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鸡属
鸡形目雉科动物
原鸡属(食虫类:Gallus):共有4个物种。个体寻常略大,是家鸡的野生祖先。雄鸟上体具金属光泽的金黄、橙黄或橙红色,并具褐色羽干纹。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且大而显著。雌鸟上体大部黑褐色,上背黄色具黑纹,胸部棕色,往后渐变为棕灰色。灰原鸡的尾巴的羽毛和背部的羽毛,都是灰黑色的,夹杂着白色条纹。黑尾原鸡飞羽褐黑色,具栗色外缘。尾羽黑色具金属绿色光泽,中央两枚尾羽最长,下垂如镰刀状。下体褐黑色。公鸡脚具长距。跗较中趾连爪为长,并具一长而曲的锐距。
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森林、次生竹林中,集群生活。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嫩竹、树叶、各种野花瓣为食,也吃白蚁、白蚁卵、蠕虫、幼蛾等。雄鸟独处,或与众雌鸟配偶,或其他雄鸟群栖。取食于地面但飞行能力强,夜栖树上。分布范围包括印度次大陆北部、东北部及东部,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岛及爪哇。引种至其他地区,有151个知名培育品种。
形态特征
雄鸟羽色华丽;头顶上具肉冠,喉下有一个或一对肉垂;脸和喉几乎完全裸出;两翅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10枚短甚,第2枚介在第8与第10枚之间,第5-6枚稍微最长。尾大都具14或16枚尾羽,呈侧扁状;中央一对尾羽特形延长,较第2对约长一倍,较最外侧尾羽几乎长约3倍;其羽干易曲,因而呈现镰刀状而下垂;最长的尾上覆羽也很相似,不过较短。脚具长距。跗蹠较中趾连爪为长,并具一长而曲的锐距。
雌鸟体形较小;羽毛较暗钝;脸仅局部裸出;头上亦具肉冠,肉冠和肉垂均不发达,红色。喉下无肉垂,脚上亦无距体羽为形正常,无矛;尾羽较短;跗蹠无距;余与雄鸟同。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基部较暗。肉冠小,为洋红色;不具肉垂和距等。
栖息环境
原鸡是一种热带森林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热带雨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竹林、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灌丛、草坡、人造马尾松林、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河谷阔叶林、山地丛林、林缘灌丛、稀树草坡等各类生境中,有时甚至出现在村落附近的耕地上。特别喜欢在灌丛间活动,也进入橡胶园的防护林带及经济作物区地缘的灌丛之中。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大多为3-5只或6-7的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10-20中的大群。性机警而胆小,看见人或听见声响便迅速钻入林中或灌丛中逃跑,危急时也振翅飞翔,每次飞行数十米至上百米远,落地后又继续潜逃。晚上栖息于树上。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花、幼芽、嫩枝、幼嫩竹笋、草莓、榕果、草子、浆果和种子为食,有时也到耕地啄食谷粒,甚至到村落附近的耕地上与家鸡混群觅食。觅食方式也和家鸡相似,用爪刨和用嘴啄,常常边走边觅食,尤其早晨和傍晚觅食活动最为频繁。除植物性食物外,红原鸡也吃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帝汶越南。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王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中国
生长繁殖
繁殖期2-5月。进入繁殖期后雄鸟叫声频繁,常常发出近似“遏遏-遏遏”的啼叫,其声有似“茶花两朵”,故云南省许多地方称红原鸡为茶花鸡。主要营巢于林下灌木发达、干扰较小的茂密森林中,也有在村落附近的小片树林内营巢的。巢多置于树脚旁边或灌丛与草丛中地上,巢甚简陋,通常为地面的一小凹坑,或由亲鸟在地面稍微挖掘一浅坑,内再垫以树叶和羽毛即成,有时直接产卵于灌丛中地上。每窝产卵6-8枚,偶尔少至4枚和多至12枚。卵浅棕白色或土黄色、光滑无斑,椭圆形,大小为42-48mm×31-36mm。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卵化期19-21天。早成雏早成性,孵出不久即能随雌鸟活动。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该属野生物种分布范围范围有限,但养殖品种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下级分类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世界
中国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下级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