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衡
香港投资人、恒生银行创办人之一
何善衡(1900年6月6日—1997年12月4日),祖籍为广东番禺石溪村(现属广州市海珠区石溪)。曾任恒生银行、大昌行集团有限公司美丽华酒店、新世界发展以及新海康航业等数家大企业的董事长,曾获英女王颁授的OBE勋章
何善衡于清代末年出生在澳门的一个贫困家庭,年仅13岁便离家外出打工,起初在广州盐仓做杂工,两年后转至南成金铺当学徒,22岁时便升任为金店司理。早年期间结识了林炳炎,24岁时,何善衡辞去金铺职务从事港币买卖业务,也渐渐炒起黄金来。1933年3月3日,何善衡与林炳炎、何添等人在香港中环永乐街70号创立了恒生银号。在香港沦陷于日军之手的1941年,何善衡迅速调整策略,将资金转移到澳门,并更名为永华银号以维持经营。随着日本战败,恒生银号重返香港恢复业务。1946年,何善衡与梁琚、何添等人共同创立恒昌公司。1949年,林炳炎离世后,何善衡接掌恒生银号。1952年,恒生银号成功注册为有限公司,何善衡担任董事长,后于1960年正式更名为恒生银行
1965年香港各大银行陷入“挤提”风潮,在恒生银行现金即将耗尽之际,何善衡果断召集董事会,决定出让51%控股权,引进英资汇丰银行的“无限量”支持。恒生银行自60年代末起保持两位数增长,并于1972年成为香港首家上市银行。1980年,何善衡与多位董事资助创立“恒生商学书院”以培养商界人才。1983年,何善衡虽因年龄原因请辞董事长,但仍被特邀担任名誉董事长。此外,何善衡还积极支持广州市的公益事业,捐资支持多项教育及医疗项目,荣获“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何善衡还与友人共同发起成立“何梁何利基金”,每年为内地杰出学者颁发奖金,推动科技事业进步。1996年,何善衡再次获得“广州市杰出贡献奖”。1997年12月4日,何善衡在香港因病去世,享年97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何善衡清代末年出生于澳门一个贫困家庭,在半饥半饱中度过了幼年。因无力支付昂贵的学费,10岁前仍未入学读书。父母将他送回石溪村,入读费用不高的私塾
乡间私塾,虽教授《楷体金文三字经》《幼学琼林》等古典启蒙书籍,但对何善衡而言,却是宝贵的学习机会。然而,家庭变故使他无法负担私塾的学费,13岁的何善衡被迫辍学,前往广州盐仓做杂工,生活艰辛。两年后,他毅然离开盐仓,转而到南成金铺当学徒。
人物经历
在南成金铺,何善衡虽名为学徒,实则从事的是倒痰罐、扫地及沏茶递水等琐碎杂务。但他毫无怨言,工作勤奋且细心,同时积极自学经济、法律、市场营销及心理学等知识,并时常向老板提供建议。何善衡的商业才华很快得到认可,得以参与买卖并逐渐崭露头角,22岁时便升任为金店司理。期间,他结识了行业翘楚林炳炎。24岁时,何善衡怀揣着创业梦想,辞去金铺职务,向朋友借款与人合股在广州上下九路开设汇隆钱庄,从事港元买卖业务,也渐渐炒起黄金来。汇隆银号经营波折不断,何善衡炒金亏蚀,曾三度挂单,身无分文时向上海市老友林炳炎求助。林炳炎已在上海开办大银号,成金融界重要人物,他却不弃“落难”友,亲迎安顿并助其筹款还债。何善衡在林炳炎商行帮忙,终在林炳炎的帮助下渡过难关。在汇隆银号经营了六七年后,1933年3月3日,何善衡与林炳炎何添等人在香港中环永乐街70号创办了连伙头共11人的恒生银号。开业之初,主要经营汇兑业务,由林炳炎主持,何善衡任经理。
1941年香港沦陷于日军之手,何善衡当机立断,把全部资金调往澳门,并更名为永华银号以维持经营。随着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恒生银号重返香港特别行政区恢复业务。擅长黄金交易的何普衡从广州市赶来香港,主持恒生银号的黄金交易业务。1946年,何善衡与梁琚、何添等人共同创立了恒昌公司,主要代理食米进口业务。
1949年,林炳炎离世,何善衡随后接掌恒生银号。为了推动银号的改组与扩展,他三次远赴欧洲考察,精心筹备相关事宜。1952年11月,恒生银号向政府申请银行牌照,并于12月5日正式注册,何善衡任董事长。1959年,何善衡的恒生银号增加注册股本至3000万港元,并购入香港德辅道中77号地皮,着手建设恒生大厦。1960年1月1日,恒生银号正式更名为恒生银行,同时在九龙油麻地和旺角开设分行。60年代中期,随着香港特别行政区纺织、塑胶和电子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恒生银行也迎来快速成长的机遇,分行数量增至九间。
1965年,香港各大银行纷纷陷入“挤提”风潮,恒生银行亦未能幸免,整日挤提人潮不息,形势严峻。在现金即将耗尽之际,何善衡于4月8日下午5时紧急召集董事会,果断决定以出让51%控股权为条件,引进英资汇丰银行的“无限量”支持。这一举措使恒生银行成功获得了强大的后盾,顺利度过了危机,并继续稳步发展。虽然控股权有所变动,但何善衡仍继续担任董事长。在何善衡的精心管理下,尽管恒生银行将控制权转予汇丰银行,但其业务却取得了显著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恒生银行每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并于1972年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家上市银行。至80年代,恒生银行已跃升为香港第二大银行。
1980年,何善衡与多位恒生银行董事资助注资创立“恒生商学书院”,以培训商界人才。1983年4月,何善衡因年龄原因请辞董事长一职,然而董事会特邀他继续担任名誉董事长。1993年7月8日,何善衡荣获“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后,继续致力于支持广州市公益事业发展,慷慨捐资支持多项教育及医疗项目。1994年,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进步,何善衡与恒生银行的友人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共同发起成立“何梁何利基金”,每年为内地杰出学者颁发奖金,极大鼓舞了科技、医学等领域的创新。1996年6月22日,何善衡再获“广州市杰出贡献奖”。
1997年12月4日,何善衡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因病去世,享年97岁。
社会活动
创办学校
1938年何善衡在番禺石溪创办劬劳小学。
何善衡慈善基金会
1970年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成立,曾向多所高等院校捐款,香港浸会大学其中一个校园便命名为“善衡校园”。
佛教善德英文中学
1973年,何氏夫妇向香港佛教联合会捐款在新界葵涌填海区兴建中学,并将何善衡的“善”字和其妻李宽德的“德”字合并,取名“佛教善德英文中学”,何氏在一生中得到多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中医院
1993年,何善衡捐6360万港元建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新住院楼、中山医科大学何母刘太夫人中心实验楼、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
何梁何利基金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旨在奖励中国杰出科学家,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该奖每年评选一次,设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三个奖项。
清华大学新土木馆
清华大学新土木馆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银行家何善衡博士捐助800万港元与国家211工程拨款兴建,1996年9月奠基,1998年10月建成。该观建筑面积共4040平方米,由I区教学楼与II区大型结构实验室组成。大型结构实验室内设双向反力墙与重型钢筋砼试验台座,可进行大比例结构模型的三向静力与拟动力实验。
北京大学何善衡图书室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何善衡图书室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著名慈善家何善衡先生所创立的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慷慨捐赠并命名,旨在对元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探索的具体支持, 以期激励元培学生不断进取,在学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终回报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山大学善衡堂
20世纪80年代,何善衡慷慨捐资2000万港元,委托何铭思全权负责与中山大学领导共同筹划组建管理学院。多年来,何氏教育基金会持续发挥重要作用。鉴于何善衡对祖国的热爱、对教育的关心以及对英才培养的重视,中山大学领导提议将管理学院教学大楼命名为“善衡堂”,并邀请著名书法家题写名匾,同时建议将何善衡捐赠的教育基金命名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何氏教育基金”。
出版图书
个人荣誉
后世纪念
何善衡一生中的慷慨捐赠,使得许多教育和医疗机构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对社会的贡献。
人物评价
何善衡博士为著名慈善家,热心支持佛教活动,对佛教推展教育的工作。尤其开心和支持。数年前,倡办恒生商学院,为社会培养商科人才。此外,十多年来慷慨资助本港及海外教育机构和慈善团体,可谓“仁者以财发身”。(香港大学评)
参考资料
何善衡.香港大学.2024-06-17
番禺人物------何善衡.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2024-06-14
何善衡.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2024-06-14
哈工大王爱杰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06-17
何善衡图书室简介.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24-06-17
阅世浅谈 [图书] / 何善衡著.广东协和神学院图书馆.2024-06-14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佛教善德英文中學官网.2024-06-14
九龙塘校园.香港浸会大学.2024-06-14
香港科技大学地图.香港科技大学官网.2024-06-14
何善衡楼(6号楼).mapcarta.2024-06-14
獨特的書院制度.香港中文大学.2024-06-14
何善衡夫人宿舍.崇基學院.2024-06-14
名校概览:香港大学.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2024-06-14
联络我们.岭南大学.2024-06-14
岭南衡怡纪念中学校史.嶺南衡怡紀念中學.2024-06-14
齐心聚力,共建美好校园.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4
牛津大学圣休学院.牛津大学圣休学院.2024-06-17
何善衡.香港大学.2024-06-1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人物经历
社会活动
创办学校
何善衡慈善基金会
佛教善德英文中学
中医院
何梁何利基金
清华大学新土木馆
北京大学何善衡图书室
中山大学善衡堂
出版图书
个人荣誉
后世纪念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