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为纪念
西泠印社115周年而作,为《西印社》系列纪录片的序篇。该片共三集,分别为《湖光记》、《
草木记》、《
红楼梦》,以“西泠不冷”的新标识,全景式聚焦
西泠印社,讲述她跨越百年的传奇历史。
杭州市不仅自然风光一绝,其文化底蕴也极具吸引力,作为
西湖文化荟萃地的
孤山,更是文人骚客的圣地。人们熟知“梅妻鹤子”,仰慕苏白风流,却不知这些故事都发生在这一方小小的“谜”一般的土地上。穿越百年,已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中原地区篆刻艺术”在孤山上留下了许多等待世人探寻的瑰宝。俯仰之间的草木碑亭,山壁上的
梵文摩崖石刻,都见证了
西泠印社的诞生与发展。
以西泠印社为代表的浙江印派,由“西泠八家”之首
丁敬于
清代乾隆在
杭州市开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刀法中,其实就蕴藏着浙江人的处世意趣。篆刻刀法分冲刀法与切刀法,浙派刀法尤以切刀为重。以切刀法治印,刀杆垂直切入印面,先伏后起,在起伏不断的动作下,一个刀痕接一个刀痕地连缀成笔画,最终篆刻出的线条苍劲秀逸,兼具古朴典雅的金石之气。而浙江人文精神也讲究“以人文本,落于实处”,比起冲刀法的圆润写意,显然更契合切刀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厚重踏实。
兴于先秦的篆刻艺术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其集书法、章法、刀法三者于一体,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金石有传奇,雪径犹可追——
西泠印社一枚枚流传百世的印章和始终陪伴着西泠的一草一木,诉说往昔岁月,揭开孤山路31号的谜底。
该片采用超高清4K拍摄。在西泠印社两年多的时间,
摄影团队拍摄了大量特殊天气下的西泠印社。台风天,台风前、中、后期的云、湖和水变化多端。为了捕捉不一样的湖山景致,台风来前三天,团队成员就要去看景、踩点,台风中顶着大雨拍,要把台风前后水光山色的变化都拍进去。
2018年7月27日的
月全食,摄制组提前两天就根据天文App测试了月亮的运行轨迹,定好了延时拍摄的机位。月全食开始后,月亮的位置比头天夜里来踩点时看到的,明显要“高、远”许多,再加上
西泠印社植物郁郁葱葱,拍摄环境不是很开阔,月亮的轨迹也不像预想的那样,很难将西泠印社内的景物和月亮同框拍入。于是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不停地在寻找拍摄点、拍摄角度,尝试各种打光模式,可是选取的位置跟不上月亮的移动速度,几分钟后就会出框。在摄制组不懈的努力下,在摄影师的镜头里,月亮分成清晰的两部分,明晃晃的亮白与阴影处的暗红。孤山景区每隔两个小时就出来“巡山”的保安也和着摄制组成员一起挑选最佳拍摄位置。摄制组彻夜追月,只为该片中几秒的镜头,这是拍摄的常态。
该片摄影团队的成员很年轻,片中一些具有魔幻色彩的红外影像,是马理朝拍摄的。魏章浩他在孤山上拍摄跟踪一群
锦鲤长达半年之久,泡在水下完成各种高难度拍摄,才有了后来仙气十足的“锦鲤”视角。 。
2018年7月20日,该片公众号“西泠不冷”发布“曲径通幽”、““一石见史””、“探秘”三组海报。2018年11月8日,通过观众投票,该片宣布定档主海报。2018年11月14日,《孤山路31》号在浙江卫视首播。
该片第一集《湖山记》中,从
西泠桥到白堤,这些湖山之景代表的是一线江南文脉。该片便由此开始讲述
西泠印社的结社过程,引出“三面湖山一面城”的中国文化传承。从首播画面来看,该片选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用电影化的手法与质感,全景式讲述百年西泠印社的历史和文化变迁,用国际化的拍摄视角,展现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独特魅力。 (《浙江在线》评)
该片以一个新鲜的视角,打破人文纪录片和自然纪录片之间的界限。这样的创作匠心,既赋予了人文纪录片的叙述语言,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审美价值和传播魅力。以“天人合一”的呈现,阐释了中国人文思想的内蕴精华和生长土壤;以山水自然的盎然生机,昭示西泠精神、中华文化永续传承的鲜活生命。 (《新蓝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