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王朱本鉝,系太祖十九子宪王松之后,世封
平凉市。
崇祯十六年,李贼自成陷陕,王被执,间脱。适献贼陷楚,其部将
郝永忠者枭悍,军中望永忠摇旗辄奋,遂以郝摇旗著名,敌遇之震。及献贼死,摇旗内款,独奉韩王为主。自闽事坏(指
朱聿键遇难),韩便称尊,改元定武。尝移书桂主(指
朱由榔),叙长幼,不称臣。……癸卯(1663,
康熙帝二年)定武十七年,来亨被困,弃七连,保谭家寨。永忠与
刘体纯(指刘体纯)合力,从来亨北御,大战四昼夜,北协湖广之师大挫。已而,
巫山不能守,先败。
房山区旋败,韩主不终。(《
罪惟录》附纪卷二十二《韩王附纪》,见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四三五页。同书卷十九《鲁王监国附纪》也两处提到“定武”建号称尊,“以延明运”,见第四一六——四一七页。)
郝永忠是
朱聿键赐名,查继佐将其说成郝摇旗本名;由此可见查氏虽立志着史书,但疏于查考。
明朝宗室中,韩王由
朱元璋所赐的辈分排行用字为“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令绪价蕃维”,无“本”字。在鲁王宗室辈分排行用字里有“本”字(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然而属于
朱檀第十九世孙,而明亡时鲁府排行只延续到“以”字和“弘”字,不可能出现第十九世后人(出生于20世纪的中国前总理朱基尚仅为
朱楩第十七世孙)。郝摇旗营中确实曾有几位藩王,一位是东安王朱盛(楚藩宗室),一位是通山王朱蕴(亦为楚藩宗室),另一位是“韩王”朱璟(出自韩王宗室,但非明朝册封)。
川鄂边区的大联合,是经过多次战斗才实现的。比如
顺治四年(1647年),
李过(李过)、
高一功(高一功)奉南明王朝之命攻打
荆州市时达月余,后因清军增援,寡不敌众而失利,继而转攻大昌之横嵌,再攻巫山之二磴岩,杀了清廷的知县,5月渡
长江,进入
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恩施),“与土司战于城南”,移师容美司(鹤峰)。顺治五年(1648年)左右又移师于施南司。
同年,颇欲有所作为的
南明湖广总督
何腾蛟的同僚
堵胤锡来到川鄂边区,他力主联合农民军抗清,与李赤心、高必正等将领商讨进攻
湖南省清军的问题,农民军踊跃参战。由于各路军共同奋战,收复了湖南的
全州县、
衡州府等地,但终因南明内部的不团结,派系纷争,争权夺利,以至于
顺治六年正月
湘潭市失守,何腾蛟被俘牺牲,
李过被迫转战
广西壮族自治区,不久病死(根据新发现的李过撰写的《传灯杂录》等数部著述,李过并没死,而是隐居于湖南
平江县与
通城县交界的
黄龙山当了道士,改名李绣,号黄龙真人),高必正与党守素、和
李来亨等人于
顺治帝八年(1651年)自
贵州省走
四川省回到川鄂边区,
高一功在途中为当地武装伏击中箭阵亡(旧说为
孙可望截杀,实误)。
李来亨奋战脱险,回到巴归,选定兴山、茅麓山为据点,建帅府于七连坪。这时,
刘体纯、
郝永忠(郝摇旗)等人亦由黔东北回到川鄂边区。袁宗弟、郝摇旗分驻大昌、
房县;刘体纯经
巫山转战
巴东县。刘体纯驻巴东陈家坝,天保驻巴东江北平阳坝。刘体纯素骁勇,有方略,“颇以威信御众”,因此各路农民军将领共推他为首领,并愿听他节制,
南明将领王光兴等人也来汇合,最终建立起以湖北
兴山县茅麓山为中心、占有20余县、拥兵数万的抗清基地,便是历史上有名的
川东十三家。
康熙帝元年(1662年)九月,在历次围剿失败之后,清廷组织了规模最大的对东十三家的联合围剿,由
李国英、
董学礼、王一正等率部对十三家义军实行三面夹击。战事异常惨烈,十三家
起义军多次反攻,企图突围,因力量过于悬殊,皆未成功。到康熙二年冬,夔东十三家的基地日益缩小,处境困难。十二月,
刘体纯兵败自缢,
郝永忠、袁宗弟被俘杀,许多将领被降清。
康熙三年,清廷调动大军10万,包围
李来亨部于茅麓山。八月五日,李来亨粮尽矢绝,全家自焚,部众为清军杀戮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