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沐关又叫世睦关,莫邪关,
富川瑶族自治县至
道县的
二级公路沿关旁穿松林而过,位天富川县城以北三十多公里的朝东镇小水村附近。
谢沐关又叫世睦关,莫邪关,位天富川县城以北三十多公里的
朝东镇小水村附近,富川至道县的二级公路沿关旁穿松林而过。
秦始皇三十二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5-213),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于都宠、萌渚两岭余脉间筑岭口"新道"-潇贺古道,由湖南道 州、
桂岭镇直达
广东省的
封开县和
韶关市。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214年)统一岭南后设
桂林市、
南海、
象郡三郡,
富川瑶族自治县属
南海郡地。因为富川是潇贺古道水陆的交通枢纽,所以
西汉皇朝在将秦时新道扩修为"楚粤通"时,将富川至源口的古道东移,使其由
冯乘县之青山口(葛坡)改道经
谢沐县直达道州,与潇贺古道由青山口、麦岭府、江之主干道相汇合,并在冯乘县(今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北大鹏岭下的西隘口小水峡处修建雄关镇守,称谢沐关。
谢沐关是潇贺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关卡,它西连龙虎关,东接宝剑寨(富川的石砚、龙窝一带具体地点待考)。现存连接小水峡和牛塘峡的土夯关墙城垣遗址约5公里长,并有块刻于清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修路碑及两块刻于民车十九年(1930年)的修路碑述修古道建雄关、沟通"楚粤通衢"之事,为专家学者所珍视。关内除设有千夫营外,还有骑汛、兵栈、
粮库。秦守源口营的百夫长为猛将尉
屠睢所属,
西汉辖谢沐关而守之的将官司归中大夫
陆贾辖制。
秦始皇为了实现他称帝华夏,"书同文、行同伦、车同切、治同论"的霸业,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戍民"的政策,从中原派大批
汉族进入长沙蛮、
萌渚岭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此举延续被沿用至西汉时期。因戍卒与当地瑶民时有摩擦和争斗,流血事件并不少见。当时的官吏为之取为名"世睦关",就是希望当地的瑶汉人民能世代和睦相处,团结共存。
关内有谢水、沐水两河汇流,故称为"谢沐",当地土著也有人将其关名倒置,称"沐谢关",《
宋史》还因之把它记为"莫邪关"。《宋史·列传》中记载:宋绍兴二年(1132年),
岳飞兵伐富川追剿遭成,在关前宋军与
曹成兵血战,双方伤亡惨重,最后"岳飞破曹成,入莫邪关"。到了明代,谢沐关被称为"雄关",在关的东西进口分设岩口营和白象营,驻兵守关。明末张献部将
曹志建拥兵关上,更其名为"凤凰关",
清代称之为小水峡汛,派重兵把守,防卫极严,清《
富川县志》称之为"小水固西北之金汤",可见谢沐关军事地位的重要。
富川瑶族自治县(冯乘)作为潇贺古道的水陆两路交通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谢沐关雄镇一方,在它的关内外也曾5发生过很多激烈而残酷的战斗。汉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明升田甲就是率军由富川取此古道南下
苍梧县,其一部曾于谢沐关与当地衬军激战;
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
李靖自
四川省出兵两湖击败梁帝肖铣,"由
宜昌市(今湖北武昌)抵富川度至
桂州(
桂林市),驻师黄沙岭",与梁军血战于谢沐关(见
乾隆版《
富川县志》);宋开保三年八月(公元970年9月),"
潘美伐
南汉,自道州进,次白象","进克
富川瑶族自治县",谢沐关亦战之(见
爱新觉罗·旻宁《永明县志》卷十)。由此可见,谢沐关作为古道雄镇、古代边关,曾在历朝历代的军事防御、治安守卫等方面起到过巨大作用,也在富川乃至岭南地区的战争史上留下了十分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