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2008年霍建起执导电影
《愚公移山》是根据太原钢铁厂老工人李双良先进事迹改编而成的电影,由霍建起执导,王庆祥郭晓东董洁等领衔主演。该片讲述了工人李双良在退休后,开始对给城市环境造成污染,给百姓健康带来危害的废渣山进行治理,通过十年辛勤的工作,将曾经的废渣场变成了美丽的花园。影片于2008年12月1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剧情简介
太原钢铁集团太原钢铁集团)产生的废渣堆成了一座座渣山,不仅影响了生产,而且给城市环境造成污染,侵田占地,污染环境,给百姓健康带来危害。
1983年,太钢老工人李双良退休了。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他果断地向公司领导提出承包治理渣山的要求:不要国家投资,个人不多要报酬,只要一个治渣权,保证在七年内搬走太钢的渣山。当时,太原钢铁集团上上下下都怀着一种惊异的目光看待他这种举动。因为钢铁废渣的产生速度快,而处理这些废渣是每个钢铁企业的头痛事。厂方认可了这个方案,和李双良签订了承包合同,放权给李双良。
李双良雇用大批农民工清除废渣、并以废渣中可回收钢渣卖的钱支付农民工劳务的治理方案,既有效率,又无需额外投入,甚至还有盈利。在他的带领下,渣场职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堆积了约半个多世纪的高23米、占地2.3平方公里、总量达1000万立方米的渣山搬掉,累计回收废钢铁130.9万吨,还自创设备,生产各种废渣延伸产品,创造经济价值3.3亿元。十几年的治渣行为,为李双良个人积累了高达两千万人民币的财富,但李双良当年签承包合同时只想做事,并无赚钱之心,最终分文未取,把这笔巨额财富全部留给了企业。
1986年,废渣治理工作已取得较好成效,这时李双良决定修建围墙以阻止渣灰的扩散。13米高,20米宽,2500米长的围墙建成以后,加上喷水系统的配合使用,渣灰扩散的问题得到很大的缓解,接着,李双良又带领职工在原地建成了绿树成荫的大花园。
1993年,十年过去了,曾经的废渣场变成了美丽的花园,它使人们想起李双良,想起他平凡的人生和他不平凡的事迹。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幕后花絮
• 真人事迹改编
电影《愚公移山》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太原钢铁集团联合出品,影片是根据原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金奖获得者、太钢退休老工人李双良的事迹编写而成。
董洁迈出转型第一步
银幕上的董洁似乎永远是一个样子,很少给观众带来惊喜。塑造的角色被定型,令董洁也有困惑的时候,她常常会思考怎么去突破自我。此次与霍建起导演合作了电影《李双良》,董洁饰演李双良妻子的年轻时代。她是地道的农村女孩,结婚后成了5个孩子的妈。起初董洁特别担心自己的外形不像,“但后来融入戏中,就忘了这些顾虑,结果看回放时效果还不错。”就这样,董洁实现了角色上的一次改变。
郭晓东高温拍戏
郭晓冬拍得最苦的一场戏就是主人公抢修出了故障的高温炉。为拍好这场戏,他曾经几次经受高温考验。据郭晓冬自述,“我们拍摄的时候是在一个废弃的一个大熔炉里,不是我真的就爬上去了,但是我们要确确实实地站在就是摄氏度1000多度的这个铁浆里。”为保证安全,郭晓冬先套上几层塑料纸,再用保鲜膜将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接下来还得当头淋上几桶水。
工人进炉前会淋湿全身,进炉后立即全身冒蒸汽。为模仿熔炉内的高温环境,拍摄时用化学物品来充当蒸气,由于化学“蒸汽”呛鼻且有害,每次拍之前,郭晓东就沾一块湿毛巾先捂着鼻子,先爬到炉子里,爬到炉子里之后,开拍时把湿毛巾马上扔掉,屏住呼吸爬出来。
获得荣誉
2008年,《愚公移山》入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办的第十二届“北京放映”中影股份对外推广活动,并于9月25日在“北京放映”的活动中展映。
2008年10月下旬,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期间,《愚公移 山》等8部中国电影在东京参展。
2008年11月,本片在全国主流电影院线举办的“优秀国产新片展映”活动中入围。
2008年12月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华夏电影联合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10部国产影片发行推介仪式”在北京星美国际影城举行。《愚公移山》等10部国产新片在此次活动中被推介发行。
2009年4月6日,为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举办的中国电影节在好莱坞开幕,中国电影节分别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洛杉矶举办,并在当地主流影院展映14部优秀中国影片,其中包括《梅兰芳》、《叶问》、《愚公移山》、《集结号》、《胡同里的阳光》等。
2009年8月16日,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提名名单公布,《愚公移山》获得优秀故事片奖提名。(仅提名并未获奖)
2009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下发的通知观看第23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发布,本片入选为“供中学生选看的影片”。
播出信息
制作单位
联合出品:太原钢铁集团,山西文化产业信息中心,北京八吉祥影视策划咨询有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后期制作:北京声动康德影视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摄制: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传媒学院,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作品评价
影片《愚公移山》整体上遵循着上述“英模传记片”的基本叙事方式,但霍建起导演也显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想,其最突出的艺术处理手法,是一个新颖的、独具匠心的三层交叉叙事结构。
第一层,是影片的主体,也就是必须重点展现的、李双良的英模事迹。这一层叙事从1984年李双良退休开始讲起,一直讲到90年代他基本完成废渣治理,并拒绝了自己应得的两千万治渣分红结束。这层叙事非常注重历史情境的真实性,从80年代到90年代,场景的美工、布景、服装、化装、背景环境声等都非常到位。最关键的是,影片还得到了太原钢铁集团的大力支持,很多历史感强烈的戏,都能在太原钢铁集团下属的工厂找到相应的场景,使影像在还原治渣历史方面,做得非常准确、到位。当巨大的渣场和烟雾缭绕的钢厂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观众在震惊之余,必然能够迅速地进入那个历史情境。该层叙事作为影片主体,比较完整和详细地表现了李双良整个治渣的过程,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克服了诸多的困难、麻烦和诱惑,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能力突出的、甘于奉献的、具有伟大人格的英模形象。这其实就是此种类型的常规叙事结构,绝大部分英模传记片,也就到此为止,基本能够把人物和故事交待清楚,并完成主题昭示。
影片的第二层叙事,可以称之为“李双良的青年时代”,这层叙事采取了倒推叙事,从60年代,李双良作为一个炉内爆破能手为厂里做出突出贡献讲起,一直讲到1949年解放前后,李双良从一个给官僚资本家钢厂打工的农村青年,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工厂的主人,翻身得解放的经历。影片通过前史的倒推叙事,逐步向观众揭示了李双良的心灵成长史。因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真的给贫苦工人李双良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带来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带来了幸福和快乐。这种主人翁的幸福感伴随了李双良的一生,厂子不是别人的,厂子就是自己的,自己理应为厂子付出、理应为厂子负责。这一层叙事通过对李双良成长史的追溯,恰到好处地找到了李双良行为的心理依据。第二层叙事和第一层叙事中突出的影像写实性不同。在这一层叙事中,霍建起导演更加重视抒情和诗意的视觉效果。
第三层叙事,是穿插在前两层叙事中的一次虚构的人物访谈。在电视台演播室里,李双良和女主持人轻松地聊着天、回顾着这段治渣历史,并不时回答着女主持人提出的疑问。因为有了这个当下时空的访谈,李双良的一生成为一次大型的闪回,使整部影片,尤其是作为故事主体的治渣事迹,也具有了一种浓浓的历史感。不管创作者有意还是无意,客观上这层叙事所赋予故事主体的历史感,拉开了英模事迹与观众现实生活的距离,使之成为一种“彼处的再现”,回避了观众在现实认同上所可能遭遇的障碍。
《愚公移山》这部影片,其历史感的营造既适合于这个题材,又是一种机智的创作策略,更重要的,还是作者严肃的创作态度的表现。(《电影艺术》杂志)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幕后花絮
获得荣誉
播出信息
制作单位
作品评价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