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铅总录》二十七卷,明代
杨慎(1488-1559)撰。为作者考辨群书异同之笔记汇编。此“丹铅”有二意:一为古之罪人以丹书其籍,其卷以铅为轴,此为杨慎自况其削籍遣戍
云南省事;一为旧时点校书籍所用的
朱砂石与铅粉。杨慎弟子梁佐搜合各录,删除重复,重为编录,刻于
上杭县,为《丹铅总录》二十七卷。其解《不日成之》章,谓“古注不设日期也,今注不终日也”。
明杨慎(1488-1559)撰。为作者考辨群书异同之笔记汇编。此“丹铅”有二意:一为古之罪人以丹书其籍,其卷以铅为轴,此为
杨慎自况其削籍遣戍云南事;一为旧时点校书籍所用的丹砂与铅粉。杨慎博通群籍,善于校勘、考辨诸书异同,所著皆以“丹铅”为名,大都为其遣戍
云南省期间所著。
嘉靖九年(1530),刊行《丹铅余录》,嘉靖十六年,刊行《丹铅续录》,嘉靖二十六年,自行删定、刊印了《丹铅摘录》。嘉靖二十七年,杨慎门人梁佐奉使归省,来拜老师,杨慎“乃尽出《丹铅三录》《四录》《
别录》《附录》《闰录》诸稿授之”,梁佐返任后,乃“删同校异,析之以类”,合诸录为一编,名之曰《丹铅总录》,凡二十七卷,分天文、地理、时序、花木、鸟兽、宫室、冠服、珍宝、音律、物用、人事、人品、史籍、订讹、字学、雷爵、博物、礼乐、卦名、饮食、干支、数目、怪异、身体、诗话、琐语等二十六类,琐语类外,凡1474条。刻之于
上杭县。每类又分若干细目,广引经、史、子、集各类书籍记载进行考证,证其源流、辨其异同、正误,阐发己意。于经传注重古韵古训,主张信信、疑疑。反对空谈。如辨四时改火为应五行。东北阳西南阴为应卦气,皆卓然超诣,不泥于旧说。辨《易》大贞小贞,引《
汉书》注贞不训正;辨《诗》
玄鸟引
毛苌注,契不生于燕卵,皆有经典。解《阳鸟居》章,谓“日之行,夏至渐南,冬到渐北,
鸿雁南北,与日进退,随阳之鸟,故称阳鸟也”。其解《不日成之》章,谓“古注不设日期也,今注不终日也。愚按:不设日期,既见文王之仁,亦于事理为协,若日不终日,岂有一日可成一台哉?此古注所以不可轻也”。解《先忧后乐》章,谓“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此
曾子《立事篇》语,《
大戴礼记》所载同,范文正公先羞后乐之语本此”。其大旨如此。
杨慎为学,主张博通约取,笃于实际,反对明代空疏学风,指出明代说经者“宁为□,不肯为忠;宁为僻,不肯为通”之弊。痛斥明代学者泥于成说,如有訾议者,“辄欲苦之,甚则鄙之如异域,而仇之如不同戴天”的“竺沈”。对后世学者影响甚深远。《
四库全书总目》谓杨慎“可以位置
郑樵、
罗泌之间,其在明,固铁中铮铮者矣”。明代
陈耀文曾撰《
正杨》,订正此书讹误。
《丹铅总录》刊行后,风行一时,索书者“日翰盈几”,都争相欲一读升庵之书。之后,产生了许多正误、辩驳之作。如陈耀文的《正杨》、
何良俊的《
四友斋丛说》等。明末
周亮工在《因树屋书影》中总结说:“
杨慎先生《丹铅》诸录出,而陈晦伯(陈耀文)《正杨》继之,胡元瑞(
胡应麟)《笔丛》又继之。时人颜曰《正正杨》。当时如周方叔(婴)、
谢肇淛(肇)、毕湖目(拱辰)诸君子集中与用修为难者,不止一人。然其中虽极辨难,有究竟是一义者,亦有互相发明者。予已为一书,颜曰《翼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