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1999年建于北京市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松香酸 Institute of 物理学 and 化学 CAS)组建于1999年6月,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和化学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
物理化学技术研究所是以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为学科背景,以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研究为职责使命的研究机构;重点开展光化学转换和光电功能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及成果转移转化;突破非线性光学晶体和全固态激光器件核心关键技术;致力推进低温工程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组建于1999年6月,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和化学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
•组成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是由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室、催化研究室为主体组建而成,主要从事感光材料的研制工作,学科方向是感光化学、光化学和胶体与界面化学。中国科学院光化学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石油胶体与界面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感光材料检测中心均设在感光所,是中国感光学会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中国太阳能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中国化学会LB膜专业组的依托单位。负责编写出版国家一级学术刊物《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组成单位之二:低温技术实验中心
低温技术实验中心成立于1982年5月,其前身是中科院物理所低温物理研究室与中科院气体厂。中心的学科方向主要是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致力于低温物理与技术的基础与实验研究、新型低温设备研制和开展低温实验的技术服务。
•组成单位之三:中国科学院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成立于1999年3月,是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的相关研究力量为基础组建的。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责任制,首任中心主任是陈创天
•组成单位之四:硬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原依托于中科院化学所,于1989年开始试点,1993年经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成立。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复合材料研究室和所办公司“北京普利高聚物材料开发中心”。随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从2000年开始在行政上归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2023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在厦门科学城设立研究院。
科研条件
设施资源
•馆藏资源
理化所图书馆始建于1975年,是在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图书馆和低温技术实验中心图书馆基础上建立的。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图书馆官网显示,理化所图书馆以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类书刊为收藏重点,馆藏近5万册。其中中外文期刊(合订本)逾3万册,中外文图书近2万册。收藏历届研究生、博士生学位论文1100余册,平均每年以100本左右递增,订购报纸9份。除纸本书刊外,依托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在科学院内开通的30多种数据库外并参加全院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购买开通了ACS、AIP、RSC、OSA、Elsevier、Wiley-Blackwell六个国外全文数据库和中文万方数据库;已与中原地区国内有关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
•设备设施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仪器测试中心拥有600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可从事分子结构、分子量、材料形貌、颗粒尺寸、光谱与光学性能等的测试与表征,如为有机材料、晶体材料及微纳米结构提供性能表征;其他中心可从事机械设计与加工、低温计量与检测、抗菌检测与评价等。并且理化所大中型仪器已加入“中关村物质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北京纳米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北京地区机加工技术服务中心”,并纳入“中国科学院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测试中心和抗菌材料检测中心加入了北京市分析测试服务联盟。
在加强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同时,理化所还根据学科特色、领域发展、技术需求等新组建了若干专业技术平台,如: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和器件的研究平台、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研究平台、深紫外激光光化学反应仪与在线检测系统、有机聚合物集成光子学器件及加工中心、纳米尺度激光诱导过程实时检测系统。
该所课题组公用仪器设备:太阳能行动计划仪器平台,纳米光子学超细微加工系统,高、低温热膨胀性能测试仪,低温比热测试仪,Seebeck系数测试仪,低温电导/电阻测试仪,热导测试设备,低温动态疲劳试验机,低温冲击试验机,低温力学试验机,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等。
国际合作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多年来,理化所通过参与大科学工程建设、联合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共建联合实验室以及高水平人才培养和交流等多种方式,在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低温工程与技术、光化学与功能材料等领域与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实质性国际交流与合作,签署了近20项所级国际科技合作协议,先后有10余位专家在相关国际组织中任职,每年科研人员学术交流出访与来访保持在100人次左右,在争取国际大科学工程科技资源、合作研究重大科技问题、推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取得一批显著成果,于2013年获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各方合作
北美合作方面:理化所积极参与了美国加拿大发起的三十米望远镜(TMT)国际科学计划,相关研究被TMT项目组列为钠信标激光器首选方案。同时,在天文望远镜用压缩式制冷机方面也得到了外方密切关注。理化所与乔治城大学合作共同开展了微反应器中光化学反应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联合发表SCI论文29篇,成功举办第二十五届国际光化学研讨会。
欧盟国家和地区合作方面:理化所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签署了“LHC热暂态过程研究”国际合作协议,建立了大型超导磁体低温系统的热暂态过程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并参加了LHC超导磁体的首轮降温调试实验,联合发表论文十余篇。理化所承担了欧盟第六科技框架计划项目——“氢能加注站验证手册”,初步形成国际加氢站的批准程序、技术验证方法、标准与规范。理化所与乌普萨拉大学合作,开展了载药羟基磷灰石(HA)微球的制备、控释、中试生产及在骨齿修复的应用研究。
俄罗斯合作方面:理化所与俄罗斯科学院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制备和表征开展了长期合作,先后签署了3次有关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合作协议。理化所与俄罗斯科学院结构宏观动力学与材料研究所(ISMAN研究所)在纳米陶瓷材料制备方面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消化吸收俄方先进技术,原位制备了高耐磨性复合陶瓷材料,在热工炉窑节能方面得到示范应用。
亚洲发达国家合作方面:理化所与大阪大学成立了“中日先进光子技术联合实验室”,合作承担了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的非线性光子学研究项目,突破了利用激光直写技术制备纳米结构时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为中国承担的国家“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光子束超衍射纳米加工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获奖、举办会议情况
国际组织、会议及奖励:理化所积极推荐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组织,有10余位高水平专家在科技领域的国际组织中任职,先后成功举办第11届有机非线性光学国际会议、第16届国际晶体生长会议暨第14届国际汽相和外延生长会议、中日电子材料研讨会、第25届国际光化学会议等高水平国际会议。在国际奖励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洪朝生院士被授予Samuel C. Collins奖(国际低温工程领域杰出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创天荣获Laudise奖(国际晶体生长协会最高奖)。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1999年建所以来,理化所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2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四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参与),二等奖2项。
进入知识创新以来,理化所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明显提高。2000年-2014年理化所共发表科技论文497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287篇,EI收录论文559篇。近年来在Angew. Chem.、 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Chem. Commun、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 Eur. J.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反映了理化所原始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理化所专利申请、授权、转让数量连续多年名列中科院京区单位前列,表现了理化所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1999年至2012年以来共申请专利1350项,其中发明1221项;授权专利816项,其中发明672项。
截至2012年底,理化所先后有百余项高新技术成果成功商用,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成果商品化近三百例,实现横向技术收入约4.5亿元,原始投资股权6000余万元;企业应用理化所技术成果新增产值累计超过230亿元;有十多家企业通过研究所的技术支持成长为引导国内国际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领袖企业,其中有一家企业于2011年上市。
学术期刊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Imaging Science and Photochemistry)原名《感光科学与光化学》,创刊于1983年,2008年起更名为《影像科学与光化学》。该刊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与中国感光学会联合主办,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该刊主要刊登以下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光化学、影像科学与技术、光电化学及光电子技术(包括光电转换及储存材料、电光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纳米材料、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信息科学及信息材料(包括遥感、信息存储和记录、图像信息处理、信息显示材料等)、光生物、光医学、环境光化学等;并被中国国外《Chemical Abstracts》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Scopus数据库、INSPEC数据库、《CSA》、《乌利希期刊指南》等,以及国内如:CSCD(C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家重要检索机构和数据库收录。
人才培养
理化所是以物理、化学工程技术为学科背景,以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研究为职责使命的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低温科学与工程、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仿生智能界面材料、特种功能材料与生物医用技术。全所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所级重点实验室,若干研究中心和研究组。
物理化学技术研究所自1978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设有物理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动力工程、化学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4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物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63人,硕士生导师67人,现有在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00余人。
2016年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批成立了国内外首个未来技术学院,物理化学技术研究作为牵头承办单位。未来技术学院旨在推动中国科技水平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围绕未来可能产生的变革性技术进行前沿探索,围绕未来技术提前布局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力争建成国际一流的复合型交叉人才培养基地和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基地。首批启动的7个教研室里有3个由理化技术研究所主办,光物质科学与能源技术教研室、仿生智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和液态金属物质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开启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
文化传统
所徽
主体图案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英文缩写TIPC组成。其中T由纵横两组径赛跑道变形而成,寓意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物理与化学的协同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与国际科学前沿的有机结合;表明物理化学技术研究所在技术创新与发展的目标定位下,奋发有为、开拓前进的信念与追求。
所训
自强、务实、和谐、创新
主要含义:
树立志存高远、奋发有为的自强意识;
坚持脚踏实地、严谨科学的务实作风;
营造理化协同、科技相长的和谐氛围;
弘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参考资料
中科院在厦门科学城设立研究院.今日头条-海西晨报.2023-04-10
研究生教育简介.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22-08-0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科研条件
设施资源
国际合作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学术期刊
人才培养
文化传统
所徽
所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