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College of Environmentaland
能量 Engineering BJUT)是北京工业大学
二级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是在原
化学与
环境工程学系和
热能工程学系的基础上,于1999年1月组建而成的。
2018年12月10日,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历史沿革
1999年1月,在原化学与环境工程学系和热能工程 学系的基础上组建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2001年,学院分别经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批准建立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05年,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北京市品牌专业称号。
2008年,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2011年,学院获得“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3年,学院建立了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6年,学院获批“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科研基地,经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批准建设“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科学研究
截至2017年5月,学院有北京市品牌专业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1个,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资源共享课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4门。
北京市特色专业:环境工程
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视频公开课:《污水处理新理论》、《新技术》
国家资源共享课:《水质工程学》、《环境保护概论》
截至2017年5月,学院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级学科硕士点:
物理化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工程、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催化、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动力工程
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环境工程、动力工程、化学工程
• 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热能工程二级学科
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5月,学院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市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研合作基地1个,北京实验室1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创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传热与能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绿色
催化与分离”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与建筑工程学院联合建设)
北京市研究中心: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国际科研合作基地:北京市“污水生物处理与过程控制技术”国际科研合作基地
北京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与
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建设)
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5月,学院合同经费200万元以上科研项目立项16项,合同经费100~200万元项目立项2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项,其中,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1项,国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1项,国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基金优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3项。2014年——2016年,学院科研到款1.5122亿元,发表SCI论文 445篇,授权发明专利235项,荣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
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
一等奖1项。
教育教学
办学条件
截至2017年5月,学院设有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环境工程研究所、化学化工系、
环境科学系、汽车工程系、制冷与低温工程系6个教学机构,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应用化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5个本科专业。
办学实力
截至2017年5月,学院有教职工131人,其中专任教师 90人,博士生导师39人,正高职称40人,副高职称3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9人,有外专1人,“”长期项目2人,短期项目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2007年)专职院士:
彭永臻(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院士:
倪维斗(中国工程院院士)、
过增元(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阵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彭永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汪夏燕、
郭航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汪夏燕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汪夏燕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陈东升、孙治荣、郭航、邓积光、张国俊、陈戈等 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陈东升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孙治荣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孙治荣、王淑莹等 汪夏燕等
学校拥有
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及
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物理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环境工程、动力工程和化学工程3个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及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拥有教育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是北京市“传热与能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绿色
催化与分离”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与建筑工程学院联合建设)、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污水生物处理与过程控制技术”国际科研合作基地、“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与
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建设),2016年获批“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科研基地。
办学规模
2017年毕业303人,其中研究生137人(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123人),本科生166人;招生397人,其中,研究生199人(博士研究生30,硕士研究生169人),本科生198人,共9个班,其中3+1
中国农业大学双培计划18人,1+2+1
北京大学高精尖计划15人;在校生1503人,其中研究生704人(博士研究生109人,硕士研究生472人,工程硕士123人),本科生799人。
合作交流
2016年学院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所开展的工作如下:学院大力推行学生国际交流计划,鼓励导师带领研究生到国外进行学习和交流。2016年,学院有14名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到国外进行学习交流,其中3+1长期项目4人。通过国际交流,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逐步提高。同时,学院规范留学生工作,目前共有本科留学生5人,研究生留学生6人。学院邀请多位国外知名大学教授来我学院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报告、学术讨论、短期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了我院师生的国际化视野。2016年,学院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共组织举办国外知名学者讲座10余场,覆盖学院师生600余人次。学院大力推进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积极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承建国际科研合作基地。2016年学院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1项,本年度到校经费6万余元。 2月,李艳霞副教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赴美国美国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Missouri)作为访问学者工作交流一年。 3月,叶芳副教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赴美国
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 of
迈阿密)作为访问学者工作交流一年。 3月和6月,美国
内华达大学(University of Nevada,Las Vegas)(ChenYitung)来我校及“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访问,主要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人工仿生制氢中敏化钛基电极的界面行为与建模调控”的合作交流,各为期4天。 3月、6月和11月,美国
艾默生(
EMERSON)集团气候变化公司的三人代表团先后三次到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交流和访问,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3月,郭航教授参加了在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市举行的界面现象与传热国际研讨会并被邀请做大会主题报告。在会议期间,还作为编委参加了Interfacial Phenomena and Heat Transfer期刊编委会会议。 5月,应桑丽霞研究员邀请,美国
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University)的Burda教授来访并合作交流,为期4天。 5月,
苑中显教授到台北参加第8届
亚洲制冷与空调学术会议(The 8th Asian Conference on Refriger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并宣读论文。 5月,苑中显教授、孙晗老师和研究生李晓红一起赴台北参加了第八届亚洲制冷大会The 8th Asian Conference on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ACRA2016), 并各自宣读了论文。会议期间与来自
东京大学的党超教授针对吸收式制冷方面的科研进行了学术交流。 6月,
刘中良教授赴英国参加“2016年国际传热学术研讨会和国际热动力循环大会”(International Heat Transfer Symposium \u0026 HeatPowered Cycles Conference 2016,IHTS-HPC 2016),并宣读论文。 6月,吴玉庭研究员、
桑丽霞研究员和张晓明博士参加了英国第二届英-中储热研讨会 (2ND UK-CHINA Thermal
能量 Storage Workshop)并宣读论文,参加了课题交流。 7月,王景甫教授到美国参加参加2016压缩机工程国际会议“2016 International compressor engineering conference”,并宣读论文。 7月,吴玉庭研究员邀请
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格拉斯哥)的禹志斌教授前来交流,并做“Research on heat pump and organic rankine cycle”报告。10月,陈永昌教授赴日本横滨参加第11届亚洲热物性会议(The 11th Asian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Conference)进行学术交流。 10月,高景峰教授赴
昆士兰大学高级水管理中心(Advanced WaterManagement Centre,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交流访问,为期6天。 11月,在中国工程院的支持下,由
北京工业大学“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承办的第239 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城市水科学论坛(Science Summit on Urban
H₂O)在学校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成功举行。共有来自美国、
澳大利亚、
加拿大、
韩国等国内外参会代表200余人。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彭永臻院士在在大会做主题报告。 12月,王淑莹教授、曾薇教授、李夕耀博士、张琼博士受“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创新引智基地”海外合作人员National University ofSingapore的Jianzhong He教授邀请,赴
新加坡国立大学市政环境学院进行交流合作。
学校文化
• 院徽
学院院徽底色为蓝色,中心图案为“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拼音首写字母“H”,图案下方为学院中文名称。
参考资料
系所设置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18-10-23
重点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18-10-23
基本情况.ceee.bjut.edu.cn.201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