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秀山位于
石狮市西南境内,海拔174.2米,与
泉州市城东的灵山,晋江安海的
灵源寺成鼎足之势,并称为泉州“三灵”。
简介
灵秀山位于福建省石狮市西南境内,海拔174.2米,与泉州 城东的灵山,晋江安海的灵源山成鼎足之势,并称为泉州“三灵”。
灵秀山前有高耸的宝盖山,面向
深沪湾,远眺一片白浪滔滔。山中有奇峰秀岭,群山环绕于左右;下有江水青池,折流而东,泻出岩谷之间。
灵秀山根脉由晋中罗裳山逶逶而来,峰岭峭拔奇伟,如拱如揖。东至东山,西至坑尾山,南至横山,北至莲花山和
大别山。周环二十余公里,状如
中国飞鹤。灵秀一峰,其垂脉又分为五个小山峰,分别排列于前提、牟尼山、东山、大山墩、莲花山和
乌山,成为“五峰朝鹤”之势的奇观。
灵秀山钟灵秀,风光绮丽。峰峦叠翠,岩秀谷幽;奇花异草,万紫千红;
松柏葱郁,果韵飘香;沟谷泉清,流水潺潺。
灵秀胜景
灵秀山胜景良多。
清代《
晋江县志》载,其古迹有:“凌霄塔、七
佛塔、方外亭、透龙泉、青莲池、濯足池、待月桥、君子石、盘陀石、龙蛇洞”等十处胜景。
又《容卿蔡氏族谱》载:山上有白鹤井、应潮窟、百丈泉、鸡鸣岗、香烟石、中山景、牛眠石、出米石、仙脚迹
和牛脚迹、空相兰花、钟鼓鸣禅及
真武大帝踏龟等十二奇观,以及三十五峰、四十余处名石等景胜。
六十年代以来,容卿大队更于灵秀山麓兴建水库,建立果林场,养鸡场。而今山上,水波荡漾、
柑橘属遍坡,鸡鸣山岗,灵秀山更显娇姣。
相院
灵秀山古来有寺观,
爱新觉罗·旻宁《
晋江县志》载:“空相 院,原名
栖真寺”;
隆庆《
泉州府志》载:灵秀山“上有小岩,昔人结庵其侧,海潮至则石润,退则石燥,因名海潮庵”;引闽书》载:“山旧有空相院”;据此可知金相院原名栖真寺,并曾一度改名
海潮庵。寺始建于隋初,
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僧如默重建。据说山上有“空兰奇香”之异,乃改名“空相古地”。历宋至元,寺毁于兵。明永乐五年(1407),檀越容卿蔡氏二世致政独资重修,历三载而成。种
榕树于左埕角,以荫风水;置田产以供僧人生息、衣食香灯之需。
嘉靖间,寺又毁于官绅恶僧之手。
崇祯八年(1636),容卿乡人临孚、天孚、周孚和苇孚四人捐资献工,与僧众竭蹶经营,再次重建,并易名“空相院”。
本世纪二十年代,寺院因年久失修,又告破落。主持僧转博和尚以出家入世之愿,率僧众披荆斩棘,开荒辟田,封山造林,莳花制药,经十年锐意经营,成为有寺以来最为鼎盛时期。时人号其为“万金”,故又改名为“金相院”。
为重建寺宇,转博和尚多方联系邻近各村
主事,成立董事会,致力争取华侨捐资建寺。经十年经营,整修
大雄宝殿、功德堂,扩建
海潮庵、仙公楼,新建天王殿、钟楼、空门、宋和尚塔、火葬场、骨灰塔、金鱼池、花圃,以及修筑通向山寺之道路多条。至此,寺院恢宏光大,面貌焕然一新,成为
晋西南一游览胜地。
灵秀山金相院确为古今游览胜地。四方民众及归国侨胞联袂莅临观光参拜;每年秋季,晋南各校学生登山远足,络绎不绝;更有名士宦达于此探幽访奇,流连忘返。
隆庆《
泉州府志》载:宋石起宗曾于此读书,后中解元;宋泉州
太守王十朋也曾“偷闲”到此一游,并留下“小小精蓝亦自奇,一峰灵秀隐幽姿。无缘细听山僧话,太守偷闲只片时”一绝于石壁上。其闲情逸趣,向来传为佳话。
五十年代,由于国防需要,部队进驻寺院,僧侣迁并于安海龙山寺,香央遂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视保护名胜古迹。经容卿村重修金相院筹备组的艰苦努力,终于八十年代中获准收回旧寺址。现正加以整修,并拟辟为旅游区。
石狮建市后,容卿侨星巨子蔡清洁先生返梓,与村人共议开发灵秀山,重修金相院大计。经研究,其初步规划为:以修复、扩建金相院为中心,逐步恢复原有名胜景点;并着眼于开放改革的需求,相应兴建一座三星级旅游宾馆,一座旅游、度假、疗养多用的灵秀山庄,以及建立青少年娱乐场、成人文娱设施、商业综合服务部等等。预计经十年左右之努力,灵秀山将建成一个以金相院为中心的公园式的文化旅游区。
出米石
传说:据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早之前:“大家都到外面的石头缝里去捧米!”大家听住持这么一说,都觉得莫名其妙:“石头缝里怎么会出米呢?”住持看了看和尚们好奇的样子,接着解释说:“昨天晚上有个神仙对我说石缝里会流出
白米”。
大家听了都不大相信,就在这时,“轰隆”一声巨响,大家都惊呆了,于是大家赶紧跑到寺庙外一看,只见一股白花花的大米从一块石头的缝隙里涓涓淌出,“哇,石头出米了!”和尚们一边高声叫道,一边拿起竹篮去捧米。
这是发生在
石狮灵秀山金相院里的故事,这个传说增添了灵秀山的神奇。
灵秀山在石狮的西南角,钟灵毓秀、岩奇谷幽,与
泉州市的灵山、
晋江市的
灵源寺,并称为“泉州三灵”。那里有建于
宋朝时期的千年名刹金相院,出米石就位于金相院的山门内右侧。
这
块石呈扁椭圆形,正面刻着“磐陀石”三个大字,从侧面看,这块石头又像和尚的坐垫,相传出米的石缝就在这块石头的前下方,宽度不到半尺,长度约一米,缝里杂草丛生。
为什么这块石头不出米了呢?
传说当时有个小和尚是个急性子,有一次他去捧
米时,嫌米流得太慢,怕误了大家的早餐,于是,就找来一根竹棍,用力往石缝里捅,想把缝捅得更大让米快点流,结果却把石头给捅死了。从此,出米石就不再出米了。
如今,在绿丛掩映中,这块石头显得格外的安静,就像在听着阵阵蝉鸣声和鸟叫声,也像是在回忆着当年出米的景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