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地区边防军是中国为了保卫东北边防,并在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的军队,于1950年7月13日正式组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原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为主组建而成,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4个军,3个炮兵师,1个高射炮团,1个工兵团,共约22.5万余人,分驻凤城、辽阳、安东(今丹东)、通化、本溪等地,担负保卫东北边防安全的任务。
发展历史
建立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周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美国军队入侵朝鲜之后,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东北地区从战略后方变成国防前哨。为保卫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应变决策,决定调几个军到东北地区,加强东北边防,以作未雨绸缪之计。
发展变迁
1950年7月7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保卫国防问题第一次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讨论保卫东北边防问题,提出并同与会者初步商议了边防军所辖与部署、指挥机构设立与领导人选配置、政治动员与后勤保障、车运计划与兵员补充等问题。10日,周恩来副主席又主持召开第二次会议,最后商定组织东北边防军的各项问题。根据两次会议精神,13日正式形成军委《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确定立即抽调第13兵团(兵团部、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四野战军炮兵司令部(炮兵司令部、第1炮兵师、第2炮兵师、第8炮兵师、高射炮兵4个团)、骑兵1个团、工兵第6团、汽车兵3个团,编制人数达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决定》确定编入东北地区边防军的各部队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中国西南地区等原驻地开展车运工作,于8月5日前全部集结到达指定地区;《决定》确定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万毅负责指挥边防军特种兵部队,段苏权为司令员组成东北空军司令部。8月26日,为统一东北边防军部队的领导,调整指挥关系、保证整训工作正常进行,中央军委决定,东北边防军部队,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集团军特种兵部队,以第13兵团为统一训练机构,特种兵司令部辅助。直至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东北边防军都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负主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予以协助,第13兵团分管军事整训,东北军区负责后勤保障。任命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1950年9月6日,中央军委决定调中南军区第50军北上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开赴吉林西丰、辽源市、海龙、磐石市地区,转入战略临战准备。9月20日,中央军委下达第9兵团北上命令,决定从10月1日起,按第27军、第20军、兵团部、第26军顺序,依次北上,进入津浦铁路山东段的泰安市兖州区曲阜市滕州市等地区集结,转入整训。第19兵团所属3个军,调至陇海铁路沿线地区集结,兵团部位于西安市,所辖第63军位于三原县地区,第64军位于宝鸡市地区,第65军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二线、三线部队的部署,计划在第13兵团等第一批出国作战部队出动后,即以第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由山东省北上,进入位于东北的边防军原驻地,随时准备入朝作战;同时以第19兵团东进,进入山东驻地整训,作为三线部队。
组织构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原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为主组建而成,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4个军,3个炮兵师,1个高射炮团,1个工兵团,共约22.5万余人,分驻凤城、辽阳、安东(今丹东)、通化、本溪等地,担负保卫东北边防安全的任务。
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边防军的组建,不仅巩固了东北边防,而且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的侵略进行了极其重要的战前准备,也为后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建立背景
发展变迁
组织构成
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