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洛郡
上洛郡
上洛郡,是晋朝,距今(2013年)1747年前的行政建制名称。相当于现时的省、市、县中的“地市”级别的建制。统领商州区、商县,及之后的洛南县商南县、丰阳等。东汉曾改为荆州、洛阳市、商州、复称上洛郡等。隋朝迁城址上游60里的现商州城地址。隋开皇三年撤郡,保留商州,上洛县为商州治,大业三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
唐武德元年改上洛郡设商州,天宝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至此,上洛郡谓称结束。
简介
上洛郡,是晋朝(公元266年、泰始二年),距今(2013年)1747年前,司马炎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古上洛县(陕西省商州区夜村孝义商洛寒川佛诞公园处的古上洛城遗址)的行政建制名称。是当年朝廷统治管辖所设置的建制之一。相当于现时的省、市、县中的“地市”级别的“政府”。统领上洛县、商县,及之后的洛南县商南县、丰阳等(即现商洛市大部地区)。东汉曾改为荆州、洛阳市、商州、复称上洛郡等。隋朝迁城址上游60里的现商州城地址。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郡,保留商州,上洛县为商州治,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区天宝(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至此,上洛郡谓称结束。
由来
由于该郡设立在县名叫上洛县的治所所在地,并辖其县,所以,用该治所所在地命名其郡为上洛郡。
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朱骏声曰: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古者县大郡小,秦以后郡大县小。
上洛郡虽创建于晋朝。但却是(现商洛市地域)该地域“地市级”专属和直接管理的始祖。虽然西汉该地域属弘农郡管辖,但弘农郡治所在今河南灵宝。
上洛郡城也就是上洛城。其城建于西汉,由商州区分置而来。其城的前身是上洛的洛氏邑。与商邑一同是商於古道势力最为强悍的族氏。由于商鞅事件其洛氏和商氏遭灭门,所以洛姓和商姓从此改姓匿藏而在此地域消失。但其文化、军事、交通、等地位与商於古道和丹江交通在国家层面的第二位位置和首都的安全、军事、交通、和文化分不开。是朝廷的“商塞”“关峡”变为集安全、军事和经济一身的“商城”和“地市”级别的直接统治建制。朝廷直辖该区域使其地位不断提升。商洛市郡最初把上洛和商州区(相当今商洛市大部地域)的城池之间和地域、水域紧紧的连接起来。
郡城治所地址
1、现商洛市商州区,夜村镇寒川佛诞公园下的孝义古城村。
2、现商洛市商州州城。
郡制变革年代及现称
司马炎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上洛,领上洛、商、卢氏县三县(卢氏今属河南省)。南北朝(公元317——589年)南北朝时,中原地区呈分裂局面,行政建置紊乱,侨设制度盛行,郡县朝设夕废,统属变化复杂。据《魏书·地理志》及隋唐郡县志记载,在此百余年间,商洛市境内曾先后设置过五郡二州。其大体过程是:北魏太和十三年(489)改置洛阳市于上洛城,分设五郡:一是上洛郡,领上洛、拒阳二县;二是上庸郡,领商州区山阳县;三是魏兴郡,领阳亭县;四是和郡,领南商县;又始平一郡不详。西魏大统三年(537)增设拒阳郡(今洛南县东),北周保定元年(561)撤销苌和郡与拒阳郡。宣政元年(578)改洛州为商州。。
北魏时属洛州。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于上洛城设荆州市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上洛县北部划设拒阳县,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将荆州迁往卢氏县。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又迁往襄阳市,撤商洛市郡,于上洛城设立洛阳市,领5郡,其中3郡属今商洛:上洛郡,领上洛、拒阳2县;上庸郡,领商(今丹凤县)、丰阳2县;苌和郡,领南商1县,即今商南县
西魏时属洛州和武威郡管辖。洛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郡(今商州区)、拒阳郡(今洛南县)、上庸郡(今山阳县西北部、镇安县柞水县东南部)、商县(今丹凤)及山阳漫川、商南县。柞水西北部属雍州管辖。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洛州为商州;治所设上格(即今商州城)领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阳、丹凤;商南4县及镇柞部分地域);拒阳郡(今洛南地)。
隋朝(公元589——618年)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商洛市、上庸两郡,保留商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治所仍设上洛(城迁),领商州区(今商州市)、商洛县(商洛即从前的商县,杨坚改称商洛,这是“商洛”二字连用起来称呼地名的开始),洛南县山阳县(今山阳、镇安县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5县;大兴县东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仍属京兆郡管辖。
唐朝(公元618——907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划归山南道,开元二十五年归山南西道天宝(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为商洛市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今商州区)、商洛县(今丹凤县商南县两县)、洛南县(今洛南)、山阳县(今山阳)、乾元县(今镇安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今柞水县西北部属京兆府。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五代十国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于分裂割据,各国疆域均不辽阔,道一级遂废,为州(府)统县的二级制。当时陕南东部经历了后梁(公元907一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1—960年)等5个期代。后梁时,商州区商洛市、商洛、丰阳、乾元、上津5县;洛南县改属华州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东汉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上津4县;南县仍属华州;乾佑县(公元949年改乾元县为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周时,商州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
北宋、金、南宋(公元960——1279年)北宋时,商州初属陕西路,后属永兴军路,治所设上洛,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
金、南宋时,商州区金朝京兆府路。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将商洛市、丰阳两县降为镇,并入上洛、洛南县两县;咸宁县东南部属京兆府;旬阳市西北部(今镇安县)属金州。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五月改属河南路。领上洛(今商州市、丹风、商南县山阳县4县及柞水县南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废上洛县,以州代县,由州直辖,定名商州。辖地包括今商州、丹凤县、商南、山阳及柞水县南部,并统领洛南县地。
元代(公元1279——1368年)商州区先属安西路,后属奉元路管辖。元代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建制,商州下领洛南县l县,原来的商洛市为在郭,仍不另设县,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辖的地域和今天大体相当。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地属西安府,时称商州,辖今商州市、丹风县两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降商州为县制。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三月复升为州,领洛南、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4县。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避朱标朱常洛名讳,又改“洛”为”。
清代(公元1644——1911年)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为直隶商州区,直属陕西省,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4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析咸宁市蓝田县、镇安3县之地置孝义厅,属西安府,这是柞水县的前身。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改设商县(辖今商州市、丹风县西南部)、洛南县县(今洛南及丹风县东北部)、柞水县(今柞水县西部及镇安县东北部)3县,属关中道山阳县商南县、镇安3县,属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撤销道制,以省直接领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州区城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镇安、柞水6县。是年在龙驹寨成立设置局。1949年7月13日,商县人民政府成立。从1949年5月,商洛市各县陆续解放,在商县设置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主任分署第工分区,辖商县、洛南县、商南、丹凤县、山阳、镇安县柞水县7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改名陕西省商洛分区专员公署,仍辖以上7县。1955年,将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1658年12月,撤销丹风、柞水两县(丹风分属商南县商州区辖,柞水与镇安县合并),商洛地区辖商县、洛南、商南、山阳县、镇安5县。1961年10月又恢复为7县。1964年9月,因“能”字生辟,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时称商洛专区,行政公署驻商县城。1968年,商洛专员公署改称为“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各县人民委员会易名为“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改名为“商洛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更地区名为商洛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元月,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商州区为商州市。200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商洛地区行政公署,设立商洛市人民政府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由来
郡城治所地址
郡制变革年代及现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