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亚罗非鱼
硬骨鱼纲鲈形目的动物
奥利亚罗非鱼(学名:Oreochromis aureus)是一种慈鲷科鱼类,属于罗非鱼属。它的体侧扁平,背部隆起,腹部呈弧形,没有腹棱。奥利亚罗非鱼的吻圆钝且突出,口小且位于鱼身的末端,没有口须。它的背鳍有16根硬棘和28根软条,臀鳍有3根硬棘和9-10根软条,尾鳍呈平截形,略带圆角。它的脊椎骨数目为29-30。奥利亚罗非鱼的体被有圆鳞,颊部有3列水平排列的鳞,每列有5-7个鳞。沿着侧线有31-35个纵列鳞。侧线分为上下两段,上段有20-25个侧线鳞,下段有11-15个侧线鳞。背鳍起点至上侧线之间有4-6个鳞,臀鳍起点至上侧线之间有12-14个鳞,胸鳍基至腹鳍基之间有5-7个鳞。 成年的奥利亚罗非鱼呈紫灰色,具有金色的光泽。头部颜色较深,前眶骨呈青蓝色,眼睛的虹膜呈橙红色。鳃盖上有一个深紫色的斑点。背部呈青紫色,腹部为白色。鳞片中央的色素较边缘深,形成了体侧的多列纵向虚线条纹。背鳍和臀鳍呈灰蓝色带有紫色。胸鳍呈淡黄透明色,腹鳍颜色较臀鳍深暗,尾鳍呈淡灰色,近乎透明。背鳍上缘和尾鳍末端呈淡红色。成熟的雄鱼在繁殖季节呈深紫色到紫褐色,腹鳍呈蓝黑色,尾鳍上的斑点呈金光闪亮。背鳍上缘的淡红色加深,尾鳍末端呈鲜明的橙红色。 奥利亚罗非鱼是罗非鱼属中耐寒能力最强的一种,即使在10℃的水温下仍能正常生活。它可以在12-40℃的水温条件下广泛生存,但最适合生长的温度为28-32℃。奥利亚罗非鱼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它的食性广泛,可以食用各种藻类、有机碎屑和人工饲料。它原产于喀麦隆、乍得、埃及、马里、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以色列、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等地。自1981年起,奥利亚罗非鱼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从台湾引进试养,并从1984年开始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主要用作杂交亲本。奥利亚罗非鱼的腹鳍灰黑且较长,末端有生殖突。
体形特征
奥利亚罗非鱼体侧扁,呈鲈形;它的体色随年龄而加深,从青紫色带金色光彩,而转为紫褐,喉胸部为灰色,腹白,体侧有暗横带9―10条,鳞片中央的色素较四周深,使体侧具有多条纵向排列的点线条纹;背鳍、臀鳍呈暗紫色,均有素色斑点。胸鳍淡灰透明。腹鳍灰黑且长,末端达生殖突。尾鳍具斑点,斑点从接近尾柄处开 始,随年龄而向后散布,并由银白色逐渐转向金黄色,尾鳍后缘平截。背鳍和尾鳍边缘呈微红色。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形态上最明显的差别在尾鳍的条纹上。前者为紫色不垂直的点状条纹,后者尾鳍条纹为黑色垂直。
生活习性
奥利亚罗非鱼对低温的耐受能力比尼罗罗非鱼略强,临界温度为7.13±0 .07℃,致死温度为3.95±0.24℃。其耐盐性也比尼罗罗非鱼强,耐盐度可达50‰。在食性上,奥利亚罗非鱼在鱼苗时,主要摄食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动物,2厘米后摄食丝状藻类等,鱼种到成鱼主要为杂食。由于它食性广,能消化一些其他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和不喜欢摄食的食物,所以池塘养殖可采用施肥与投饲相结合的方法。投喂人工饲料,我国主要以植物蛋白为主要饲料蛋白源,粗蛋白质的含量应控制在25%以上,特别是集约化养殖时,粗蛋白质含量应控制在27―30%为宜。其精养和集约式养殖,增产潜力很大。
养殖管理
奥利亚罗非鱼同样需要越冬保种。亲鱼或鱼种在越冬池内,由于密度较大,常会发生鱼病。因此,做好越冬鱼的鱼病防治工作,显得至关重要。鱼种放入越冬池以前,要把池水排干,清除池内污、杂物,重新灌好清洁水后,还要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毒性消失后才能放鱼。入池的亲鱼或鱼种要进行鱼体消毒。平时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越冬罗非鱼会出现的病害主要有肤霉病、白头白咀病和白点病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体形特征
生活习性
养殖管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