及泥沙来源。Bruun潮汐汊道理论强调潮流作用,王颖则将波浪作用、海岸环境及沿岸泥沙运动与潮流作用统一进行研究计算,故能得到比较精确的定量预测,成功地解决三亚、洋浦等海港建设问题,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洋浦是
海南省最大开发区,也是中国完全靠外国投资开发的最大开发区,开发区是主要依靠海港而发展起来的。按王颖等研究提出的方案,现已建成2个2万吨泊位,并开挖了通过拦门沙的深水航道,现已3年,并无回淤,港口通畅,这对洋浦开发区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应用研究成果受到
海南岛港务部门的很高评价。其中
三亚港的工作成果被交通部定为“动力地貌与港口工作相结合的典范”。
现在王颖正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黄海海底辐射沙洲形成演变研究。”辐射沙洲位于苏北海岸外,是全世界最特殊的海底沙脊群,在海岸学和海洋地质学上均有重大科学意义。在实际应用上,通过大量海上工作,用充分的材料论证了辐射沙洲中主要
潮汐通道黄沙洋—烂沙洋是沿古河谷发育,晚
更新世以来位置基本未发生变化的深水道,巨大的纳潮量使之近百年来沉积速率小,适于建深水航道。基于该阶段性研究成果,此水道现已被国家计委推荐为中、美合作燃气轮电厂的
深水港址,一期投资24亿美元,在此水道建设10万吨级液化天然气深水航道,二期建成20万吨级。这是
中原地区海港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对发展长江流域和
江苏省经济均有巨大意义。但在潮流通道建大港,关键是通道的稳定性,这是海岸科学上一个理论性和应用性的重要的新课题,过去未有人研究。王颖主持的此项研究用GIS、
遥感、地震剖面探测、沉积、微体古生物等方面大量数据,全面论证潮流通道的稳定性,取得重要成果,在研究报告评审会(中国主要港工专家,江苏省交通部领导参加)上得到一致好评,被认为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平台建设
建立南大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试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是王颖创建的,与中国其他国家实验室不同,其由海洋勘测、实验测试分析及地理信息系统(GIS)三个系列组成,构思新颖,体系完整。另外,该实验室开始是由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无偿援助40万美元建立。现该实验室已通过验收正式建成,具中国第一流的设备,如210Pb实验室测试数据经
国际原子能机构四年比对鉴定,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该机构国际网络成员之一。
学术著作
发表论文
出版图书
以上资料来源于:
学术交流
人才培养
截至2020年3月29日,王颖先后讲授过“地貌学与
第四纪地质学”“海洋动力地貌学”“海洋地质学”“
矿砂地质学”“全球变化与海洋专题讲座”“海岸海洋环境、资源与一体化管理”“海岸海洋科学概论”等多种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已培养硕士20余名,博士15名。
社会任职
获奖记录
个人荣誉
以上资料来源于:
作品学术荣誉
以上资料来源于:
个人生活
家庭
王颖的父亲是
张学良部下一员将领。抗战时期,王颖跟随父亲的部队辗转到
西安市后才上了小学。她在西安完成了6年小学课程,后在北京慕贞女子中学读了
高中。
婚姻
王颖的丈夫是朱大奎,他是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地貌学家。两人育有两个女儿
高朱蒙和朱耕。
人物评价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为探索海洋奥秘,她曾三次探索百慕大“魔鬼”三角区,深潜200多米探寻海底世界。她说:“搞科研比较艰苦,我们海洋科学研究也是这样,尤其是海洋考察,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但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这样你就得不到第一手资料,不能深入别人没有到过的领域。”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家王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战略研究院评)
王颖,思想敏捷,基础宽广,在科学面前大胆无畏。这样的人,我愿意在科学上与她交往。(
柯林斯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家王颖,面朝大海60余年,收获了满心的“春暖花开”。她在海岸海洋动力地貌领域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并在应用海岸海洋动力地貌学理论于中国海港建设上,做出重大贡献。作为一个乘风破浪的女院士,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海洋强音”。(
江苏省海洋学会评)
参考资料
王颖院士.南京大学人力资源处 党委教师工作部.202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