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村是广州市最大、历史最久的城中村之一,地处广州市天河区的繁华地段,总面积4.3平方公里。石牌村由村民宅基地扩展起来的密集建筑群(被称为“握手楼”)及部分自留地构成。
石牌村最早形成于南宋时期,到明代嘉靖年间,已发展成有相当规模的多姓氏聚居村庄,由于周边发现了许多石器,故而取名石牌村。池、董、潘、陈、冼梁等姓氏是该村的主要宗族,截至2021年,仍保留有宗祠3座,庙宇3座,各家神1800多户。截至2021年,村内户籍居民约9000人,各类外来务工人员超过8万人。石牌村周边有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天河中学、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档案馆等城市服务设施,属于配套设施齐全型城中村。
石牌村下辖逢源、朝阳、绿荷、南镇4个社区。村委会兴建高端物业,物业用于出租,村委会收取租金。其中的物业有富力盈通大厦、保利中辰广场等。
历史沿革
据《石牌村志》记载,石牌村最早形成于南宋时期,到明代嘉靖年间,已发展成有相当规模的多姓氏聚居村庄,由于周边发现了许多石器,故而取名石牌村。池、董、潘、陈、冼梁等姓氏是该村的主要宗族,至今仍保留有宗祠3座,
庙宇3座,各家神1800多户。石牌村是广州最大、历史最久的城中村之一,地处广州市天河区的繁华地段,总面积4.3平方公里,村内户籍居民约9000人,各类外来务工人员超过8万人。其周边有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天河中学、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档案馆等城市服务设施,属于配套设施齐全型城中村。由于相对低廉的租金,便利的交通和生活设施,不同地区的人群汇集于此,开展自己的创业生涯。石牌村及周边经营了大量的电子类市场,是当地十分重要的IT产业基地,素有“北有中关村,南有石牌村”之称。
广州是我国较早开展城中村改造实践的城市之一,对不同类型的城中村积累了丰富的改造经验。在此基础上,广州市于2015年出台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提出了全面改造和微改造两种措施,分别针对城市建成区内不同格局下的棚户区提出相应的更新措施与猎德村、冼村不同,地处中心区且具有城市支柱产业的石牌村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被划入了微改造的范围。2015年10月,石牌村推行了“三线”整治工程,对空中的各类管线进行清理改造,使村内的用电安全系数大大提升。2016年7月,石牌村开始了针对村内主要基础设施的微改造工程。
行政区划
石牌村下辖逢源、朝阳、绿荷、南镇4个社区。村内有31条大街267条小巷,村内出租屋3000多栋,人口约6万人。
自然地理
地理
石牌村位于天河区繁华地段的黄埔大道以北,天河路与中山大道交错带以南,石牌东路以西,石牌西路以东。
气候
1、石牌村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长年树绿花繁,一年四季均可耕种,对农业生产颇为有利。
2、石牌村南亚热带海洋气候。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1年6月13日,广州市天河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广州石牌村常住人口为177781人。
语言
石牌本地人大多数为
广州市市土生土长的居民,主要语言为粤语,即外地人口中的“鸟语”。原居民为方便与外地人相互交流,出现了许多当地人学说普通话,这样对于本地居民的租房业务等有很大帮助,也方便了两大群体的沟通和交流。外来人口由于生存工作的需要,也逐步默认了南粤地区的民俗,逐步在生活中接受粤语,他们明白入乡随俗的道理,因此努力学习盛语,这样可以加强和本地人的沟通,避免上当受骗。可见,本地语言与外来语言在冲突中融合。
姓氏
石牌村主要姓氏分别为池、董、潘、陈、冼,村内族谱《石牌董氏族谱》《董族遗脉》《西河池氏派字号族谱》《石牌潘氏族谱》。
文化
城乡文化碰撞
从石牌村的调查情况来看,石牌村传统农村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的冲融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景观的独特性四个方面。
思想观念
农村的小农经济思想与都市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意识存在冲突与融合,体现了“稳”与“活”的对立统一。石牌村原住民坚守小农经济思想,满足于安稳的生活和微薄的财富。他们坚信“土地生财,种地出金”,通过自筹资金建房出租,每月收取固定租金,并依赖村里的土地分红。这种自我满足、缺乏进取心的小农思想在村民中根深蒂固。老年人在麻将馆中安度晚年,中年人就业机会稀缺。村里近年毕业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而 40 岁以上的人很少外出谋生,尤其是妇女,她们大多无所事事,最多只是打理一下自己的出租屋。除了年轻人愿意外出务工经商外,只有少数有文化的中年人走出村子寻求发展,绝大多数中老年人依然延续这种生活方式和状态。然而,每当有与
城中村相关的新政策出台,他们就会对自己的生存状况感到担忧。追求创新、变化和活力的都市商业文化进入了石牌村。随着城市商业、餐饮业、通讯业、娱乐业四大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媒体的广泛宣传,都市商业文化大规模进入城中村地区,对原本以求稳为主的小农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以前村民建房仅用于出租,很少直接从事商业活动。但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他们逐渐涉足商业领域,实现了从守业到创业的转变。石牌村成立的广州
天河区三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已开始经营自己的产业。
生活方式
这主要表现在石牌村原村民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与都市生活方式在“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生活设施”三方面的冲突和融合。
饮食习惯
石牌原村民传统饮食节奏较慢,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岭饮食习惯,如煲粥、煲汤、煮凉茶等等。而都市生活节奏快,日常饮食追求方便快捷。如石牌村各式快餐店林立,饮食业逐渐完成了向高效率、规模化的运作方式转变。从访谈得知,石牌村里的大部分中老年人和无业人员更多地享受着传统的饮食习惯,而大部分年轻人和就业人员却更倾向于都市饮食文化,或者他们周中上班时享受都市饮食文化,周末休息时又享受传统的饮食文化。一个家庭或社区有时因为饮食习惯不同而产生冲突,有时又享受饮食多元化的乐趣。
作息时间
过去石牌村村民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吃饭一睡觉”的生活习惯,但伴随都市商业文化、娱乐文化的传播,村里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商业、餐饮业、娱乐业往往营业至午夜。村民们也开始利用自己的休闲时间去从事一些喜欢的消费、娱乐、文化等活动。
生活设施
都市常见的种种生活设施,也随着石牌村村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进入寻常百姓人家。以前,村民大多数白天下田作业晚上回家因为缺少文化设施的原因,所以更多的休闲方式是串门聊天九十年代以来由于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社区生活设施也在逐渐完善活动中心学校体育馆、
文化广场”等,这就让村民的生活丰富起来,
城中村的文化功能也在不断的增加和完善。
风俗习惯
在传统文化影响方面,石牌村本地人深受
岭南传统文化影响,重视
清明节、端午、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等传统节日,并有一定的庆祝习俗。原居民对于
宗祠的观念很重,村里几乎所有地方都可以进行拆迁,但有两个地方是除外的,一个是
宗族祠堂,另一个是学校;尤其是宗祠,在村民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它是代表村民的根,石牌村村民相信祠堂会护佑自己的家族和子孙。外来人口在外没有
归属感,由于生活需要长期处于工作状态,往往忽略了这些节日,而只是对
春节特别重视,他们更多的是将石牌村当成自己休息的地方,节日一般从属于国家的法定假日。
建筑风格
传统农村家庭讲究独门独院,如今受经济利益驱使,“石牌村”内楼房林立,霓虹高挂,一派繁华景象,这主要指
石牌东路和西路,这两条主干也是整个天河乃至整个广州最旺的地段,多数街道的景观已被城市同化,但旧式建筑文化仍能找到踪迹,如在石牌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附近遗留的刻有“石牌”二字的牌坊,古朴典雅,与周围的高楼大厦相映成趣。在农村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交汇过程中,现代都市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它对农村文化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后者对它的影响。两者虽有冲突,但还是以融合为主,并且一般是农村传统文化融合于现代都市文化,由于人们在思想上往往认为现代都市文化代表着文明的、先进的、新潮的东西,因此现代都市文化易于让人们接受。这也可以说是在城市外延发展过程中,原郊区在
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
文化碰撞融合
本土文化指的是“
城中村”原有文化;外来文化则指外来人口从其原所属地域带入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中慢慢融合。
内外之别
从身份角度来看,户口本和暂住证将“城中村”的居住人口划分为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这两个不同的群体,他们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以石牌村为例,本地人认为自己世代居住在村里,是这里的主人。由于没有田地可耕,也没有其他技能,很大一部分本地人生活清闲,终日无所事事,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而进入石牌村的外地人则被视为“客人”,他们来这里赚钱,非常勤劳,天天为生活奔波操劳。因此,本地人往往看不起外来人员,对外来人员存在“
社会排斥”心理,但又不能完全排斥,因为本地人需要依靠外来人口来租住他们的房屋,这是他们的收入来源。这种情况决定了他们需要经常交往,但交往是不平等且不深入的。此外,外来人员的介入也影响了本地人的邻里关系。大多数村民认为现代村民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如以前,彼此的往来也少了很多。由于各自的利益关系,村民间产生了经济竞争和不安全感。村民们各自建房并筑起自己的防盗网,以前那种平民式的邻里关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相互之间也不再串门。每年村里开大会时,大家才能见见面。村民重要的交际圈仅限于亲戚家族。
社区认同
石牌村村民对于村庄具有深刻地感情,对于石牌的
归属感很强,他们不愿意改造。石牌村村民对于
城中村改造的关注程度很高因为城中村的改造直接涉及房租租金和每年红利等切身利益。但改造是个必然趋势,如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生活环境也正在遭受破坏,很多文化素质、经济收入较高的村民纷纷在外面置房,据我们调查,石牌村有20%的村民在外面置房,石牌村外来人口主要收入来源是到石牌村外打工,晚上回到租房休息他们没有主人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借村庄来居住省些房租费用之类的支出。因此,关于石牌村的未来,他们毫不关心。他们认为石牌村改造对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影响不大,如果有影响的话,可能会在房租、平时饮食等日常生活方面有一些影响。然而,随着社区管理的日渐科学,设施的普及也逐步扩大,也有少部分外来人口把城中村当成自己的家,归属于城中村,根据我们的调查,这部分人大概有10%。
文化的阻碍
目前,城中村社区文化更多地表现为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并阻碍了城中村的改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小群潜规
由于城中村的特殊性质,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聚集于此。这些流动人口来自不同地区,流动目的也各异,导致外来文化之间以及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人们出于社会交往和归属感的需求,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会走到一起,形成小群体,并产生群体规则。当这种潜在规则与主流社会规则发生冲突时,越轨行为就会产生,并且难以控制。因此,城中村通常是卖淫嫖娼、赌博诈骗、偷窃抢劫、吸毒贩毒、非法传销等越轨行为的高发区域。例如,石牌村的外来人口是本地人口的 6 倍,
犯罪行为十分猖。
建筑的消失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传统农村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持续碰撞,这种冲突在建筑设计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大量修建楼房用于出租,导致建筑物过于密集,许多地段终年缺乏阳光,阴暗潮湿,卫生状况糟糕;建筑物缺乏消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建筑外观不协调,毫无美感,与周围的都市景观极不相称。另一方面,城中村的改造者全盘否定原有的传统建筑,进行过度改造,许多具有岭南民俗特色的景观在城中村改造中消失尽。
社区凝聚力弱
城中村的社区凝聚力是非常强的。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原有的文化受到了冲击,社区凝聚力也在逐渐减弱。本地人和外来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本地人一方面看不起外来人,另一方面又希望外来人租他们的房屋。外来人员在这里无法找到
归属感,甚至可能产生社会仇视情绪,这对城中村的长远发展不利。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石牌村的本地人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界限分明,他们拒绝外来人口使用公共娱乐设施,也不允许外来人口进入他们的祠堂。我们对正在石牌村六大姓
宗祠祠堂活动的人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发现没有一个是外来居民。
村民优越感
相对外来人口而言,城中村村民具有很强的优越感,他们宁可不工作,也不愿从事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差的工作,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他们又存在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同样不愿与城市人交往。他们害怕变化,害怕改造,常常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
经济
石牌村位于
珠江北岸滩涂,宋代起先民们围江修筑堤围,开良田:因此长期以来,石牌村农业发达,又因靠近
广州市城,以供应城里人的蔬菜水果种植为主业,蔬果产品曾远销港澳地区。其中,因土壤适宜,石牌种植的藿香成为名优农产品。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城市发展需要石牌料的农田迅速被征用。“洗脚上田”的农民开始兴办工业,乡镇工业一时兴起。但仅仅五六年时间,工业企业纷纷倒闭。村委会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将大笔的政府征地补偿款项用于兴建高端物业,其中有闻名广州的天河科技街和
太平洋电脑城、商业街、四星级的华达威酒店,五星级的喜逸国际酒店和
云来斯堡酒店等。这些物业用于出租,村委会收取租金。由于石牌村位于
广州市新城市中心
天河区的热闹地段,因此生意兴旺。
社会保障
教育
在天河区委组织部和宣传部的悉心指导下,石牌街道办事处携手区妇联、区文明办以及区教育局,于石牌小学盛大举办了天河区 2023 年首届
家庭教育节之“我爱我家”社区家庭教育亲子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全新格局,引领家长为未成年人营造和谐美好、文明向善的家庭环境。
养老保障
石牌街道已正式启动80岁以上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估工作。截至2017年12月7日,石牌辖区内的23个社区中,已有近1200 名老年人完成了需求评估。其中,约62%的老年人被评为照顾2级,18%被评为照顾3级,10%被评为4级及以上。
内外之别
从身份角度来看,户口本和暂住证将“
城中村”的居住人口划分为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这两个不同的群体,他们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以石牌村为例,本地人认为自己世代居住在村里,是这里的主人。由于没有田地可耕,也没有其他技能,很大一部分本地人生活清闲,终日无所事事,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而进入石牌村的外地人则被视为“客人”,他们来这里赚钱,非常勤劳,天天为生活奔波操劳。因此,本地人往往看不起外来人员,对外来人员存在“
社会排斥”心理,但又不能完全排斥,因为本地人需要依靠外来人口来租住他们的房屋,这是他们的收入来源。这种情况决定了他们需要经常交往,但交往是不平等且不深入的。此外,外来人员的介入也影响了本地人的邻里关系。大多数村民认为现代村民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如以前,彼此的往来也少了很多。由于各自的利益关系,村民间产生了经济竞争和不安全感。村民们各自建房并筑起自己的防盗网,以前那种平民式的邻里关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相互之间也不再串门。每年村里开大会时,大家才能见见面。村民重要的交际圈仅限于亲戚家族。
社区认同
石牌村村民对于村庄具有深刻地感情,对于石牌的归属感很强,他们不愿意改造。石牌村村民对于城中村改造的关注程度很高因为城中村的改造直接涉及房租租金和每年红利等切身利益。但改造是个必然趋势,如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生活环境也正在遭受破坏,很多文化素质、经济收入较高的村民纷纷在外面置房,据我们调查,石牌村有20%的村民在外面置房,石牌村外来人口主要收入来源是到石牌村外打工,晚上回到租房休息他们没有主人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借村庄来居住省些房租费用之类的支出。因此,关于石牌村的未来,他们毫不关心。他们认为石牌村改造对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影响不大,如果有影响的话,可能会在房租、平时饮食等日常生活方面有一些影响。然而,随着社区管理的日渐科学,设施的普及也逐步扩大,也有少部分外来人口把城中村当成自己的家,归属于城中村,根据我们的调查,这部分人大概有10%。
安全保障等
对村内3200栋建筑安装智能门禁,大幅度减少刑事治安案件发生。
积极参与城市双年展等各类公益活动,增加城市不同人群间的交流与理解,改善城中村的城市形象。
其他保障
对绿荷西大街、绿荷南横路、豪居大街等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进行更新整治,规范沿街商铺外墙和飘檐,复原部分村落历史人文氛围。
利用绿荷西大街与绿荷
南大街交界处的空地营建
街心公园,结合绿化景观、文化
小品、休憩设施等打造居民日常活动场所。
文物古迹
荣誉获奖
石牌村北
丘陵上的岗顶成功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自然灾害
石牌候条件较好,但也有自然灾害发生。主要灾害有两种,一种台风暴雨。通常暴雨期在4-9月,仅4-6月就占全年降雨量的44.2%.日降雨量可达280毫米,连续雨量可达300毫米以上。暴雨会造成灾害。另外一种是
霜冻寒潮。石牌气候属
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但每年会有一段时间气温骤降,最低达3℃左右,并发生霜冻。大片冬种和早春作物经受不住这种冻害,会停止生长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