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梅斯代尔
小说《红字》中的牧师
丁梅斯代尔,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中的主要人物。
人物简介
丁梅斯代尔,美国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的主要人物之一,牧师。丁梅斯代尔牧师不仅年轻俊美,而且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有着极高的秉赋和极深的造诣,在教民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但是,自从海丝特·白兰受审以来,他的健康日趋羸弱,敏感,忧郁与恐慌弥漫了他的整个思绪,他常常夜不成寐的祷告,每逢略受惊恐或是突然遇到什么意外事件时,他的手就会拢在心上,先是一阵红潮,然后便是满面苍白,显得十分苦痛。这一切都让齐灵渥斯看在眼里,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医生的身份与他形影相随。
评价人物
纳撒尼尔·霍桑在《红字》中塑造的丁梅斯代尔这一人物形象常被认为是软弱虚伪的代表和残酷清教社会的牺牲品。但结合宗教文化背景和《圣经》启示,不能把丁梅斯代尔的境遇和结局简单归因为性格或社会。丁梅斯代尔的一生体现了人类从背离神到最终回归神的风雨历程:悖逆——受罚——悔改——蒙恩。丁梅斯代尔的一生暗含了人类普遍生存状态,是人类命运的缩影。丁梅斯代尔的死深化了作品的悲剧意义,强化了人类宿命的宗教色彩,体现了上帝的赦罪之恩和人类的顺服,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最终命运的期望。
人物简析
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是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著作。相对于众人瞩目的女主角海丝特·白兰,人们对故事的另外一个主角阿瑟,丁梅斯代尔几乎一致持批判的态度,认为他只有伪善的面孔和脆弱的心灵。但这种评价对丁梅斯代尔是很不公平的,也不符合霍桑塑造这个角色的初衷。霍桑的本意是想通过这篇小说为那个时代的人送去一些道德之花的香甜。相比于海丝特,丁梅斯代尔承受的痛苦更为沉重,因为海丝特胸前的红字只是摧残着她的生活,并不能啃噬她的心灵。但丁梅斯代尔的红字却是深深地灼烧在他的心底。尽管我们可以清晰地从丁梅斯代尔身上看到人性的丑恶,但他的不懈努力最终使他超越自我走向了煎熬的终点,走向了痛苦的解脱。作为一个时代的悲剧,丁梅斯代尔从罪恶走向解脱的内心演变值得我们细细去分析。
一、丁梅斯代尔人性和神性的分析
霍桑的描述中,阿瑟·丁梅斯代尔“眼睛呈褐色,大而略显忧郁,嘴唇在不用力紧闭时微微颤动,表明他既具有神经质的敏感,又有巨大的自制力”。他是人性和神性的矛盾体:一方面,他是一个普通人,出于人的本性他背叛了他的信仰;另一方面,狂热的宗教信仰和自身性格的软弱,他又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过。
(一)丁梅斯代尔的人性
丁梅斯代尔终归是一个人,偶尔也会用非正统的观点看世界。因而当“身材颀长,体态优美绝伦”的海斯特·白兰出现时,他被压抑的人性的释放给了他冲破宗教束缚的冲动,他一时忘记了不可亵渎的上帝和他心中神圣的宗教职责,他和海丝特通奸并有了私生女。可当海丝特因通奸被羞辱时,他却没有足够的勇气站出来。之后的七年,他一直为内心的矛盾所纠缠,而矛盾的根源正是他人性的耸动。再次和海丝特和珠儿见面,他的人性主宰了他的思想,他想要和她们在一起,甚至一时冲动做了逃离的决定。虽然最后他选择留下来,但是作为一个虔诚的清教牧师,他能做到这些已经是对自己人性的最大容忍。
可是,丁梅斯代尔的人性终归是扭曲的,他虚伪、怯弱、自私,是宗教信仰可悲的受害者。为了忏悔,他在房间里用鞭子抽打自己,希冀借此稍许平息内心的不安和愧疚,然而他的良心并没有因此变得平和。他“肉体上备受疾病的痛苦,精神上忍受灵魂深处不可告人的烦恼的煎熬与折磨,行动上又只得听他死敌的任意摆布”。
对于丁梅斯代尔,人类本性的回归是短暂的,人类本性的扭曲却是永远的。他将宗教信仰作为终身的事业,甚至在答应和海丝特一起逃跑之后依然如此。因此,在布道那天,他在队列中被教徒、绅士和官员围绕着,他“那么精力充沛,精社抖擞,步履矫健”。他笔直地目视着前方,想着和海丝特逃跑的约定,但不予理会地和她擦肩而过,以至于海丝特觉得“他离她自己的天地是那么的遥远”。在最后一刻,他依旧对海丝特说:“我们犯了法!犯下了在这里被可怕地揭露出来的罪孽!……我怕!我怕呀!”最终他还是带着深深的宗教罪恶感离开了。
(二)丁梅斯代尔的神性
丁梅斯代尔作为教徒们心中的完美牧师,他带着沉重的心理镣铐说教布道。贯穿整部小说,更多的是对丁梅斯代尔被迫隐藏罪行的描写。实际上,他没有被任何人强迫,他的内心煎熬是作为一个清教徒对自己行为的自责。在他的一生中,神性是一直存在的,甚至在他神性与人性的斗争中,他神性的一面更是逐渐膨胀占尽上风。当然,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清教徒,他的信仰不允许他背叛他的神性;而且作为一个有着无限尊荣、被无数人尊崇的完美牧师,他的虚荣心也不会允许他亵渎自己的神性。因此,在饱受煎熬的七年中,丁梅斯代尔始终坚持维持着他神性的一面。即使在和海丝特约定一起远走高飞之后,为了自己神圣的职业,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虽然,最后丁梅斯代尔公开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但是他付出的代价是死亡。他不能允许自己背叛自己的信仰,对于神性在心底已深深扎根的丁梅斯代尔,也许死去才是他最好的结局。
三、丁梅斯代尔在人性和神性中的挣扎
在别人眼里,丁梅斯代尔是一个正统的修道士。但在他的世界里,他是一个罪人。尽管没有像海丝特那样被拷问、被羞辱,但他的良心、他的清教徒道德观念以及他对海丝特的愧疚,一直在心底被自己的信仰无尽的审问,相对于海丝特的高贵、典雅,“这个牧师为着赎罪而生”。他想要承认自己的罪行,但又被自己脆弱的本性所束缚以及齐灵渥斯明里暗里疯狂地审讯、残忍地折磨,这一切最终摧毁了他脆弱的神经和身体。在这七年间,他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信念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的重重折磨。
(一)宗教信仰和现实生活的矛盾
丁梅斯代尔作为一个牧师和罪犯的综合体,他生活在极端的矛盾和挣扎中。一方面,在他心中宗教思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哪里,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专业的传道者;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有七情六欲,他也能感受快乐和欢愉,更能体会伤心和痛苦。偷偷的忏悔只会带给他更沉重更久远的惩罚,似乎内心的不安永远没有止境,越是逃避,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就越是深重。在某种程度上,丁梅斯代尔既是清教不折不扣的叛徒,又是清教虔诚的殉道者。
(二)个人和社会的矛盾
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几乎都以当时还是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生活作为背景的,浓重的宗教氛围和黑暗阴郁的心境正是当地的特色。从海丝特和珠儿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清教统治的社会,一旦一个人构成了犯罪,他就像掉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永远不会有机会逃脱。社会夸大了个人的罪行以及犯罪的严肃性。因此,作为一个社会精英,丁梅斯代尔畏怯于社会偏隘的政策和人们的看法,他内心承受着太多:对上帝的背叛、对自己信仰的背叛、对海丝特及女儿的背叛。在残酷的社会统治下,丁梅斯代尔只能带上伪善的面具;作为一个有罪的人,他的灵魂上永远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他在一个艰难的旅途上,不仅要自己深深忏悔,还要对自己辜负的人赎罪。在懊悔中,他的灵魂变得阴暗,这些煎熬使得他越来越困惑,内心渐渐失衡。在清教的社会,人们的个性被扭曲:善良变成邪恶、真实被伪善掩盖,然而这种变态的心理却被社会所接受。尽管存在着微弱的反抗,但它很快被残酷的现实所压倒,被所谓的真善美的呼声所淹没。严苛遵循教条主义的清教的社会不容许任何所谓的不忠的行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四、结语
丁梅斯代尔的赎罪过程是文章的高潮,也是文章的结局,反映了纳撒尼尔·霍桑所要表现的主题——“拯救”。霍桑生活的时代清教势力已经减弱,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的衰退、资本家的伪善,使得他想改变社会的不合理性,却无能为力,只能提倡人们通过忏悔洗清罪过,净化心灵,寻求道德的自我改善来促进社会改革。
在《红字》中,清教是残酷、死板的,然而人类本性却是宽容、灵活的。霍桑通过对丁梅斯代尔人性和神性矛盾的分析,试图呼吁人们放弃伪善,回归人类本性。上帝的慈悲给了丁梅斯特尔勇气和力量,他公开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因此最后拯救了他灵魂的沉沦。所以,《红字》不仅揭示了“罪在哪里”,更重要的是,丁梅斯代尔的赎罪史证实了上帝的慈悲是洗涤有罪之人灵魂的唯一方法。也许这就是经典著作《红字》的最终目的。
参考资料
丁梅斯代尔之死的宗教意义.www.cnki.com.cn.2013-12-27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评价人物
人物简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