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据《绍兴方志》记载,唐中和元年(881年)吴 文简公之子吴盖在此建立溪山书院,先为校书、藏书,后为讲学所处。后又在延庆寺傍建三进厅堂,计屋数十间,曰:文简公祠元一堂,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诸朝至今。
明
隆庆《
诸暨县志》载:“县东南七十里千岁山。唐贞观元年(627)建,相传千岁禅师道场也。周显德元年(954)改兴福。宋祥符元年(1008)改今额。”
清光绪《诸暨县志》载:“千岁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属于开化乡。以千岁禅师所居,故名。《
嘉泰会稽志》云:禅师不知名氏,言生于周末。当
魏晋间由西域入蜀,开岩于此。周显德二年(955)迁化,自称寿一千七十二岁。亦称宝掌禅师。(千岁山溪)水自山下西流,经延庆寺。寺即千岁禅师道场,唐贞观元年建,初名延庆院。
会昌(841--846)中废。咸通八年(867),门下侍郎吴少邽奏置溪山院。少邽为文简先生
吴翥孙,其先由山阴利乐村迁居于此。令先生及孙少邽、少昙墓并在寺后。寺侧一源堂,即先生祠也。少邽七世孙吴世又改为寺。萧辟《重建越州诸暨县延庆院僧法二堂记略》:越之
诸暨市有浮屠之宫曰延庆。有檀越吴君世瑫者谋诸妻马氏,子曰、曰、曰琦,孙曰之、曰牧之,施钱百万,撒而易之,三载工竣。中构堂,奉大禅师讲演于中。数年而僧堂坏,易而新之。其工其材、其基其构、其轮其奂,悉如法堂。其勤、其施亦如之。视院基之宽简佣而筑之。捐田岁入百,以施僧徒。至今得并钵而食者,吴氏之力也。法堂成于
嘉祐四年(1059),僧堂成于
治平二年(1065)。
熙宁七年(1074)岁次甲寅孟冬月记。吴銊《延庆禅院舍田记》:延庆禅院,在诸暨开化乡之大田里。唐咸通(860——874)间,銊十九世祖少邽,由门下侍郎告老家居,奏置溪山院。至周显德年间,改为兴福永安院。宋祥符元年秋七月,又奉改今名。饭僧院之传袭,慧法之流布,已详于兵部郎中、知县事潘华所撰记。碑之阴刻殿堂、轩芜之所由始及其子孙名字,至今五百有三十余年,岿然独存。虽托诸佛氏之教,而金石文字与有力也。
洪武辛酉(1381)秋七月,銊从兄鐩率宗人捐田若干亩,以资岁修。期每岁秋九月十二日致文简先生以及侍郎,而次于院之祠下。贻书于銊,俾有以记之,遂书刻于乐石,仍具载捐田子姓之名及田之亩步于石之阴。是年冬十一月望日,有古
铜钟,载《金石志》。后寺又废弛,
咸丰(1851——1861)间重修,知县
许瑶光撰记。”21世纪初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