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牛
偶蹄目牛科动物
鄱阳湖水牛是鄱阳湖地区最大的陆上物种。长期以来,鄱阳湖水牛作为鄱阳湖地区重要的役畜和役用工具,广泛存在于鄱阳湖周围地区各个县(市、区)。
形态特征
牤牛头部较粗重,母牛略狭长。额平,眼突出有神。公牛角形多为扁担角,角基方形,母牛多为圆盘形;鼻大小适中,鼻镜黑褐色;嘴宽;耳直立,耳内缘毛密长。公牛、阉牛颈短而粗,母牛稍细长。体躯高大,骨骼粗壮,肌肉结实丰满。胸宽深,前胸显著突出且肌肉发达;肋骨粗大,肋间距小;背宽,尻部宽而稍倾斜;尾根粗,尾帚多近飞节:成年牛腹围较大,青年牛腹部紧凑;母牛乳房不够发达,乳头较小,乳静脉不够显露。四肢粗壮有力,骨骼粗大,蹄黑墩圆。全身被毛较稀,多为灰色或铁灰色,无杂毛。颈部多有一条月牙状白带(少数有两条)。
栖息环境
鄱阳湖水牛,主要生长于鄱阳湖及周边滨湖地区,其主产区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牛也是鄱阳湖上最大的陆上物种。
鄱阳湖由于湖水定期涨落和河水冲积,形成大片广阔湖洲,土壤极为肥沃,四季青草茂盛,草质柔嫩,是优良的天然草洲草山,为鄱阳湖水牛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食料,又影响着鄱阳湖水牛现有外貌特征的形成。
生产性能
据2007年1月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在永修县南昌市、进贤等3个县18月龄以上的62头(占12头、早50头)成牛个体测定、调查等数据表明,鄱阳湖水牛的体尺体重和体态结构等均属中等个体水平,成年母牛年均产犊为1头,平均出生重为30kg。
保护现状
2009年,全省鄱阳湖水牛存栏量达72.5万头,占全国水牛存栏的3.1%。但是,近年来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脑血吸虫病病防治工作的加强,鄱阳湖水牛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正面临着严格的限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鄱阳湖水牛作为一个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进入危险的境地甚至濒临灭绝的危险。
保种情况
鄱阳湖水牛作为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广大农村主要以自繁自育为主。据2009年统计,江西省共存栏鄱阳湖水牛约72.5万头,其中牤牛约20万头,母牛约52.5万头。但是,随着农机化水平的提高,水牛的役用功能削弱、散养数量急骤下降,特别是湖区血防工作的不断加强,鄱阳湖水牛的饲养规模、养殖方式己面临着严格的限制,并且杂乱的自然交配,品种退化问题突出。
对此,江西省畜牧业主管部门结合全省牛产业推进计划(2007一2010年)实施,于2009年在产区中心永修县吴城建立了永修县鄱阳湖水牛繁育场,其基础群规模达238头,其中生产母牛226头、生产牤牛12头,为鄱阳湖水牛的保种与繁育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改良情况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西省先后从印度巴基斯坦引进摩拉水牛尼里-拉菲水牛开展改良本地水牛。
1975年,江西省就研制生产出了摩拉水牛冷冻颗粒精液1500余粒,当年在都昌县冷配母水牛100余头,之后,不断推进水牛的杂交改良。
自1975年一1992年间,全省共生产水牛冷冻精液26万余粒,冷配母水牛3万余头,产杂种牛总数2万余头。据测定,杂种水牛无论在初生重、日增重、耐粗性、抗病力、肥育性能、泌乳性能、役力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改良效果明显,为今后水牛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峡江县的巴邱农场开展了利用摩杂(尼杂)母水牛进行挤奶试验,为后来开展水牛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据当地资料,14头试验的摩杂母水牛一个泌乳期(256d)年均产奶量达1458.5kg,比本地水牛922.8kg(经选育的群体)高出58.2%。杂交水牛奶的乳脂率、蛋白质和干物质含量分别达到7.9%、4.5%、18.5%。到2005年后,随着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转变,以及高端奶资源开发的影响,鄱阳湖水牛的综合开发利用又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由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申报的“鄱阳湖水牛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列入2008年江西省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主要问题
⒈生产方式的转变,水牛作为役用的功能明显减弱,且散养数量急骤减少。
⒉保种繁育场除了每年省拨的2~3万元畜禽良种工程资金外,基本无其它经费投入,且保种手段上仅限于活体保种,遗传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⒊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不足,奶、肉加工企业少,产业链短,产业化水平低,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
⒋体系建设滞后,人工授精服务网络不健全,培训力度不够,人工配种受胎率低等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保护发展措施
⒈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奶水牛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意识,
⒉开展多元化保种,努力提高保种质t和技术水平
⒊加强产业化建设,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⒋切实加大资金投入,为保护与开发提供保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产性能
保护现状
保种情况
改良情况
主要问题
保护发展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