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
使学生能够自由学习的管理模式
学分银行制度是模拟和借鉴银行的机理、功能和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通过将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放入相应的标准体系来认证赋值,以实现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的学习成果管理制度和学习激励制度。韩国是第一个实行学分银行体系的国家,学分银行制度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能为人们的终身教育提供便利。
在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六十七条中指出了要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要求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试点项目,该项目有18家高职试点单位参与。2023年4月4日,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启动了数字化战略试点工作。
主要内容
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为累积学分,它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学分银行”制度将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根据“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只要学完一门课就计一定的学分,参加技能培训、考证也计学分,然后按全部应得学分累积;同时,允许学生不按常规的学期时间进行学习,而是像银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样,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中断,即使隔了几年,曾有的学习经历仍可折合成学分,存于“学分银行”。
发展历程
200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的总目标。上海市教委开展学分互认调研,积极探索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间的“学分互认”机制,将初拟《开展高等教育学分互认试点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试点的方案》,先在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领域试点。探索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把市民终身学习情况、学习奖励记录在案,在此基础上建立“学分银行”,给予学历或非学历的成果认定。
2010年,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以来,“学分银行”这一概念频繁出现于一系列政策文件中。
201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国家学分银行,构建分级认证服务网络,对学习者不同形式学习成果及学分进行认定、记录和存储。鼓励区域、联盟学校建立学分认定、积累及转换系统。”
2020年11月,北京市学分银行启动。
各地发展
全国
截至2020年11月,全国共有16个省、直辖市进行了学分银行建设,而学分银行中的“中国人民银行”,即国家级学分银行,还在进行施工蓝图设计。
截至2020年11月,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有376万学习者开户,9.1万人转换学分。
学习成果
学分银行认定的学习成果,分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其他非学历教育项目三类。
(一)学历教育学习成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国民教育系列学历教育获得的学分、学位及学历证书等。
(二)职业培训学习成果是指学习者获得的经学分银行认证的职业培训证书和培训项目成绩。
(三)其他非学历教育项目学习成果是指学习者获得的经学分银行认证的社区教育、老年大学、其他无定式项目的学分、成绩与学习记录证明等。
特点优势
西方国家多年前开始实行“学分制”,在校学生每学期可自主选择部分课程。结果,学生学习乐趣增加,信心增强,学校整体学习效率与成绩也大有提高。
“学分银行”尤其适合职业教育边实践、边学习的特点。职业学校设立“学分银行”,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学完一门功课,可将拿到的学分存入“银行”,工作几年回来后可以继续学习,学完一门算一门学分,累积到规定学分总数后即可“支取”相应学历。
“学分银行”的“灵活”优势显而易见,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学校走向市场;有利于各类教育沟通衔接;有利于教师提高素质。
引入中国
为了实现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上海市率先在成人教育上试行学分互认,并设立“学分银行”。今后,市民在社会培训班里取得的证书,经标准认定后,都可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并把学习情况、学习奖励存进“学分银行”,方便随时支取。
2020年11月,北京市学分银行启动。
有关报道
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困难与障碍
高职教育(下称高职)推行“学分银行”制是大势所趋。所谓“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管理模式。银行是承担信用中介的信用机构,通常具有存款、放款、汇兑等功能。从这个意义看来,“学分银行”应该具备银行的基本功能,如存储功能、汇兑功能;但它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它存储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分,它汇兑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历或资格证书。“学分银行”的构建能实现各高等学校、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各级别“学分银行”之间学分的通兑,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沟通的平台;能够为具有学习能力并渴望实现自己理想的任何社会成员提供终生修业与获取文凭的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营造一种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教育部领导也多次强调,要全面实行学分制度和建立我国“学分银行”,并把这项工作列入2005年的工作要点。我国高职“学分银行”建设刚刚起步,其发展现状总括起来是: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成效不大。一些学校仍停留在诸女口核算学分、开设选修课等初始阶段,甚至是“纸上谈兵”的“科研”阶段,未深入到教学理念重塑、教学体系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转换等纵深环节。“学分银行”推进困难重重。我国高职“学分银行”建设步伐的滞后,显然是受到诸多困难的影响与制约。本文试图对我国高职“学分银行”建设的困难与障碍作一剖析。一、传统模式制约“学分银行”的建设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在一个社会历史观的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在过去的岁月中积累起来的教育智慧。这样的传统不仅构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影响着当下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与当下社会生活交融在一起,而且还制约着一个社会的长期发展进程,有形或无形地左右着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而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造成了对教育传统的种种压力,加剧了教育制度的传统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冲突。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模式,建造一个空中楼阁式的新的教育制度。这是因为,教育制度无论其发展变化是多么迅速,它不可能与过去的历史完全断裂。教育的今天与昨天的历史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教育本质属性的一种体现,它不是单凭一道教育法令就可以任意地创设或中断的。教育制度如果不保持与过去、传统的纽带联系,就一定会出现合理性危机,无法获得人们对教育制度的普遍认同。因此,新的教育制度的推行势必要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学分银行”制度也不例外,它也会受到传统观念、思维模式、教育模式等因素影响。“学分银行”的推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自由学习。这就意味着可能存在一部分学生由于某些原因提前毕业、中途就业或者是延期毕业。因受传统思维模式及教育模式的影响,社会甚至家庭对于这种现象存在着认识误区,对学生的就业和社会评价会产生不利影响。这从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学分银行”的推行。另外,自由选课,灵活发展,多角度延伸的“选课制”是“学分银行”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学校应该为购买者——学生提供足量质优的“物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其他因素,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课方式、每学期修读课程门数等。这样学校在为学生提供选课权利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选择教师的权利,这无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鲜明的对比让教师看到了差距,会给他们带来提高教学水平的动力。但是,在试点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教师对这项制度带有抵触情绪,不仅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而且致使制度难以广泛实行。其实,“学分银行”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它包括入学制、转换制、学分制、课程制、学制、选课制以及评价制等在内众多制度的革新与完善。可以说,“学分银行”的成功推行需要对传统教育模式作较大范围的改革,也难免会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二、“学分银行”制度本身存在操作性难点“学分银行”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学分可以积累,不一定要连续修读,可将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将一定的社会经验折合成相应的学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自行选择修读各类课程的顺序,学完一门可算一门课的学分,只要累计学分总数达到相应学历层次的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学历。因此,这项制度的推行将有利于完善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但是,制度本身存在的操作性难点成为阻碍“学分银行”推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操作性难点:1.通兑、折算难题构建不同级别的学分通兑和折算系统,保障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的区域和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是构建“学分银行”的基本问题。虽然在2001年9月教育部在下发的试点意见中提出了公益活动、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学分折算办法,为学分的折算提供了依据,但是制定一个普遍公认的折算办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通兑更是如此,系数的制定所涉及的范围很大,难度也比较大,这不仅需要整个教育体系的参与和支持,而且还需要强有力的监管体制。因此,要想把学生在教育计划之外的某些努力结果折合成有效学分,甚至于在全国所有高职甚至于所有高校之间进行无差别的“学分通兑”,在短时间内可能比较难做到。
2.贷分难题贷分是“学分银行”体现银行职能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高职主要是实行专业技能培养,课程普遍体现职业特性,一般不具备可替代性。试想,如果某位学生通过贷分制度通过了某门考试,他要如何“偿还”所贷学分呢?如果是通过再次参与该门课的考试“偿还”,那贷分制度与重考有何分别?如果通过别的课程的分数来还,那么如何选定还贷课程呢?选定的还贷课程是否代替原课程呢?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贷分制度所引发的学分借贷不过是一种信用模拟,虽然能够促进诚信理念的塑造和信用制度的建设,但是难以操作。3.管理难题“学分银行”的推行,对高职管理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学分银行”的成功推行,意味着以班级管理为基础、以系或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定量管理将会变为以单个的学生为主体的变量管理。换句话说,一个学校有多少学生就会有相应数量的学籍管理档案及选课方式(假定每个学生的学习形式都不同),难度可想而知。再加上“学分银行”的成功推行,会导致高职生源与学制的多元化(全日制、非全日制;在校生,在职生;农民工,一线工人;夜大生、函授生,周末生等),这无疑会给资源已极度紧张的高职以巨大压力。如何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满足无限的教育需求,将是高职“学分银行”成功推行的操作性难点之一。三、政府相关措施和政策不到位增加了推行难度虽然我国现在引入市场经济,但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仍然是极其重要的。就高职“学分银行”构建而言,政府配套措施和政策不到位也增加了“学分银行”推行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政府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学分制是“学分银行”的基础,而要实现高校间自由畅通的选课,各高职课程资源无阻碍的共享是前提。但是,对拥有优质课程资源的职业院校而言,他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建立了优质的课程资源,无条件的与无优质课程资源的职业院校共享无疑损害了此类高校的利益,这也是优质资源难以共享,特别是难以与无优质课程资源的高校共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出台政策以保障优质资源职业院校的利益,并对拥有优质课程资源的职业院校予以奖励,从而在促进高职资源共享的同时,促进各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加强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打造自身的课程品牌,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为资源共享提供更好的平台。收费问题也是急需政府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要在高职实行“学分银行”,那么学费自然应该按照学分进行收取。然而由于财政局等物价管理部门没有下发相关文件、制定按学分收取学费的办法,所以学校只能继续按照传统学年制的方式进行收费。这样一来,学生无论是重修还是多修课程,学校都没有针对性的具体收费办法,学生修多修少所交的学费都是相同的,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自然导致混乱的收费局面难于避免。2.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为推行学分制教育部办公厅早在2001年9月就下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于2004年8月又下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在内容上更加系统全面,在政策层面上也更加灵活开放,为我国职业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据笔者所知,目前多数职业学校仍然还是学年制,政策的实施并未到位。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基础上,必须辅之真正透明的政务公开制度,以及完善有力的监督办法,惟如此,良好的初衷才可能兑现为高校及其学生之福音。
“学分银行”遭遇通兑瓶颈
【来源:南京报业网-江苏商报】
江苏商报报道 本报记者 何益霞报道
缺钱可以申请信贷,是众所周知的事,现在学分不够也可以申请“信贷”。今年2月16日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说,今年,中等职业学校将推动各地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进行“学分银行”试点。
所谓学分银行,指的是学生如果学分不够,可向“学分银行”申请“借分”,比如一个学生第一单元测试的数学成绩是58分,经过核准,他可以贷取2个分点。按银行利率,他能在第二单元还上3个分点即可,如果到第三个单元还贷则要6分……
据了解,“学分银行”并非新生事物。江苏省广东省和北京等地,几年前就开始试点了。记者采访发现,江苏各职业院校实行了学分制,基本上是有学分,没“银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学分银行是学分制的一个环节,1999年和2005年,江苏省教育厅都曾发文推行学分制,各地学分制是实行了,但却未真正建立起一个“银行”。她还告诉记者,现在实行的基本是学年学分制,和学分银行里的学分还是有所差别。“建立一个‘银行’很难,学分的记录、存款都很难操作,而且学分的折算,怎么算?跨校区的专业学分又如何处理?”记者了解到,现在,广东省学分银行就遭遇了校内外学分“通兑”的瓶颈。比如不同学校获取学分的标准不同,一学校的100分在另一学校可能只值30分,还有学籍管理和收费等等一系列问题。
这位人士认为,学分“银行”并不是一个学校就能建立起来的,应该是在省、市这样的大范围里建立一个“银行”,又比如说是一个大的职业教育集团。记者了解到,去年由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有33所职业学校加盟,但受条件的限制也并未建立起学分银行。据该集团的江玲主任介绍,集团各职校有专业共通,但学分银行并未完全推行,以后要推行也需要相应的措施跟上。
“学分银行”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需要边实践边学习的特点,同时,“学分银行”为贫困学生半工半读创造了条件,为在职人员“间歇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有关专家指出,“学分银行”有前景,最终应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历学分的“通兑”。(4版《民生通道》)
上海市学分银行理论研究
“学分银行”建设有助于上海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认为,终身教育应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应该具有灵活、多样和容易进入时间和空间的优点。“学分银行”通过承认其已有学分吸引了更多的潜在学习者,这一点真正激起了人们的学习欲望。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下,如此广泛的接纳是独特的。它连接了多样的教育体制:大学,大专,自学,补习班,甚至还有对证书的转换制度,等等。它看起来是教育系统的融合,并且使高等教育更灵活更人性化地展现于普通人面前。“学分银行”的建设将为上海市终身教育的构建发挥主渠道作用,是上海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构建“学分银行”有助于满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上海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以往的正规教育已经难以满足人才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的要求,劳动力知识的不断补充必将依靠更多的非正规教育途径,如培训、进修等,而这些非正规教育如何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学分银行”建设的意义所在。
“学分银行”建设有助于满足上海市市民的多元化发展需要。
参考资料
常用术语.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2023-12-21
国家开放大学. 常见问题.2023-12-21
国家开放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试点.2023-12-21
目录
概述
主要内容
发展历程
各地发展
学习成果
特点优势
引入中国
有关报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