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
吴刚,汉朝西河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居住在月亮上的仙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到月宫,惩罚他在月宫伐桂树,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处。仰望一轮明月,可见月亮中有些阴影,传说那是吴刚在伐桂。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神桂不仅高大,而且能自己愈合斧伤,吴刚只好永远砍下去。
段成式《酉阳杂·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明无名氏《金雀记·玩灯》:“嫦娥真可想,伐木有吴刚。”清赵翼《月中桂树·壬午顺天乡试题得香字》诗:“蕊珠宫阙朗,攀折许吴刚。”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山海经》中记载一个叫吴权的人,有人将他与吴刚联系在一块。文中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意思是,伯陵与吴权妻子的女儿缘妇一起生活,并且生了三个孩子,他们是钟乐的发明者。但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吴权与吴刚是同一个人。
无限的生命是真正无意义、无价值的生命。仙话是从神话中脱胎出来的,属于人的自我意识已经初步萌芽的成长时期,是中华民族独有。毫无疑问,这是仙话自身的自我批判。因此,在同一意义上,“吴刚伐桂”是“最后的仙话”。人从对仙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这是人的第二次觉醒。
人物来源
古代奇书
《淮南子》曰:“月中有桂树”,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同学彭道士参寥》写道:“莫羡仙家有上真,仙家暂谪亦千春。月中桂树高多少,试问西河斫树人。”说明月宫桂树的想象早已有之。
宋代文献
《艺苑雌黄》沿用唐代的记载并对其进一步解释:“故宋子京《嘲月诗》云:‘吴生斫钝西河斧,无奈婆娑又满轮。’《素杂记》尝论吴生斫桂事,引李贺《篌引》云:‘吴质不眠倚桂树’,李贺谓之吴质,段成式谓之吴刚,未详其义。窃意《箜篌引》所谓吴质非吴刚也,恐别是一事。”显然吴刚又叫吴质还被称为吴生,作者的质疑是多余的。
唐宋文献
吴刚是西河人(今山西汾阳一带),那么为什么西河道士吴刚被罚砍桂树呢,这可能与西河民俗有关。《水经注》转录了三国时期王肃的《丧服要记》中的一段话:“桂树者,起于介介子推。子推,晋之人也。晋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霄于地,故作桂树焉。”看来在西河郡一带,民俗盛传桂树可以保护灵魂,所以,自然就需要有樵夫提供桂树。西河地区向阳的地方古代是有桂树的,而毕竟不多,所以伐桂可能成为一种职业。隋唐的西河道士吴质,大概说话随便漏了天机,被师傅说成是到月亮上砍桂树的段子。
“吴刚伐桂”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编撰的《酉阳杂阳·天咫》,这个故事充满着神话色彩,故事中吴刚每砍一次,树便愈合一次,这意味着,他永远也不可能将这棵树砍倒。
相关传说
传说之一
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学仙过程中有过错,因此天帝龙颜大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吴刚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传说之二
吴刚又叫吴权,是西河人。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吴刚的妻子缘妇由于内心负疚,便叫三个儿子,一个叫鼓、一个叫延、一个叫殳斨,飞往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爸爸,度过那漫长无尽的清冷岁月。吴刚的三个儿子叫鼓的变成了蟾蜍,叫延的变成了玉兔,叫殳的变了叫“不详”天癸。从此殳斨开始制作箭靶,鼓、延开始制造钟、,制定作乐曲的章法。所以寂寞的广寒宫时常仙乐飘飘。
后世,李隆基漫游月宫的时候把这些游乐曲记录下来,回到人间,创作了《霓裳曲》。传说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吴刚还接见了他,只不过当时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头已经生满了黑锈,破旧的衣袖也因为没有人缝补而破烂不堪罢了。
传说之三
南天门的吴刚与月宫里的嫦娥关系密切,常常因为与之相会而疏忽了自己的职责。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下令惩罚吴刚到月亮上砍伐一株月亮树,若砍不完,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吴刚不停地砍着,从冬到夏,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就在他要将这棵树全部砍完的时候,玉皇大帝竟让一只乌鸦飞到了月亮树前,将吴刚的衣服从树枝上叼去了。吴刚见状,立马扔掉了手中的斧子,跟着那只乌鸦跑了过去,等他找回衣物返回到那棵树边时,只见被砍下的所有枝叶又生到树上去了。从此,每当吴刚快要砍光大树的时候,乌鸦就站在树上哇哇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望它一眼,大树便会重新长出枝叶。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吴刚都没有办法把这颗大树给砍掉。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在地面。如果有人捡到了它,他就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传说之四
相传,玉皇大帝大和王母娘娘发现嫦娥瞒过天庭秘密来到人间,与一个叫吴刚的男子一同住在咸宁西河畔,于是派出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嫦娥,并将其囚禁于月宫之中。吴刚在嫦娥离去之后,对其日夜牵挂,便将思念之情寄托在了桂花上,细心培养,常常还把一把桂花带在身边。
这年八月中秋之夜,吴刚再次念起了嫦娥。他带上桂花坐在院子里,对着月亮独酌,时而对着月亮举杯,时而念着嫦娥叹气。想到嫦娥的善良和美丽,又想到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不禁泪流满面。而嫦娥在月宫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吴刚,她想到吴刚为人忠诚老实、勤劳善良,心中一片怅然。
正当吴刚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院子里突然刮起一阵旋风,把吴刚桌上的一棒桂花刮进了酒碗。原来这阵旋风就是嫦娥刮的。这美酒加桂花,喝起来又香又甜。从此以后,吴刚就用桂花酿美酒,常常举杯邀明月,表达思念之情。
人物形象
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本为樵夫,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后世,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把这些游乐曲记录下来,回到人间,创作了《霓裳曲》。传说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吴刚还接见了他,只不过当时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头已经生满了黑锈,破旧的衣袖也因为没有人缝补而破烂不堪罢了。
文化内涵
吴刚在《吴刚伐桂》这则神话故事里受到的惩罚内容为“无休止地重复性劳作”。这是最严厉的惩罚,这种带有惩戒意味的神话看似给了人希望,却又让人在一次次煎熬尝试中对其失去了期待,最终变得麻木,习惯了这种无谓的人生,在探寻因果时便会采取简单归因,将“推石”或“伐桂”作为一种被逼无奈的追求。这种解读从惩罚的角度,看到了它给人带来的折磨。这种折磨实则为人的“生存困境”。拥有不死之身的吴刚必须面对“即创即合”的月桂,从事伐树这一机械重复劳动,这可以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无限的时间中,人们既不能毁灭旧事物,也不能创造新事物。而生命的本质则恰恰在于毁灭和创造。日月常新,活水长流。因此,无限的生命是真正无意义、无价值的生命。仙话是从神话中脱胎出来的,属于人的自我意识已经初步萌芽的成长时期,是华族独有。毫无疑问,这是仙话自身的自我批判。因此,在同一意义上,“吴刚伐桂”是“最后的仙话”。人从对仙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这是人的第二次觉醒。
从吴刚被惩罚的原因来看,无论是因为学仙有过还是怒杀伯陵被罚,对他惩罚的都是天帝或者太阳神这样神权系统里面的最高统治者。中国的神,唯天帝至上,其他神皆受天帝的管辖。这与吴刚神话背后的封建社会的观念是一致的。吴刚伐桂的神话在唐朝才逐渐流行开来,这与唐朝王权意识在阶级社会的鲜明作用是相呼应的。这种人与命运的冲突,无法反抗命运的本质,都使吴刚的形象染上一层悲剧色彩。这是人类命运连绵不绝、生生不息却又不见尽头的悲剧意识。
吴刚在《吴刚伐桂》这则神话故事里受到的惩罚内容为“无休止地重复性劳作”。这是最严厉的惩罚,这种带有惩戒意味的神话看似给了人希望,却又让人在一次次煎熬尝试中对其失去了期待,最终变得麻木,习惯了这种无谓的人生,在探寻因果时便会采取简单归因,将“推石”或“伐桂”作为一种被逼无奈的追求。这种解读从惩罚的角度,看到了它给人带来的折磨。这种折磨实则为人的“生存困境”。拥有不死之身的吴刚必须面对“即创即合”的月桂,从事伐树这一机械重复劳动,这可以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无限的时间中,人们既不能毁灭旧事物,也不能创造新事物。而生命的本质则恰恰在于毁灭和创造。日月常新,活水长流。因此,无限的生命是真正无意义、无价值的生命。仙话是从神话中脱胎出来的,属于人的自我意识已经初步萌芽的成长时期,是中华民族独有。毫无疑问,这是仙话自身的自我批判。因此,在同一意义上,“吴刚伐桂”是“最后的仙话”。人从对仙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这是人的第二次觉醒。
“吴刚伐桂”的神话最早记录出现在封建社会的唐朝,而现在的神话除了神话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外,还有后世对神话的附会和变形,“学仙有过”就是明显的“症候”。
在原始人眼中,树木代表着生命,这一点在许多民族文化中都有体现。“桂”,亦即“树”,它所表现出的第一个象征性含义便是“生命”。原始人看见了树的生死,看见了日月运行,因此原始人毫无例外地要关心树木的变化。
于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将树与自己相关联,认为树既有生老病死,还能繁衍生息,是生命的源泉的象征。相似性连接了树木与女性,树木与生殖,树木与生死等等。树木成了女性的象征,生殖的象征,或者说是大母神的象征。
那么“斧”又象征什么,《世界文化象征词典》“斧”的词条中有这样一段话:“斧在早期的绘画如岩画中已经难以与棍棒或钉头锤区分清楚”。“斧”在这里提供了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的可能性。
其实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斧”的这一象征意义,叶舒宪在《诗经的文化阐释》中认为,“男性阳物在民间传承,梦和幻想中的象征变体,更是多不胜举,然而最为常见的还是一种具有’开’之功能的利器,即有刃的工具形象。按照弗洛伊德所开列的清单,这类工具可以是小刀、匕首、枪、矛、军刀等,看来在他的“等’字之内必须加上“斧”了。就是说,“斧”很早就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具有男性性器官的象征意义了。
这样就找到了这则神话的原始象征意义:男性生命力量的张扬和对生殖渴望的幻想。
后世影响
吴刚伐桂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不断经受时代和文化的打磨,成为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其版本之多、内涵之丰都给了历代人们以创作的空间,借由这个故事来阐发自己的情怀、时代的巨变以及宗教文化的精奥,这无疑使这个故事更具魅力,更能产生深厚的影响。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中国政府网.2023-09-12
中秋传说故事三:吴刚伐桂.中国国情.2023-09-14
..2023-09-12
南方日报:嫦娥.人民网.2023-09-12
龚鹏飞:吴刚捧出桂花酒.今日头条.2023-09-12
..2023-09-14
月宫中为何偏偏是桂树?.华西都市报.2023-09-12
每日一学 | 绘本阅读:吴刚伐桂.曲阳县文化馆.2023-09-12
..2023-09-11
吴刚折桂.中国文明网.2023-09-11
传说:吴刚伐桂.今日头条.2023-09-14
传说:吴刚伐桂.今日头条.2023-09-11
吴刚酿桂酒.咸宁网.2023-09-11
..2023-09-12
..2023-09-12
西游记 西游记 (1996).豆瓣电影.2023-09-14
嫦娥奔月 (1997).豆瓣电影.2023-09-14
春光灿烂猪八戒 (2000).豆瓣电影.2023-09-14
欢乐元帅 (2012).豆瓣电影.2023-09-14
西游记 (2012).豆瓣电影.2023-09-14
目录
概述
人物来源
古代奇书
宋代文献
唐宋文献
相关传说
传说之一
传说之二
传说之三
传说之四
人物形象
文化内涵
后世影响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