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稼乡位于
黎平县西北部,距县城72公里,东临
罗里乡,南接
孟彦镇,西靠
尚重镇,北与
锦屏县固本乡接壤。全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1个村民小组,3683户15606人,其中农业人口15083人,居住有侗、苗、、汉等民族。
大稼乡位于黎平县西北部,距县城72公里(直线距离3 0公里),地处东经108°46′—108°58′,北纬26°20′—26°29′之间,东临罗里乡,南接孟彦镇,西靠尚重镇,北与锦屏县固本乡、
启蒙镇接壤。坝尚(坝寨-尚重)县级公路经容咀、大稼、
岑凤村的江边寨、高孖村的新寨、盘现村的中盘现而过,大(稼)至平(底)林区公路经平革、岑努、岑到平底,交通比较方便,展锦公路穿越大稼乡归斗村,大平公路将与之相连,是黎平西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
境内为典型的中低山峡谷地貌,切割深,平地少,土壤以黄壤为主。
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为竹山村的双龙坡1270米,最低为八里村的八里河450米。
年平均温为15.1℃,属
中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年最高温33.9℃,最低温-6.1℃,年总积温5488.8℃,无霜期194天。年降雨量1310毫米。
全乡土地面积167426.8亩(111.6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30299亩,草地面积9639.6亩,耕地面积6479.4亩,人均占有耕地0.41亩。人均纯收入仅为998元,人均产粮183.5公斤,吃饭问题远远不能自给。
大稼,因两溪在此汇流形成三水,
侗语叫“孖稼”(即河水汇流之意),至民国三十年改称大稼,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置高东乡,二十八年(1939)为高东乡联保,三十年(1941年)设置大稼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2月建乡,1958年9月成立公社,1959年1月设立工区,1963年元月复置公社,1984年5月改社为乡。1992年2月,全县机构改革,撤区并乡重建乡镇。大稼乡由原尚重区的大稼乡和平底乡合并而成,乡政府设在大稼村。大稼乡辖大稼、
竹山县、高、邓蒙、容咀、盘现、高孖、岑凤、岑桃、平革、平修、岑努、岑趸、俾嗟、平底、归斗、八里17个行政村和大稼乡居委会,共131个村民小组,58个自然寨,4060户,15234人,其中农业人口154744人,主要为侗、苗等民族。据2010年统计,100至300户自然寨有8个,50至99户的自然寨有12个。乡初级中学1所,教师41人,学生541人;小学12所,教师73人,学生794人。乡党委、政府内设机构13个,即党委、人大、政府、纪委、党政办公室、综治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
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会、妇联、共青团、人武部。乡直机关16个,分别是财政所、农机站、计生站、劳保所、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派出所、司法所、国土资源所、卫生院、信用社、农牧站、林业站、水利站、邮政、电信、中心小学。大稼集贸市场开设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农历每月逢二、七为场期,同时于2001年8月增设牛市,并一直延续至今。
全乡共有贫困户747户3122人,其中五保户104户113人,属省级二类贫困乡和州委州政府“两山”扶贫乡镇之一。全乡17个行政村只有5个村通公路,3个村处于半通状况,9个村未通公路;也就是说58个自然寨,仅有7个通公路,4个处于半通,还有47个尚未通公路。全乡共有13所完小,1所戴帽中学,11个教学点。其中有砖混结构校舍仅为4个,其余均为木质结构校舍,校舍极共简陋。中学至今尚未独立,没有办学场地,目前还在租借乌下江场部办学,师生校舍拥挤,办学条件极其艰难,教育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大稼乡位于
清水江水系上游,住着侗、汉、苗、鍫等民族,他们依山傍水而居,除了在当地发展生产,推进地区经济繁荣,还创造了传承后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民居独特,民族工艺精湛、民族山歌、琵琶歌、酒令歌、拦路歌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特别是侗族琵琶歌已闻名远近。民居以吊脚木楼为主,民族工艺主要有刺绣、竹料编织、芦笙制作、木工、石碑雕刻等。大型的民族民间活动有举行山歌对唱,身着民族盛装的
苗族芦笙踩堂,
侗族芦笙伴琵琶歌踩堂等。具有典型代表的是
邓蒙村和高孖村。邓蒙村位于该乡东南部是
苗族特色风情的代表,距乡所在地5公里,有303户,居住着苗、侗两个民族,苗族占95%,森林覆盖率62%。境内自然生态独特,民族文化保持完好,村寨内古树参天,林中有寨,寨中有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容之境。邓蒙村的建筑、服饰、民族风情均保持着古老的苗族特色,民居住房均为吊脚楼,建筑布局规范合理,村外古木绿树环绕,村内青竹杂树繁茂,屋舍俨然,房屋之间形成天然绿色屏障,从远处看只见一片绿阴。民族服饰保持着
明朝年间独特风格。寨门立有
清代年间的寨规和独有的政策石牌,村民勤劳忠厚,淳朴好客,至今还保存着
苗族独有的节日---藏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老少
欢聚一堂进行祭拜祖先,载歌载舞。高孖村位于乡西北部,距乡所在地4公里,黎尚公路旁。进入高孖寨脚溪口,便见
犀牛食槽,两水清幽有情,弯曲环抱;"映仙花桥"立于左溪
石拱桥上,美丽壮观,熠生辉;千步石梯从桥头依岭穿寨直达村头;举目四望,峰峦起伏不断,重叠周回,屋背梯田层层叠叠,宽阔无边;寨内木楼鳞次栉比,尽展侗族建筑风情,古树郁郁葱葱,青龙泉井水甘冽爽口,誉满遐迩;寨后三棵"仙女
巨杉"高逾40余米,已有300多年历史,屡经苍桑巨变,今日依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高稼村还是
侗族故岚
琵琶歌的故乡,120年前侗族民间歌师杨故岚创编了大量成组侗歌,并研究琵琶伴唱,开创了北侗琵琶歌的先河,曲调娓婉飘洒,悦耳动听,在黎榕两县北侗地区广为流传,至今仍久唱不衰。高孖村100多年来在杨故岚创作精神的薰陶下,相继有杨秀椿、王仲己等20多名歌师歌手会编歌、唱歌。逢年过节还举行充满民族情调身着盛装的踩歌堂活动,人们爱歌习歌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