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狮子,又称跷狮,是湖北
新洲区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主要流行于
张店区、孔埠、李集、方扬、仓埠、周铺等地,尤其是在周铺、仓埠、张店一带。这种舞蹈通常在
春节期间与其他形式如“彩船”一起表演,地点包括街道、小巷和场地前。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高跷狮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据传,张旗牌的“狮子”在新洲地区享有盛誉,而这个名字就来源于明代的张炳祖。张炳祖的祖父张德胜曾跟随
朱元璋征战南北,担任过副先行官,最终在仓埠地区安家落户。张炳祖本人也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人物,他在看到当地的春节庆祝活动中既有舞狮也有踩高跷的习俗后,决定将这两种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高跷狮子。这项技艺在张家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了将近六百年的历史。
夷陵区龙泉镇的“高跷狮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结合了高跷和舞狮两种民间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踩高跷舞狮表演。艺人们首先会展示一系列高跷上的技巧,如“劈叉”、“一炷香”等,随后再穿上“狮皮”进行舞狮表演。近年来,龙泉镇致力于发掘、整理和传承“高跷狮子”,建立了多个传承基地,并培养了一批“夷陵区高跷艺术大师”。2014年,龙泉镇的“高跷狮子”被列为“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跷狮子由两个部分组成:高跷技巧和戏狮表演。表演者首先会在高跷上展示各种技巧,如“劈叉”“一炷香”“
苍鹰展翅”“翻肚”“双插”“双挂”“
张飞卖肉”“空中飞人”“倒挂金钩”“三层搂”等。之后,两人会踩着高跷,身披“狮皮”,模仿狮子的生活动作,如“喝水”“嗒嘴”“觅食”“搔痒”“打盹”“舔脚”“打滚”等,以生动的方式呈现狮子的不同状态和可爱形象。
高跷狮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融合了舞狮的精彩和高跷的挑战性,而且解决了地面舞狮难以观赏的问题,以及高空舞狮需要搭建平台的不便。表演者的动作既展现了狮子的姿态,又体现了他们的武术功底和杂技技能。他们采用了特殊的“上跷”方式,即先绑一只高跷,单腿站立,然后再绑另一只高跷,以此作为表演的开始。在动作方面,他们追求难度和刺激,如“狮子打滚”“狮子朝阳”“喝水”“搔痒”“坐肩”“双挂”“空中飞人”等。这些动作有时需要在高跷上跳跃,有时需要承受重量,有时需要跨越障碍物,有时甚至需要爬上高处,非常惊险。此外,“
苍鹰展翅”展示了矫健的雄鹰姿态,“三层楼”则仿佛一座座高塔,场面极为壮观。狮子头部的制作精细,具有立体感;狮皮采用绿色毛发、红色脊背和边缘,色彩鲜明,引人注目。
高跷狮子的表演伴随着锣、鼓、钹等
打击乐器的声音。演奏者遵循“锣叫狮子走,狮子叫锣歇”的口诀,使音乐与舞蹈完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