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图》(英语:Court Ladies Preparing Newly Woven Silk)是
唐朝画家张萱创作的工笔重设色画,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作,现存版本是
宋徽宗摹本,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捣练图》纵37厘米,横145.3厘米,以石青石绿为主要颜色,辅之以白,画卷中还有红色点缀,对冷色调形成补色。该画共描绘了12位衣着考究、丰颊硕体的宫女捣丝、检修、缝纫、熨烫的情景,展现出一幅盛唐时期的官廷生活图卷。全图可分为三段内容。第一段描写四位宫女捣丝情节,二宫女手握木杵,正向砧板上的丝捣去,神情专注,一宫女倚木杵于旁歇息,一宫女则挽袖欲替换劳动;第二段绘二宫女,一坐于毡上理线,一则坐于漆凳上缝纫,仪态安详;第三段表现熨烫一宫女手执团扇,用力扇火,一边转身欲语,二宫女轻轻着力把练扯平,一宫女正在倾身熨烫,一少女于旁配合,还有一位调皮的小姑娘躲在练帛下,回过头来偷偷地做鬼脸,给这单调的劳动平添了许多生趣。画卷设色富丽,线条简劲,面部的晕色,头发的勾染,宫女们细腻微妙的神情,细润光洁的皮肤,柔软曳地的
长裙,均显示出
唐朝什女画的高度水平。该画作原属
圆明园收藏,1860年“
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于
波士顿博物馆。
作品内容
《捣练图》是
中原地区古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作。是唐代画家
张萱的作品。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捣练图》工笔重彩,色彩鲜艳,亦系
宋徽宗摹本,流传有序。
《捣练图》是1912年由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部长冈苍天心(日本人)从北京一位贵族手上购买的,并于当年8月正式入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作品鉴赏
作品绘制于绢上,色彩多使用矿物研磨颜料。在绢上使用矿物重彩,如
扁青、
孔雀石时往往使色厚而浮于表面,画者一般使用湿的生宣纸或棉花搓捻成小团,慢慢把颜色“墩”入绢丝纹理之中,多次反复操作,使画面色彩鲜艳,更加平面化,薄而厚重。这是绢本作画的优点,也是如今大多传世工笔画多绘于绢上的原因之一。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人物造型有
唐朝人物画的共同特点:脸型丰满,设色工丽。
现藏
波士顿博物馆的《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练”是一种丝织品,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能变得柔软洁白。
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他不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而是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显然,这是画家熟悉生活、认真观察的结果,体现了唐代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画家以细劲圆浑、刚柔相济的墨线勾勒出画中人物形象,辅以柔和鲜艳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庄丰腴,情态生动,完全符合
张萱所画人物“丰颊肥体”’的特点在技法的运用上也与之相差无几,是人们了解和研究张萱、
周昉仕女画及唐代仕女画成就的重要参考资料。
创作背景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代。当时的绘画兴旺鼎盛,产生出近四百名有
史可查的优秀画家,遗留下诸多异彩焕发的艺术杰作。
盛唐,
长安是全国的丝织品生产中心,
首都内有少府监、织染署、掖庭局等机构,下设官营丝绸作坊。
李隆基后期,宫中专为
杨贵妃造作锦秀金玉之工就达千人。官府作坊内也有为数不少的奴婢,一些技艺出众的被分配到掖庭局劳作,所得报酬仅为日常衣食。《捣练图》中所描绘的劳作景象,真实再现了她们的生活。
在仕女画发展的早期——汉魏晋时期,画家笔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广袖。在这一时期绘画理论著作中称仕女画家为“青工绮罗”。到仕女画发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时期,
朱景玄在《
唐朝名画录》中始有“仕女’”之称。画家创作的仕女形象也演变成
张萱画中所描绘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于当朝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在
唐朝,精工仕女的画家有张萱、
周昉等,张萱是周的的老师,其工细妍丽,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但因时代久远,张萱的绘画作品多数都散佚无存。现存的《捣练图》卷、《
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武后行从图》虽或为后人摹本,但仍可令人窥见其绘画技艺之一斑。
盛唐,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崇尚肥美。张萱笔下女性脸圆而饱满,体态丰腴健硕,尽显大唐女性的华贵之美。这些生活优渥的女性神态多惆怅与苦闷,慵懒之态尽显。
《捣练图》中女子衣着是盛唐时半露胸式衫裙装的代表。图中的成年女性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衣饰色彩柔和,艳而不俗,朱红、绯红、橙黄、草绿等交相辉映。裙薄如蝉翼,以极细的笔触勾画出衣裙上织印的花纹,变化丰富。澳门学者、美术史博士
陈继春认为,这种纹样与日本正仓院法隆寺所收藏的
唐朝织锦的色泽十分相似。画中女性皆梳中晚唐流行的高髻,应和了白居易“时世高梳髻”的风姿。
历史传承
《捣练图》绘制在细致平滑的宫绢上,并无作者和摹者的款印,卷首题跋:“
宋徽宗摹
张萱捣练图真迹”。另有
完颜璟用瘦金体题“
天水市摹张萱捣练图”。瘦金体由宋徽宗独创,笔画劲挺秀丽,风格独特。金章宗完颜璟爱好书法,曾在朝中设立书画院,“凡好书札,悉效
宣和(徽宗时年号),字画尤为逼真”。完颜璟学宋徽宗的字,几乎可以乱真。从这些题跋上推测,金章宗完颜璟曾经是这幅《捣练图》的收藏者。
1126年,金兵攻下
宋朝首都开封市后,从宋宗室处掠夺了大量书画文物。这幅曾著录于《
宣和画谱》的唐画摹本便是其中之一。金章宗题“天水摹
张萱捣练图”,天水是地名,位于今
甘肃省境内,是
赵姓郡望,所以宋朝也被称为“天水一朝”。有说法认为这二字指代
宋徽宗。然而纵览全图,并没有“御制”、“御书”等徽宗款识,书法鉴定家徐邦达、
杨仁恺则认为此画应由宋代画院高手代笔。
明清两代对《捣练图》的著录不多,明人张慎曾在《
丹铅总录》中写道:“古人捣衣,两女子执杵,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
捣衣图》,其制如此。”文学家
沈从文认为,传世古画中只有宋代摹本《捣练图》中出现了竖杵,张慎所说的必然是这幅画作,只是他将唐画摹本错记为六朝。
《捣练图》在
清代的印记,来自画中所题“高江清吟堂秘藏”,此为清代学者
高士奇的印章。高士奇是清代著名学者,学识渊博,善考证,曾为
康熙讲书释画,官至翰林院
侍读学士。由此可见,清代时此画还在
中原地区境内。学者徐继春曾详细考证了该画流入境外的经过:1904年起,
波士顿博物馆开始雇用
日本研究者担任东方部顾问。1912年5月,时任
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顾问的
冈仓天心,从天津大沽口进入中国,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奉命收集中国古代艺术品。此后一个月中,冈仓天心被众多中国古董商人包围。他利用“中国的日本特别基金”先后收购了《远山柳塘图》等古画和一批珍贵的青铜器,这幅《捣练图》是购自一位
清代贵族之手,当年8月入藏波士顿博物馆。此后《捣练图》一直存放于该馆。
作者简介
张萱(公元713-755年),
唐朝画家,
京兆(
陕西省西安)人,
开元时曾任史馆画直。“善起草”,对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尤擅长仕女画。在《
宣和画谱》所载绘画作品中,有不少是描绘贵族妇女游春、梳妆、鼓琴、奏乐、
横笛、藏迷、赏雪等悠雅闲散生活场景的画迹。画中的贵族妇女大都具有曲眉丰颊,体态肥硕、服装头饰繁华丽的突出特点,被称做“绮罗人物”。在他之前,以妇女为专题的绘画不多,专画妇女现实生活的就更少见,象
顾恺之《
女史箴图》一类的画,大都是和宣扬封建道德戒规相联系的。从这一角度看
张萱画现实生活中的妇女题材,有一定进步意义。
有关报导
北宋宋徽宗《捣练图》是公认的宋代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作,
中原地区古代书画的稀世珍品,原属
圆明园收藏。遗憾的是,这一画作在1860年"
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流失海外。记者昨天获悉,时隔152年后,它将回国省亲,在2012年11月2日
上海博物馆开幕的"
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展"上亮相,以庆祝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
这是继2002年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2010年举办
日本中国藏唐宋元绘画珍品展之后,又一次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的大荟萃、大检阅、大展示。上博馆长
陈燮君将其称为"上博的第三次书画国宝展"。
展览由上博与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合作举办。展出的
北宋董源《溪岸图轴》、
宋徽宗《五色鹦鹉图卷》、
黄庭坚《行书张大同卷》、
米芾《行书三帖之一》,
南宋马远《西园雅集图卷》、
夏圭《山水十二景图卷》、
梁楷《泽畔行吟图扇页》,元代
赵孟頫《兰竹图卷》、
倪瓒《江渚落风图轴》、
罗稚川《寒林归鸦图轴》、
颜辉《中山出游图卷》等约60件珍品都是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书画。这些中国书画珍品自元代以来就陆续流向海外,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流传至今,此次重返故国展示,让观众得以近距离饱览流散海外的丹青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