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凯隆之战
阿什凯隆之战
亚实基伦之战发生在1099年, 法蒂玛王朝十字军在海港城市阿什凯隆附近进行了一次决定性的战役,最终十字军获胜。
背景
1099年,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已经接近尾声。十字军骑士们终于可以策马进入巴勒斯坦,收复了心中的圣地--耶路撒冷。但他们也将面对以埃及为总基地的法蒂玛王朝军队的反攻。
双方在海港城市阿什凯隆附近的决定性战役中棋逢对手。人困马乏的十字军虽然处于数量劣势,却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中积累的丰富的作战经验,知道如何应对各种类型的对手。而状态较好的法蒂玛军队却依然是一支以应对 突厥对手而设计的军事力量,并最终因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身经百战的十字军
位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等众多古老的城市,不仅是圣经章节中经常出现的故事主场,也是那个年代欧洲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圣地。然而自从公元七世纪的阿拉伯大征服时代以后,这座基督教的圣城便再也没有被一个基督教政权所掌握。在十字军启程的年代,圣地落入了对西方朝圣者态度不佳的埃及什叶派王朝法蒂玛王朝手里。1095年,收到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求援信的教皇乌尔班二世意大利皮亚琴察召开宗教会议,号召西欧各地的领主们组织收复圣地耶路撒冷十字军
第二年,来自弗兰德斯、诺曼底登陆法国南部的图卢兹以及意大利南方的诺曼底骑士们开始了漫漫的东征之路。影响深远的十字军东征就在这一年开始,西欧克利夫兰骑士队们将第一次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征战,迎战他们之前就熟悉如今却又感觉陌生的穆斯林对手。他们在拜占庭人的补给承诺下来到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战役,并顺利的度过伊斯坦布尔海峡进入亚洲。结果却发现拜占庭人对他们的态度并不真诚,计划中负责补给支援的意大利船队也无法为在内陆行军的骑士们提供有效支援。因此,初来乍到的十字军只能两眼一抹黑的在亚洲内陆,遵照大致的方位进军圣地。
整支十字军人数多达35000人,处于军事核心层面的重装骑士部队并不占多少,大部分人都是从各采邑领地和城市招募来的步兵部队。后勤补给的紧张迫使他们在小亚内陆的山区里,分头前进。而已经控制当地多年的突厥军队非常好的利用了这一点,给十字军们以不小的打击。
在著名的多里莱乌姆战役中,以骑士为核心的十字军部队都处于极度被动的状态。突厥人的军队主要由轻装的草原式骑射手组成,军队的核心部分则是身披重甲,并装备了弓箭长矛和骨朵一类破甲利器的奴隶骑兵古拉姆。无论是装备较差的前者,还是军中顶梁柱的后者,都习惯于先以弓箭来杀伤对手。
十字军以步兵驻守营地,派出骑士们列阵对付突厥骑兵。突厥人抓住机会施展了他们赖以成名的亚洲弓骑兵战术,策马接近骑士,发射弓箭,即便无法立刻杀伤身披重甲的十字军骑士,也能射杀他们胯下战马来削弱对手。十字军骑士以标准的欧洲骑兵战术,组成小型方阵发动攻击冲锋。突厥轻骑兵立刻迅速后撤,并在过程中不时发射回马箭来阻击对手。进攻失败的十字军不得不撤回原先的位置,继续忍受箭矢的骚扰打击。由于缺乏步兵火力支援,他们无法逼退突厥骑射手的攻击。在数小时的战斗中损失了大部分战马,只能集合起来,步行撤回营地。虽然最后突厥人因为遭到另一支十字军骑士部队的突然攻击而溃败,损失却远远小于获得胜利的十字军。
多里莱乌姆战役也为初次征战亚洲的骑士们敲响了警钟,他们必须以更加稳妥、科学的战法来迎战狡猾的敌人。他们将步兵组织起来,组成一个或数个空心方阵,用重步兵的盾牌和长矛防御敌方的骑兵冲锋,掩护方阵内的弓弩手还击。克利夫兰骑士队部队则部署在方阵之间,待对手疲惫松懈时,再发起致命反击。完成这一改组的他们,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战斗后,从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尼西亚一路南下,攻克重镇安条克,并收复了期盼已久的耶路撒冷王国
法蒂玛人的反击
法蒂玛王朝最初来自北非突尼斯,在征服了包括埃及在内的几乎整个北非地区后,他们又北上进入了巴勒斯坦黎巴嫩地区,控制了圣城耶路撒冷。这个在当地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什叶派王朝最终放弃了之前很多穆斯林国家所采用的宗教宽容政策,并直接引发了后来的十字军东征。但在意识到这个威胁之前,他们的主要对手却是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也就是此前十字军小亚细亚半岛的那些骑兵对手。
法蒂玛王朝的军队以传统的阿拉伯军事理念建立,并在同众多阿拉伯和突厥军队的交手中完善自己。来自阿拉伯人步兵是王朝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对轻骑兵和其他轻装部队杀伤效果明显的弓箭手外,他们的重步兵部队也受到此前阿拔斯王朝从中亚波斯地区带来的影响,同时使用长矛和标枪作战。当对手突破弓箭火力后,步兵们的标枪射击可以有效阻缓敌军的冲锋势头。而阿拉伯传统的骑兵则可以在这个时候发起反击。
中亚突厥化后,越来越多的突厥人与突厥式的骑兵部队也来到法蒂玛王朝的军种,让他们的骑兵变得越来越突厥化。来自东部的库尔德自治区亚美尼亚雇佣军则一样是以东方化的骑兵、弓箭手样式武装自己。王朝本身还有一些来自南部非洲的黑人雇佣军,可以在关键时刻作为敢死队使用。
这样的军队在面对阿拉伯对手或突厥敌人时是非常有效的。步兵部队的强大火力可以用于保护阵线,杀伤前来骚扰的轻骑兵。无论是突厥式的弓骑兵还是北非柏柏尔人的标枪轻骑兵,都很难撼动这样火力密集的步兵部队。由弓骑兵掩护的少量精锐骑兵,则可以在反击中包抄对手,并最终冲垮敌军。
但这一次,十字军部队的打硬仗能力完全超乎了他们以往的经验。无论是重装的骑士和侍从,还是来自欧洲城市地区的重步兵部队,都不是能被远射打击轻易逼退的轻装力量。因而法蒂玛人的军事系统,在越来越注重配合的十字军面前,并无优势。
1099年,号称5万的法蒂玛军队被集合起来,开往耶路撒冷王国。大军在陆地进军,并依靠沿海的港口获得从埃及本土运送来的补给。一支舰队一直为了保护他们的后勤,如影随形。他们最终在港口城市亚实基伦附近停留,扎下营地,希望给进入耶路撒冷不久的十字军以一个突袭。但这一行动很不凑巧的被十字军侦察兵们所发现。十字军们很快达成一致,出动大量有生力量到城外迎战。
阿什凯隆大捷
全军出动的十字军部队由9000名步兵和1200名骑士组成,他们在法蒂玛军队浑然不觉的时候,接近战场。已经经历了前一年战的十字军对于手中部队的运用已经非常娴熟。
他们在阿什凯隆之战中将步兵与骑士打散,组成了前后三线的9个空心方阵。下马骑士与重步兵位于方阵的最外层,内侧是得到重步兵力量掩护的弓弩手,方阵之间是分为9组的重装骑士部队。整支大军如同一座移动的堡垒要塞,靠着地中海的海岸线,在比较安静的情况下,迅速接近对手。他们计划在对手发起突袭前就先下手为强。
十字军的列队和布阵也暴露了自身的存在和位置。临时集合的法蒂玛军队按照他们的传统布阵模式来安排部署。步兵占据中央位置,两翼由一些重装骑兵掩护大批善于投射的轻骑兵。其他的重骑兵位于后方的预备队位置。这是他们长期与北方的突厥人敌对而使用的标准战术,但他们不知道这对于以重装骑士为核心的十字军来说效果非常有限。
战役的进程也在十字军将领们的规划中展开。双方的远射部队在进入射程后就开始了疯狂的对攻。穆斯林一边的弓箭手和前出的轻装标枪部队无法击败有重步兵掩护的十字军弓弩手。他们的轻骑兵也在骚扰中被步兵火力击退,接着又遭到了反击的重装骑士们冲锋,被轻易驱散。等到疯狂冲锋的骑士们杀到对手预备队所在的位置,大批法蒂玛重骑兵还没来得及发起反扑,只能束手就擒。
来自黑非洲的雇佣军们一度发起反扑,却在十字军阵中的中心位置上处于四面被困的局面。败局已定的法蒂玛人开始溃退,除了一些无法逃走而继续抵抗的埃及步兵外,大部分人都开始涌向防御森严的亚实基伦城。12000名法蒂玛的精锐力量则已经倒在了战场上。
在两军正面交战时,一支法蒂玛军中负责侦查和骚扰任务的前卫轻骑兵部队攻击了十字军的临时营地。虽然他们一直压制营地守军的火力,却无法将营地本身攻克。等到正面战场胜负已分,回救的十字军骑兵非常轻松的将他们击退。由于缺乏海军支援,也没有准备攻城武器,十字军最终没有攻打已经被包围的阿什凯隆城。这个战略要地一直到几年后,才在威尼斯海军的帮助下 攻克。但法蒂玛王朝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攻势被就此摧毁,耶路撒冷的安全形势有了大大缓解。
对付重装还需自身重装
阿什凯隆之战的过程并不复杂,所牵涉的计谋博弈也很直白,但这场战役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对比案例。说明一支以轻装对手为主要作战对象的军队,在突然遭遇大批善于大硬仗的重装部队时,会有多么无助。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成功,首先让整个欧洲和他们的盟友们纷纷对骑士的战斗力刮目相看。除了已经开始学习骑士战术的拜占庭人,古老的亚洲基督教国家亚美尼亚,也在与十字军势力的联合中将原先军事体制转变为欧式的封建采邑制度。
为了继续同十字军国家,尤其是这些越来越专业的骑士们相抗衡,穆斯林国家的众多势力也想尽了各种方法。在埃及控制局面,并一手推翻衰退的法蒂玛王朝的库尔德军阀萨拉丁·本便是这么一位高手。他在蒙吉萨战役中被400名突袭的克利夫兰骑士队攻击,遭致惨败。也就此明白自己手里的军事力量并不能在质量上获得对骑士军队的优势。
哪怕在1187年的哈丁战役中,他用各种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间接方法,击败了十字军主力。还是在后来的岁月中花大力气购买体 格健壮的奴隶,给予最严酷的训练,最终培养出了中世纪时代最可怕的马穆鲁克骑兵。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背景
身经百战的十字军
法蒂玛人的反击
阿什凯隆大捷
对付重装还需自身重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