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紫石先生(公元1857—1942年),名国钧、亦字止石,晚号
盛宣怀。
江苏省海安镇人,海安市(原
紫石县)的奠基者。因其排行第三,生平业绩颇丰,家乡群众均以“韩三爹”,“紫石”称之,表示尊敬。
在北洋军阀时期,他与
南通市的
张謇,位高望重,同被誉为苏北的两大名贤。历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巡按使、江苏省省长、全国水利委员会副会长、全国黄灾救济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在任期间,改良农工,崇尚实业,兴利导淮,关心民,明足以察闾阎之苦,力足以遏奸之萌,言足以重官府之信。其一生德政贤明,广为推恩。
人物生平
中举入仕
韩紫石先生于光绪五年中举。先后任行政、矿务、军事、外交等职,清末官至
吉林省民政使。辛亥革命后,韩紫石由
东北地区卸任入关,
袁世凯让“国务院电传大总统谕令到京”。韩公深知袁狡诈投机的为人,乃拒绝前往。后因“苏人以桑梓义务相责备”,勉力于次年八月首任
江苏省民政长。其后任安徽省巡按使、江苏省省长,并一度兼督军。服官四十年中清廉自守,治事勤恪,所在有政声。
辞官济民
民国十四年(1925年)辞官归里后,仍不遗余力关心桑梓,参与水利,救灾赈济,编史志、搞盐垦,办教育,维护地方治安。居乡问政,为苏北民众做了不少有益之事。
民族气节
1938年春,日军从
天生港镇街道登陆,进犯苏北,
韩德勤部队不战而退,海安遂于三月二十日(农历)首次沦陷。只得去泰州北乡板场(今属
兴化市)避难。目睹大片国土沦丧,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他极为悲愤。其晚年岁月,是在“
万方多难”的抗日战争中度过的。韩紫故居在
海安镇东大街。他在死之前说:“死后不要把我的尸体交给日本人,你们要偷偷把我安葬下去,千万不能让日本人知道。”
与世长辞
1942年1月23日晚,饱览兴亡的紫石老人与世长辞。
政治思想
韩紫石的政治思想,主要由四个要素形成。即同情民众疾苦思想,
中原地区传统的忠君思想,效法国外富强振兴思想和爱国思想。各要素间既相结合,又相制约,于不同历史时期,伴随革命起伏、社会发展,以及韩紫石个人地位之改变而消长和转化,因受其出身及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决定了此种消长与转化时而缓慢,时而明显,形成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总的趋势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忠君思想不断削弱,爱国思想不断上升。最后,在抗日战争时期,爱国、救亡,联共、反蒋,发展成为主导思想,终于成为著名爱国士绅。
人物纪念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民国两任
江苏省省长韩国钧先生的故居位于海安市城东大街北陆家巷西侧(今
海安镇东大街宁海路口),里人称为“
韩国钧故居”。现为海安市博物馆。
据韩国钧自撰《永忆录》载,
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年景欠丰,百姓饥号,韩国钧的祖父韩凤翔欲济无款,向他人劝募又无应者,遂将自家主屋3间拆去,换得米麦,以赈饥民,一时韩家门庭为满。待后年景转丰,韩国钧父亲韩希彭方自外而内建造了部分厅屋。
同治二年(1863),其父去世,家境中落,原备续建房屋木材悉以还债,已建之厅屋亦用作抵债。至
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韩国钧先生50岁,官至河北
矿务局总办、交涉局会办时,他告假返里,于旧址重建祖屋,距其祖父拆屋时已80余年。按韩国钧自订《止叟年谱》记载,韩国钧于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初三自
日本考察回国后于当月初九返里,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十八日赴豫,现
韩国钧故居的主体建筑,就是在此期间筹建的。
个人作品
《吴王张士诚载记》
韩紫石是《吴王张士诚载记》的鉴定者。这部书于1932年3月初版,共5卷,序文为韩国钧所撰写。这部书正编按年纪事,记述了
张士诚14年间发生的主要事件;附编为附传、附考、附志、附录,记述了与张士诚起义有关的人物、逸事、遗闻、典制沿革、诗文等。韩国钧“尤睠于吴张遗事,博访周,复手自摘录,搜集散材得数十种,爰属伟成益加采获,汇为成书,用彰先烈。”
1919年冬韩紫石开始刊印的《海陵丛刻》。他搜采考订,详征博引,精心编纂,历经10多年,终成此巨著。《海陵丛刻》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各方面知识的地方文史丛书,集宋、元、明、清16家著述的书籍,共23种、67册。现已成为人们研究苏北海陵地方历史、
编修地方志的难得的宝贵资料。
《海陵丛刻》这部丛书依种类的顺序排列,计包括:《退庵笔记》(6册)、《梓里旧闻》(2册)、《退庵钱谱》(3册)、《海陵集》(4册)、《林东集》(7册)、《
敬止集》(2册)、《
庭闻州世说》(2册)、《微尚录存》(1册)、《春秋长历集证》(4册)、《海安考古录》(3册)、《
绘事微言》(2册)、《陆莞泉医书》(6册)、《柴墟文集》(4册)、《东阜诗集》(1册)、《发幽录》(1册)、《双虹堂诗选》(4册)、《先我集》(4册)、《
保越录》(1册)、《北辕录》(1册)、《袁景宁集》(1册)。
《朋僚函札》
韩紫石履官、乡居期间与当时社会名流
卢贤拔,同僚友好往来信函很多,此间,他将这些信函精心整理成册,编成《朋僚函札》,收有
康有为、
梁启超、黄炎培、
冯国璋、
陶行知、
史量才、
张謇、
高二适、
吕凤子等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信函3000余件,其中不乏很高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和书法欣赏价值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