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銮渡,位于
泉州市石狮蚶江石湖西南侧,是
唐朝航海家林銮为通勃泥(北婆罗州)而建的码头。宋元间重修,现存引堤为宋代修建,全长70米,宽2.2米,高2.41米,为
长石纵横筑砌而成,上横石板,现保存完好,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资料。
林銮渡,又名
泉州浮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蚶江石湖西南侧,是一座巨石砌成的古渡头。这座历经千余年的古渡以航海家林銮而冠名。现存引堤为宋代修建,全长70米,宽2.2米,高2.41米,为长石纵横筑砌而成,上横石板,现保存完好,是研究
泉州市海外交通历史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资料。
林銮,
清代史学家蔡永蒹先生在他所著的《西山杂志》里有这样的记叙:林銮(字安东),先祖林尚书(号西山)因“
五胡乱华”避兵祸,自
洛阳市沿水路南下在东石卜居。林氏自
东晋至唐乾符年间,经三百余年均以海上商贸为业。因经商有法,往来倍利,世称百万。“北人跑马,南人行舟”,在陆上丝绸之路几近中断时,泉南一带便借着唐王朝
贞观开放对外通商的契机,在各港口展开海上贸易,并逐渐活跃昌盛起来,
泉州市也应时成为商贸大埠。据记载,
唐朝作为
泉州港附属港口的
海湾就有十个之多。它们是:肖家港、王家港、柯家港、李家港、中舍港、东石澳、后湖窟、
桂林港、安海港、溪边港。那时
林銮正是利用这些天然港口开展海上贸易的。
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林銮就拥有大船数十艘,航行东达夷州、
琉球王国;南达菲、蒲端、
甘棠、渤泥、
室利佛逝;西南达维力、
扶南、
占城、
交州一带。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以彩缎、竹编、陶器等换回
楠木、象牙、茴香、
犀牛角、
樟脑。唐开元十年,林銮引来番舶,时因“蛮人喜彩绣,武陵多女红”,所以彩缎换香料为多。有了这次“海丝”互动,回报当然是丰硕的。为引番舶入港,拓展对外贸易,林銮在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便斥巨资,用了近20年的时间,请善于造塔的工匠周仰在沿海造七塔,作为引航航标。这七塔是:钟厝塔(埔头塔)、钱厝塔、石菌塔(龙吟塔)、塔头塔(虎啸塔)、西港塔(凤鸣塔,又名
西塔)、石兜塔(马嘶塔)、围头塔(象立塔)。塔高六丈有余,五层石砌结构。七塔造成后更使
林銮如鱼得水。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他雄心勃勃地命王尧在后湖窟造船,船材多来自渤泥(北婆罗州)。据载,船长十八丈次,高四丈五尺余,宽四丈二尺许,作圆尖形;主桅高十丈有奇,分上下二层、十五个货仓,可容载货物三万余担。像这样的大船,到林銮裔孙林灵仙时(
李儇干符年间)已有百艘之多。林銮还在
桂林市(井林)设仓库、种植龙眼树;在菌柄纺麻,以上下木柄合成船绳,更在
北港镇的新店开售货场;茂亭则是林家用于避暑的园林山庄;而池店、五店市、福埔、佘店是接待番商的馆驿。《西山杂志》还特别记载了市舶司从
福州市迁设
泉州市的经过:公元999年,
林銮裔孙林仁翰寓居福州时,与拱宸指挥
朱文进争夺市舶司之战。闽
王延羲因偏向林仁翰,被朱文进派兵所杀。林仁翰因而招募死士,约
王延彬、
王延政举兵又杀朱文进,夺得市舶司,方将市舶司从福州迁设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