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河镇位于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东南部,距县城34公里。
东邻
黄岛区,南靠日照市,西、北分别与本县街头、
叩官镇接壤。总面积97平方公里,地势
西北高,东南低,多为
丘陵,间有小块平原。土壤多为棕
壤土、潮土两类,具有较强的保肥、保水能力。10039户,约35947人(2018年
户籍人口)。截至2020年6月,潮河镇下辖43个行政村。
2018年,潮河镇有工业企业278个,其中规模以上4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2个。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为日北县潮河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划归
藏马县第三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建立
五莲县,为潮河区。
1958年1月,撤区并乡,为潮河乡。
1958年9月,设立潮河公社。
1984年4月,撤销公社,划出20村成立魏家乡,潮河公社改为潮河镇。
2000年12月,撤销魏家乡,并入潮河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潮河镇辖46个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潮河镇下辖4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潮河村银河路5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潮河镇,地处五莲县东南部,东临
黄岛区海青镇,南靠
东港区两城街道,西、北接
叩官镇,区域面积102.1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潮河镇境内多为
丘陵,中间有小块平原。地势
西北高,东南低,土壤多为棕
壤土、潮土两类,具有较强的保肥、保水能力。主要山脉有
会稽山、斗米山,境内最高点会稽山位于孔家沟村,海拔612米;最低点位于丹土村,海拔18米。
水文
潮河镇境内有
潮白河流经,境内干流长32.4千米,
流域面积333平方千米,是
日照市境内较大的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潮河镇辖区总人口3477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53人,城镇化率5%,另有流动人口4385人。
2017年,潮河镇常住人口5580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潮河镇地方财政收入2093.54万元,比上年增长32.5%;人均财政收入602元。2011年末,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75亿元,比上年增长60%;各项贷款余额8673万元,比上年增长7%。
农业
潮河镇有农业耕地面积5.1万亩,人均1.5亩。2011年,农业
总产值达7.46亿元,农业增加值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14.5%。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23万吨,人均646
千克,其中小麦9164吨,玉米11489吨。主要
经济作物为花生、蔬菜和茶叶。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16万亩,花生产量7546吨;蔬菜种植面积2800亩,产量1.3万吨,主要品种有韭菜、西红柿、白菜、
阳芋、
青萝卜等,其中韭菜100吨,西红柿220吨,白菜6005吨,土豆4010吨,萝卜1050吨;茶叶种植面积7118亩,产量23吨。
潮河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0.4万头,年末出栏8万头;羊饲养量0.38万只,年末存栏0.43万只;家禽饲养量29.5万羽,上市家禽22.7万羽;畜牧业
总产值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
截至2011年末,潮河镇累计造林2.3万亩,其中
防护林0.9万亩,
经济林1.2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21万株,林木覆盖率52%,活立木蓄积量1.1万立方米。
2011年末,潮河镇有大型
农业机械12台(辆);名优特农产品有花生。农民人均纯收入8280元。
工业
2002年之前,潮河镇全镇共有规模企业2家,个体私营户137户,工业总收入1200万元,财政收入243万元。
2005年末,潮河镇有工业企业25家,投资总额达到3.5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
2011年,潮河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3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工业增加值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36.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职工24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35.7亿元,比上年增加32.1%,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
2018年,潮河镇有工业企业278个,其中规模以上42个。
商业
2011年末,潮河镇有商业网点81个,职工1123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1亿元;城乡集贸市场4个,年成交额7000万元。主要出口产品为蔬菜,销往
日本、东南亚、欧美及
中东等地。
2018年,潮河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2个。
社会
文化事业
1958年10月,潮河镇建立
广播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9484户,入户率90%。
2011年,潮河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46个;各类文化专业户26个;各类图书室26个,藏书10余万册;音乐、美术、书法、
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35人。
体育
2011年末,潮河镇有学校体育场6个,4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0%。
教育
2011年末,潮河镇有幼儿园6所,在校生689人,专任教师25名;小学5所,在校生1796人,专任教师12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学生1045人,专任教师10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潮河镇教育经费110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100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751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72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0%、120%、121%、117%;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69.4%,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潮河镇有卫生院1所,门诊部(所)65个;病床15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4.4张,专业卫生人员57名,其中执业医师16人,
执业助理医师8人,注册护士15人;2011年,
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45万人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7713人,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潮河镇民政部门资助参加
农村医疗保险1731人次,共支出10.4万元,比上年增长4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45户,人数1666人,支出151万元,月人均103.9元,比上年增长74%。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6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02万元,比上年增长20%。社会福利费220万元,比上年增长17%;省一级敬老院1处,床位12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12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1.55万人,参保率96.7%。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潮河镇有邮政支局2处,邮政业务总量85万元,投递点192个,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企业2家,
固定电话用户5800户,移动电话用户2.3万户,互联网用户2000户。
交通
潮河镇境内距
沈阳—海口高速公路14千米,334省道和北京北路纵横贯穿,距
青岛港85千米,距
日照港25千米,
董家口港25千米。2011年末,潮河镇
镇区有客运站,日发客运汽车60班次,日均客运量3000余人次。
文化
地名由来
潮河镇因镇政府驻潮河村而得名。
风俗民情
纸扎
纸扎,融剪纸、绘画、草编、竹扎和裱糊于一体,是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纸扎艺术入
五莲县的确时间已无考。据洪凝村一位老者讲,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他的家祖就从事纸扎工艺,他已是第五代传人。五莲县从事纸扎的有数十家,主要分布在县城驻地洪凝和杜家沟、
潮河、许孟、
于里镇、
汪湖镇等乡镇。解放前多扎牛、马、轿、柜、聚宝盆、
青钱柳、莲花台和人物,用来祭奠和陪葬者。有时也扎风筝,有天宫、
八卦、
不死鸟、刘海、
凤蝶总科、燕子和嫦蛾等。还扎制
彩调剧、龙灯。平时多办喜事和建新房的人家作装饰,如扎天棚、美化洞房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纸扎”艺术,吸收姊妹艺术之长,又放新的
异彩。从1981年开始,
五莲县文化馆、图书馆联合举办
春节灯谜会,各村选送的纸扎彩灯,形象各异,争奇斗艳,煞是好看。1986年,洪凝村创作了“双龙戏珠”纸扎艺术品。两条龙盘绕在两根柱子上,中间一颗宝珠,龙旁彩云缭绕。该艺术品仅高一米,造型别致,寓意深刻。1987年春节,五莲县供销社扎制一辆龙形彩车。两条巨龙扎在汽车两边,车动龙动,摇头摆尾,犹如真龙腾云驾雾,观众随车围绕,纷纷喝彩称赞。
起花楼子万盏灯
五莲山区,每逢新年春佳节或喜庆之日或开业庆典之时,均点放焰花、鸣放鞭炮。鞭炮焰花的品种繁多,故有“滴滴金儿小爆正(即爆仗)、大花雷子烟爆正”以及“正月里,正月新,起花楼子万盏灯”等
民俗音乐流传。“起花楼子万盏灯”指的是民间放“杆花”之说。“杆花”即民间的焰花艺人精心制成变化多端的焰花故事,用木杆架起连续燃放的组合焰花。“杆花”在汪湖、许孟、于里、洪凝、街头、潮河、户部等乡镇均有传闻。据考证,
五莲县地区自明末清初就有放“杆花”的传说,距今约有300余年的历史。1915年农历二月二日在仁旺“柳树底”放过一次“杆花”,除临近村民蜂拥围观外,还吸引了
潍县、
安丘市、
高密市、诸城、临沂等地观众。这次杆花共用了5根竖杆制作,前4根各长4米,每根杆顶都罩有伞灯,杆中各缚一根长4米的横杆,两端各有杏花、桶花、
梨花、斗花和风火轮,称之一杆四坠,第五杆高6米,6层横杆,6层花。燃放起来,有的好似“群蝶比翼”,婀娜多姿;有的恰如“天女散花”,争奇斗艳;还有的象礼花束束,
霞光闪烁,五彩缤纷。古老的传统焰火工艺,注入了新的生机,怒放出新时代的
异彩。
龙灯舞
亦称耍龙灯。器具由竹木和布扎制成的,一般9——12节,长约20余米。表演时一人持一节,每节安上
蜡烛,近几年安上干电池灯泡,舞时飞光流影,大大的提高了动作的幅度。动作多为翻滚、跳跃、跑大小步等,以示龙的旋转飞腾、驾驭风云的姿态。龙灯前有一人持“引珠”,引导巨龙做出穿云破雾之状。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有“龙抬头”“金龙翻身”“添鳞”“龙头钻龙尾”“龙盘窝”等套路。舞至高潮时,龙头口喷烈焰,俗称“龙吐火”。此时,龙身金光闪烁,上下翻滚,如腾云驾雾,场面热烈而壮观。更为独特是高兴镇的“三节龙”,由三位姑娘各擎头、身、尾一节,上下左右回旋翻舞,独具风格,河山乡的人变龙,先是各色伴装的高跷队入场,耍到高潮时,领头几人先抬起三人架起早已备好的龙头,后面三人抬一人依此展开龙衣,高跷队立即变成巨龙。杂耍队伍多以龙灯为先导,每到一个村庄,庄内要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相迎,名曰:“迎龙头”。若本庄有龙灯者,也要舞出庄外,以示礼节,也有的意在与对方一比高低。杂耍队伍庞大的,在舞龙灯时常常伴以狮舞、
水族舞,演出龙狮斗、水族闹海等热烈场面。
高跷舞
高跷舞俗称踩高跷。跷采用硬质圆木制作,其下圆上扁,中间有一跷踏,两个为一副,高约0。6米。表演时,脚蹬脚踏,并用
布袋和尚把脚及小腿绑在跷踏、跷杆上,外套花裤,或穿特制
旗袍。高跷队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多者四五十人。建国前只限男性参加(有的男伴女)。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加盟且逐年增多。高跷队通常扮成一组或几组神话、戏曲中的人物,如“唐僧取经”、“八仙过海”“
庆顶珠”等。也有的以秧歌为主,如常见的有“捕
凤蝶总科”、“张老背老婆”“大锔缸”等小杂剧和小演唱。高跷舞讲究队形变换,其基本变换形式有“踏街”“叉花”“一条龙”、“剪子股”“大八字”“
麒麟送子”这种队形一般都在闹市区和隆重场合出现,动作难度较大,表演时,众人将一人卧姿托起,形似麒麟状。高跷舞的伴奏乐器较全,除
锣鼓打击乐外,还有
唢呐、笛、笙、
京胡、
二胡、
三弦琴等乐器。最常用的
锣鼓经有《一马锵》、《一封书》、《幺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