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成立于1948年1月1日,是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五
军区之一,前身为1945年9月成立的东北军区司令部,从东北人民自治军、
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发展而来,下辖合江、
黑龙江省、嫩江、松江、
牡丹江市、吉林、辽吉、
辽东、冀察热辽、内蒙军区和12个纵队。1955年3月,东北军区整建制改称沈阳军区。
从1946年4月到1948年11月,
东北地区军区坚守
四平市1个月抗击敌军10个师,三下江南、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连续发起夏、秋、冬季三大攻势,决胜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使东北解放区成为支援全国
解放战争的大后方。
历史沿革
军区前身(1931年~1947年)
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抗日游击队逐渐成为
东北地区抗战的主体。从1932年起,中共满洲省委和各地中共组织先后在东北地区创建了10多支抗日游击队。从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初,在游击队的基础上,相继组建
东北抗日联军第1、第2、第3、第6军和东北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第4军及东北反日联合第5军。1936年2月起,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2师,与中共有统战关系的第8军、第9军、第10军、第11军,也先后加入抗日联军行列。
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1个军,总人数达3万余人,东北抗联随后编成3
路军。1941年冬,东北抗联转至
苏联境内组成南、北野营。1942年8月1日,南、北野营合编为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旅长周保中,下属4个步兵教导营和2个直属教导连。1945年9月,
东北抗日联军改称东北人民
自卫军。10月31日,该部与挺进
东北地区的
八路军、
新四军部队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1946年1月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奉命改称为
东北民主联军。从1月至10月,东北民主联军先后组成了第一、二、三、四、六
纵队。1947年8月,又组建了第七、八、九、十纵队和炮兵司令部。
军区设撤(1948年~1955年)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正式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称东北军区兼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领导机关。东北军区下辖辽东军区、吉林军区、冀察热辽军区及松江军区、合江军区、
牡丹江市军区、龙江军区、嫩江军区、辽吉军区和内蒙古人民自卫军。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单独成立,下辖第一前方指挥所、第二前方指挥所及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纵队、炮兵纵队、铁道纵队和14个
独立师、2个骑兵师。在随后进行的辽沈战役中,解放了
东北地区全境。
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奉中央军委的命令,改称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下辖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兵团和
特种兵司令部及
两广纵队,然后挥师南下。5月,第四野战军与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合并,改称为第四野战军兼
华中地区军区。12月下旬,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改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下辖后勤部、炮兵司令部、工兵司令部、
军事政治大学和第十二、十三、十五、二十一兵团和河南军区、湖北军区、湖南军区、江西军区、广东军区、广西军区及第四十二军、第五十军、第五十一军。
解放战争时期,第四野战军从
东北地区进军
华北地区、中原、中南地区,转战10余省,一直打到
海南岛,共计歼敌180余万人。1950年4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及所属兵团撤销,军、师以下部队直属中南军区领导。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进驻
东北地区,改编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8月,成立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12月,成立军区摩托
装甲兵领导机构和东北铁道运输司令部。1951年4月,成立军区炮兵领导机构。11月成立旅大军事部。1952年1月,
吉林省、松江、热河、
黑龙江省等省军事部改为军区。4月,组建军区国防建设工程指挥部。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高岗仍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贺晋年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富春、张秀山任副政治委员,周桓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为
中国人民志愿军实施
后勤保障,全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2月,邓华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3月,撤销
东北地区铁道运输司令部,成立东北军区司令部军事交通部。4月,军区各
特种兵机关分别改编为军区空军部、防空部队部、炮兵部、
装甲兵部、
工兵部、公安部队部。8月,
辽东、辽西军区合编为辽宁军区,松江、
黑龙江省军区合编为黑龙江军区。1955年3月,国防部发布命令,东北军区整建制改称沈阳军区。
改编延后(1955年后)
沈阳军区先后经历了“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建设现代化
正规化革命军队时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5个时期,7次大的调整改革,有11任司令员、15任政治委员。
战斗历史
四平保卫战
1945年8月9日,
苏联军队迅速攻占了
中原地区东北部,将
关东军大部分兵力歼灭,占领
东北地区。但在
苏联撤军之后,国共两党派遣最优秀的军队争夺东北地区的主导权。其中,
中国国民党调派了十个
师团,包括新一军、
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等;而中共派出了由林彪亲自指挥的六个旅进行坚决的反抗。双方最终在
四平市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保卫战,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
东北民主联军歼灭国民党军1.6万人,不但使国民党军企图占领四平的时间迟滞了40余天,为东北根据地的巩固赢得了时间,同时锻炼了部队。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1946年冬,国民党军凭借美式装备优势,制定了“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于10月中旬调遣国民党军队8个师共10余万人气势汹汹地向南满解放区扑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
东北地区方针,并派了2万多干部和10余万大军来到东北,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陈云时任
中共中央地方局委员,随后又任北满分局书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北满部队“三下江南”,历时108天,挫败了敌军4次大规模进攻,共歼敌3万余人,取得了东北解放战争史上著名的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的伟大胜利。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首战,于1948年9月12日开始,11月2日结束。在50多天的连续英勇奋战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总”总司令部、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整师,以及
世界十大特种部队和
地方部队,总计47.2万人,取得了辉煌胜利,开启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序幕。战役中,尽管
东北地区野战军总兵力超过东北国民党军,但在作战中仍然坚决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军”的原则,持续赢得和保持整体作战的主动权,以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顺利解放东北全境。
抗美援朝
1950年,
朝鲜战争爆发一触即发,为保卫
东北地区边防,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签署组建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3日正式形成军委《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确定立即抽调第13兵团(兵团部、第38军、第39军、第4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集团军、第四野战军炮兵司令部(炮兵司令部、第1炮兵师、第2炮兵师、第8炮兵师、高射炮兵4个团)、骑兵1个团、
工兵第6团、
汽车兵3个团,编制人数达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前身部队,东北边防军的组建是
抗美援朝战争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