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1958年
华南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研究工作,是我国高等学校最早从事计算机科研与教学的单位之一。2001年,以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计算中心为主体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IEEE广州分会在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
学院开设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
信息安全3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大学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
重点大学,坐落在南方名城
广州市,原名
华南理工大学,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1988年改为现名。其历史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广东工艺局。这些院校是早期中国南方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和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2000年,经批准成立研究生院;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国家
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学院按学科研究方向组建了9个学术团队和1个基础教学团队,分别在多媒体技术、
人工智能、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等领域开展研究,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项目等科研项目,人均年发表SCI高水平论文5篇。学院还作为主要单位参与了“中国教育和科研
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和“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重大项目建设,近五年获得
广东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2项、
二等奖6项、
三等奖2项,“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机器智能创新团队)、广东省计算智能与网络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高校海量大数据的智能信息处理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信息访问与传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
人工智能中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
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设置有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硬件系统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实验室,实用总面积达1491m。学院近五年更新设备近千万元。
学术资源
学院拥有一大批高端图形
工作站和大量PC机、网络交换机及硬件实验仪器等设备,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拥有计算机网络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分中心、广东省RFID联合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
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IBM联合研究中心、SUN Java技术中心等科研基地。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截至2019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3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首次进入全球ESI排名前百分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
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有
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工学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
软件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
拥有国家特色专业——
网络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师资力量
学院有教职工102人,专任教师83人(包括教授31人,副教授3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7人,教授19人,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31人。教师中研究生毕业的占88%。每年有数十名优秀硕、博士补充到团队中来。整个学术队伍力量雄厚,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学科交叉优势,后备力量强。
教学建设
我院学生获得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五届美新杯中国区总决赛
特等奖、2011年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一等奖,在全国
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内外大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学院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在前期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分别与
腾讯控股、IBM、
华为科技、
阿里巴巴集团、
TCL科技通讯控股有限公司、
华软集团、
UC优视等知名IT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内实习基地,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总数达到24个。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以追求优质的教学与卓越的科研为己任,恪守
华南理工大学“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以及“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对本科课程体系、硬件系列课程、产学研合作、实践环节改革、国际合作、ACM竞教结合等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大力的推进,形成了学院自身的办学特色:利用地缘经济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科研优势,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开展全英创新班的建设,培养创新能力;开展国际合作,培养国际视野。致力培养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高级人才,为提升
华南地区尤其是
广东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管理机构
办公室
主任:王悦
副主任兼科研秘书:张硕
组织人事秘书:房姝
本科生教务员:李小兰、周颖
研究生教务员:叶小静、林艳
学生工作辅导员:陈强、潘学敏、李希、董子阳
总务:吴雯玉
院学术委员会
韩国强、张凌、闵华清王知衍奚建清唐韶华董守斌、张平、张星明
院学位委员会
委员:张凌、
奚建清、
王知衍、齐德昱、张平、张星明、董守斌、唐韶华、许勇
秘书:张见威
学位委员会
主席:韩国强
成员:张平、张星明、许勇、齐德昱、张凌、奚建清、董守斌、唐韶华、王知衍
秘书:张硕
职称评审委员会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专家小组
组长:韩国强
成员:许勇、齐德昱、张平、张星明、张凌、肖南峰、唐韶华、徐红云
2、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小组
组长:练伟杰
成员:韩国强、许勇、吴一民、张平、张星明、周杰、徐红云、刘博、贾德良
秘书:房姝
教学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张星明、许勇
成员:
周杰、徐红云、高英、陈琼、何军辉、贾德良、刘博
教代会
主任:周杰
副主任:吴一民
提案组组长:王悦
教职工福利组组长:张见威
民主评议组组长:贾德良
成员:韩国强、练伟杰、高英、肖南峰、朱金辉、唐韶华、董敏、隆承志、陈启愉
许勇、徐红云、刘博、刘欣欣、贺小箭
工会
主席:吴一民
副主席:陈启愉
委员:罗荣华、潘学敏、张齐
关工委
主任:练伟杰
常务副主任:梁灿炉
委员:张人菊、许静雅、张益良、王知衍、朱斌、王悦
党建组组长:张益良
教学督导组组长:蔡梅琳
秘书:房姝
基础教研室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由12名教师组成,其中包括计算机学院教师5人,软件学院教师1人,计算中心教师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人,教学名师1人。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服务于全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兢兢业业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公共基础教学团队成立以来,教学研究活跃、教学成果丰硕。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主要承担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系列课程教学。
1.计算机基础通选课程:计算机实用技术;
计算机技术导论;
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页设计;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
2.计算机应用系列辅修课程:计算机技术导论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
Java语言程序设计
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库技术应用
图象处理技术
软件应用系统设计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
硬件应用系统设计
3.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教师同时承担本学院的教学任务。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近年教学成果如下:
1.出版教材
由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系列教材共11本。其中:
(1)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2)
广东省“十一五”规划教材:《C++程序设计基础》
2.近年主要教学研究论文
(1)
C++中函数的参数分析,语言学研究与应用,2006.10,周霭如
(2)
程序设计语言中单词歧义性研究,语言学研究与应用,2006.8,周霭如,刘国
(3)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探讨,社科研究,2006.8,林伟健,周霭如
(4)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计算机教育,2006.8,邢安娜,周霭如
(5)类继承的形式化描述,科学研究月刊,2006.2,刘国燊,周霭如
(6)多态性的表现形式,吉林大学学报,2005.8,刘国燊,周霭如
(7)建设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系列课程,理工高教研究,2004.8,周霭如
(8)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教育技术研究,2001.2,周霭如
(9)非计算机专业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周霭如
3.精品课程
(1)
广东省2006年精品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C++)
(2)
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精品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
4.获奖
(1)省级奖项
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高等学校非
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体系建设
南粤优秀教师:周霭如(2005年),邢安娜(2000年)
(2)校级奖项
优秀教师南光奖:周霭如(2001年)
教学成果、教学优秀一等奖:周霭如(2006,2004,2003,2002年)
教研立项、教学优秀
二等奖:周霭如(2003年),邢安娜(2005,2002年)
教学优秀
三等奖:邢安娜(2004年),
林伟健(2003,2001年)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近年教学研究项目如下:
(1)
广东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体系建设。
(2)4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以上项目主要内容是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进行新一轮改革,主要包括:
撰写、出版相关第2版教材;
建设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门户网站。
技术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技术中心是由国家教委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共同建立起来的。从1994年开始,IBM公司共向该中心捐赠了五批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及相关技术支持,包括RS/6000、AS/400、S/390及PC,累积硬件设备约140台(套),总值超过1千万美元。
广东省教育厅和华南理工大学在配套设备方面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最近两年配有网络设备40台,服务器6台,微机180台。设有计算机网络、RS6000实验室、IBM
软件技术实验室等五个实验室。现有专职、兼职人员20人。从1995年开始就成为全球认证的考试中心。1999年开始成为IBM公司的授权培训提供商(ATP)。该中心除了承担一些
跨国公司委托的教育、培训和认证考试外,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教育部网络教育专项、
广东省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公司的大学合作项目。
课程建设
大型数据处理专业共开设课程五门,已培养学生五届,获得专业认证250人,课程认证600人。
建立
电子商务教学、实验平台,开设电子商务、AS/400技术与应用等课程,培养学生超过10000人。
建设IBM技术
相关课程10门,培养学生超过3万人次。
主编、合编相关课程教材十余门,开发课件十余门。
培训认证,开设RS/6000培训课程5门,培训学生2000多人次。
开设AS/400培训课程2门,培训学生约500人次。
开设Lotus/Domino培训课程4门,培训学生约2500人次。
开设电子商务类培训课程5门,培训学生1000人次。
学生获得各类认证证书约3000人次。
为IBM客户开设培训超过100门次。1999年成为IBM公司的授权培训提供商(ATP)。
科学研究
IBM资助的项目共计13项,资助经费共计747万。
IBM技术相关研究项目共计39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32项,合计经费1800万人民币。
IBM俱乐部
华南理工大学IBM技术俱乐部是由IBM公司和华南理工大IBM技术中心共同领导的学生组织。俱乐部每届会员超300人。
每年组织专家学术报告约6次,参加人数超过2000人次
各部门每月都会定期举行内部技术交流会。参数人数超500人次。
每年组织
广州市地区学生IBM技术认证热考3次,参加人数超过300人
俱乐部组织同学积极参与IBM公司举行的各种比赛。在2004年的
Linux大赛中,华南理工大学共有两支队伍获奖,其中一支队伍获得
一等奖的优秀成绩。
获奖情况合作项目进行10年期间,教师有13人次获优秀教师奖与奖教金,10人次获得奖研金,6人获五年合作贡献奖,2人获10年合作
勋章。4次获中心管理奖、每年获最佳校方合作奖,学生有32人次获IBM奖学金。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是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下属的三个分中心之一,位于南校区B3大楼B区,设置有
软件工程、计算机硬件系统、嵌入式系统、计算智能与
数据挖掘、高性能计算与计算机辅助的工程、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智能
多媒体、计算机体系结构、智能机器人等实验室,并设置有软件工程实习基地和学生创新基地等,实用总面积达2382m2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主要承担计算机学院和计算机软件学院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工学硕士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 Sceience and Technology),
软件工程(
软件 Engineering),
软件技术(Software Technology),
网络工程专业(Computer Network Engineering),
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等五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的实验教学任务和毕业设计工作,部分面向南校区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共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3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10人;讲师、工程师10人,其他5人,其中14博士人,硕士10人,学士4人,其他5人。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于2006年再次投入1200万元建设和改造,到目前为止,该分中心主要仪器设备包括:IBM S/390
大型计算机1台,IBM AS/400小型机1台,其他各类服务器17台,
戴尔股份有限公司图形工作站74台,PC机500台左右,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170台,数字逻辑实验仪120台,嵌入式系统实验仪100台、主干交换机2台,
路由器70台,以太交换机80台。总设备有1933台,总资产达6331.6622万元,如表1-3所示。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为32门课程共11718位学生开出基本实验项目144个,开出率为100%,创新性实验73,开出率为100%,总提供实验教学172874学时。
实验情况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
广东省重点学科,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6年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分中心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作为重点,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以
高水平大学建设,培养“未来型和实用型”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进行培养,引导学生跟踪前沿新知识和新技术。
2006年在南校区对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建设改造时,为了突出专业建设的重点和特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增设了学生创新基地和
软件工程实习基地,为培养培养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人才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重视环节
实践是发现理论、检验理论之本,是培养创新人才之根。几年来,我们重视实验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计算机硬件技术、
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嵌入式技术、
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工程等是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重要核心。因此,为了加强基础,提高学生知识综合理解与运用能力,由教师提出任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实践,对他们进行综合训练。几年来,为学生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和
软件工程开展了2~4周不等的大型课程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丰富教学手段、强化理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理论性强,非常抽象,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
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是以组网实验、验证性实验内容为主,适合培养普通
网络工程技术人才。这种人才目前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方向的差异性比较小,优势不明显。为了能够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必须丰富现有的教学手段。2006年本中心购置了吉林中软吉大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该系统为讲授计算机网络,特别是TCP/IP协议,提供了可视化的教学平台。通过在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下对各种数据帧的灵活编辑、仿真发送、捕获解析和会话分析,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网络协议的内部机理和运行机制。借助此平台还可以学习网络程序设计、网络攻防和故障性能分析等相关知识。通过本系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设计分析能力。
3按照知识综合、技能综合与思维综合的原则,培养创新能力
几年来,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由有经验的老师,利用本中心提供的平台,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类计算机技术比赛,指导实施学生研究计划,百步梯攀登计划,指导学生获得各种奖励数十项。促进了对学生知识综合、技能综合与思维综合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4所取得的专业成果以及对重点学科支撑作用
实验教学队伍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承担过国家,省部级和其他横向项目数十项。有多项课题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级科技奖励。在国际会议、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有多篇。出版专著4本。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为32门课程共11718位学生开出基本实验项目144个,开出率为 100%,创新性实验73个,开出率为100%,总提供实验教学172874学时。
开放情况
实验室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管理,对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实验内容上全方位开放。
开放时间:上午9:00—17:30,主要面向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各类学生。
在开放的环境下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开放的环境下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开放式的创新平台。具体实施基础教学实验室的开放(包括课程内实验预约开放与研究性基础实验项目开放)、综合创新开放式训练(包括学生组织的课外开放式实践教学训练与综合创新实验室进行的综合创新训练)、教师科研工程项目面向本科生开放等三个层面的开放实验教学与训练。
教学成果
(1)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
①重视实验技术研究,为学生能力的锻炼提供优质环境
为了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心重视并加强实验的教学,几乎都有开设有实验课时。软件类课程采用大型实验环境,并配备多个老师和研究生进行实验指导。专业类骨干课程由专职教师共同指导。
②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启发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注重能力发展的协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之前,教师讲解与本实验有关的理论及实验知识和实验设计方案,让学生充分明确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和应注意些什么,避免学生在实验中的照方抓药现象,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验进程中或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开拓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理论(教师讲解)--实践(学生独立实验)--再理论(教师、学生共同讨论,得到提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到的是系统而全面的实验技能与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增强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地将打好技能基础与培养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开创了实验教学的新局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
采用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策略。精讲是前提,多练是基础。教师要抓住重点,讲授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上机练习解决怎样做的问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学
计算机,教师通过实验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知识综合、技能综合与思维综合的原则,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选择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实际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实践,对他们进行综合训练。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评与讨论中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本实验室的各种条件完成自行设计实验的实施。通过这样的实践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引进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将复杂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将简单的知识深入化,扩大认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如购买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
由有经验的老师,利用本中心提供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类计算机技术比赛,培养高精尖的人才。指导实施学生研究计划,百步梯攀登计划,促进了对学生知识综合、技能综合与思维综合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③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为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将实验成绩纳入课程的总成绩中。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好坏、实验报告是否规范整洁、实验室常识、实验态度及纪律卫生、实验素质等方面。
考核学生的独立实验设计和实践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注意实验过程的考查:学生要预习,做出实验或设计方案。提交的实验报告要有现象或问题分析,结果要传到网络服务器上,提交老师检查。
一些课程考试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取消笔试。对于综合性题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结果的考核。
学院还将课程与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学生在完成课程之后,还可以参加企业的培训,获得IT 企业颁发的技术认证证书,如
思科 的CCNP、IBM 的WebSphere 和SUN 的Java等专业技术认证。
(2)自制设备情况
计算机网络设备价值高,但学生进行实验时需要使用电缆经常对设备进行拔插,结果导致设备容易损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自己设计了一个线缆引出面板,这样不仅降低了设备维护费用,而且更方便了学生完成其实验过程。
(3)学生和教师获奖情况
2004~2006年,承担国家级项目21项,经费587万元,省部级项目46项,经费556.4万元,市级项目13项,经费546.5万元,横向项目60项,经费1428.2万元。
获得省部级奖励9项,其中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3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5项,2005年度
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申请发明专利9项,授权2项,申请软件著作权38项,授权38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三大索引论文217篇,其中EI索引141篇,SCIE索引35篇,ISTP索引41篇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获得各种奖励情况如表4-2所示。
表4-22004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表2-22005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表2-32006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计算中心
计算中心是我校十大教学实验中心之一,是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其它
相关课程教学实验的重要基地。
计算中心1982年开始筹建,1984年由世界银行贷款引进DPS8
大型计算机系统、Gould CAD系统和随后引进Bull DPX 2/360小型计算机系统等设备。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计算中心利用这些设备为我校的教学、科研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计算中心的机房面积约1200平方米,拥有C4 00A、C4 33A、C4 2.4G、C4 2.6G、D820 2.8G等各类微机500多台和文件服务器、数据服务器、视频点播服务器、磁盘阵列机及相应的网络等设备。
组织结构
计算中心由教学室、系统运行室、办公室和业务室组成。其中系统运行室包括网络开放实验室、CAI室和硬件实验室。各实验室均提供不同层次的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给用户选择使用,并为用户提供相应的
network service功能。
计算中心是集计算机实验与教学为一体的单位,现有教职工14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
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2人。他们分别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教学、设备维护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教学任务
计算中心一直承担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由计算中心成立到90年代初期,计算中心主要是面向教师(在师资科的主持下曾经举办过多期教师培训班)、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算法语言方面的教学。从1994年开始,根据教育部关于对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开展计算机基础三个层次教学的精神,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目前该校实施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选修教学,计算中心的教师担任的教学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实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硬件技术”、“VB”、“多媒体应用技术”和“网页设计”等。
教师们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早在80年代后期
邓自立教授编著的《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77》教材及其电教片,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其教学成果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为了适应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1997年开始计算中心又先后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实用技术》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实验指导》等教材,在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试验任务
在实验方面,计算中心是面向全校教学的公共实验平台,每天从7:30—21:30连续开放14小时,供我校学生上机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学生兴趣小组科技活动等教学实验用机服务。
根据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在主管部门和学院的支持下,去年又新建了一个硬件实验室,拓展了计算中心的实验业务范围。
计算中心的教职工群策群力,凭着多年的建设、管理、维护计算机实验室的经验和负责精神,计算中心的设备一直保持较高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每年都完满完成学校下达的机时任务,每年上机实验学生人数一万多人,上机实验课程30多门,为我校的教学实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管理与服务
(1)、在管理方面,建立了机房教学计划机时管理系统,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2)、建立了无纸作业服务,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10M的空间用到毕业,方便学生上机自我学习,另一方面为任课老师提供无纸作业教学的技术和手段。
(3)、建立了视频点播服务,适应师生所需的教学活动。
(4)、除了完成教学实验任务外,每年还完成我校网上招生以及
广东省计算机水平考试
华南理工大学考点的考试等用机任务。
科研开发
计算中心除了完成教学与实验任务以外,积极开展应用开发研究,多年来,曾为校内外或香港地区完成了多个应用开发项目。
目前,中心全体教职工在校、院以及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正在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改善和提高实验教学的条件,为我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发挥更好的作用。
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是我国高等学校最早从事计算机科研与教学的单位之一。1958年开始计算机科学研究工作,1960年设立
计算机专业,1978年增设计算机软件专业,1981年成立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01年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计算中心为主体,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展至今,计算机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工学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点;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技术、
网络工程、信息安全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
广东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广东省首批名牌专业。学院还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专任教师93人(含教授19人,副教授31人,
高级工程师5人)。教师中研究生毕业的占88%。各类在校学生3722人,其中本科生2386人,博士研究生111人,硕士研究生537人,工程硕士研究生688人。
学院重视开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近年来,曾获得
微软杯高校软件开发大赛
一等奖(第一名)、全国高校趋势科技百万程序竞赛冠军、全国高校IBM Linux随需应变应用大赛一等奖、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预赛北京赛区铜奖、大中华资讯科技网上大赛优异奖等。学院的百步梯机器人足球队参加国内外机器人足球比赛取得各类奖项近三十个。学院的教育形成了双语班、联合班、主辅修班等多层次、多模式的办学特色,培养优秀生和复合型人才。
学院不但有较突出的
计算机基础研究成果,而且善于把计算机科研成果从理论推向应用。多年来,学院承担了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省部委、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横向科研等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学院拥有IBM计算机技术中心、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网络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及
华南理工大学、
香港大学、IBM中国有限公司联合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与实验基地,已成为广东省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重要基地。学院拥有
信息技术领域的资深学者,他们分别担任国家863专家组、教育部网络专家组、教育部通信专家组、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专家组、教育部重大专项专家组、广东省科技厅软件项目专家组、广东省科技厅网络项目专家组等的专家,参与国家各级重大科研决策工作。
计算机专业以生源好、就业好、设备先进、注重教学质量而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深受社会用人单位的好评。学院已成为全国特别是
广东省IT行业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本科生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本
专业学生将掌握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本专业还引导学生参加各类
计算机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开拓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本专业注重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除了学习计算机学科所有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还开设
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复杂性计算三个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及方法、计算机科学概论、离散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
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计算方法、
软件工程、编译原理、
分布式计算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算法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形式语言与自动机、
智能机器人技术、神经网络导论、模式识别导论、数理逻辑、计算导论、高性能计算、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与虚拟现实、数字图象处理等课程。
本
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信息技术(IT)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管理部门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 学、管理、开发等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朝气蓬勃的高科技产业,社会需求旺盛,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人才供不应求的火爆需求态势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
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适应二十一世纪
软件技术发展需要,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强 创新能力的计算机软件研发和管理人才。学生将了解计算机学科领域及相关学科的方向,掌握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和具备较强的软件研发和项目管理能力。教学注重计算机软件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从
软件工程、系统软件与平台、大型应用软件三个方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人才。
课程介绍
高级语言
程序设计及方法、计算机科学概论、离散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
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
分布式计算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项目管理、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工程质量保证等课程。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有“朝阳产业”之称,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软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软件技术专业目前人才供不应求的火爆需求态势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
网络工程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系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研究开发,能进行
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维护,并具有综合知识和较强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网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本专业注重网络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因材施教。从网络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需要出发,将网络工程专业细分为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移动计算和海量信息处理四个专业方向,各有侧重地加强网络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工程技能训练。
课程内容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及方法、计算机科学概论、计算机网络、离散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数据结构与算法、
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通信原理、
分布式计算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安全原理、系统管理原理、网络管理工程与实践、信息系统安全、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无线网络、移动程序设计等课程。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研究机构、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
计算机网络系统教学、科研、应用系统开发、系统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施工、维护、计算机软、硬件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还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底层技术,是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依托。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将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因此本专业有持续和广泛的人才需求。专业前景广阔。
信息安全工程
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
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从信息安全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需要出发,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研究和开发信息安全系统和产品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安全领域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
主要课程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科学概论、计算机网络、离散数学、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
信息安全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
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论与编码、密码学、信息隐藏技术、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入侵检测、网络安全等。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研究机构、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等与信息安全有关的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开发等工作,还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信息安全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与政府、国防、金融、制造、商业等部门和行业密切相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