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
M113装甲运兵车车的设计是针对早期履带与车轮两种传动系统的缺点。履带车辆的越野能力较好,但是乘载重量受到限制,同时履带的寿命,尤其是在越野的环境下较短,生产成本上,履带也比轮型车辆要高。车轮的寿命也高于履带,同时轮型车辆能够搭载的重量较高,可是使用车轮的车辆在高乘载重量时所能够通过的地形非常有限,并且在恶劣天候下的行走能力远不如履带车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使用半履带车辆的高峰时期,像是
德国与
美国都曾经生产数量众多的半履带车辆担任运输或者是作战任务。这些车辆的共通点是前方采用车轮,后方则是履带推进的部分,德国曾经试制过
机车型态的半履带车辆。除了提升越野与载重能力之外,这些半履带车的驾驶方式与一般大卡车接近,比较容易找到驾驶人员。
以色列是少数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持续大量使用半履带车辆的国家,其他国家除了接受生产国家的
军事援助以外,半履带车辆大多都退出现役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捷克继续使用了其对德制Sd kfz251 D型的改进型OT-810作为APC使用。虽然后来被OT-64轮式装甲车取代,但经过改进作为反坦克车服役到80年代。
在其
车架(frame)的左右上方焊有横向车架,前部有散热器(radiator)和引擎,后方是驾驶室。驾驶室的后方设有
变速器(transmission),在后方则是燃料箱。
在前轮的悬挂装置上面,将承受左右
车桥的臂(arm)设置为于底盘平行,同时把
钢板弹簧(leaf spring)固定在臂的上方充当悬吊装置。
在实验阶段时,各个级别的半履带车安装的是负责研发公司自己的引擎。研发结束后在进入生产阶段时,开始使用液冷汽油引擎。但是却不是所有型号的车辆的引擎都是相同的,制造方面会根据车型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引擎。
均使用了弹销式履带,中央部分安装了可以拆卸的
橡胶垫。德国人在履带的周围插入了滚针式,以期望延长使用的寿命。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半履带车在沙漠和冬季还是发生了不少问题。
早期的履带式车辆在
动力系统、转向系统、载重能力等方面并不完善,而且结构复杂,造价高昂;而轮式车辆虽然成熟可靠,但越野性能和行走系统抗损性有一定局限。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半履带车辆。半履带车辆基本是以轮式车辆为基础,把后轮改为履带式。改装之后,轮式车辆的
发动机、
变速器可以继续沿用,尽可能多的通用部件可以压低成本,利于批量生产。战时半履带式车辆主要是作为履带式车辆的辅助,越野能力强于轮式车辆。虽说设计本意是取两家之长,但也不可避免的继承了两种系统的缺点,公路速度不如轮式车辆,越野能力不如坦克,结构复杂、保养困难,就连维修也要准备两套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半履带车辆就是HK101半履带摩托、M3和sd.kfz251“哈诺玛格”系列了。
随着战后技术发展,轮式车辆独立悬挂、中央轮胎充放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轮式车辆的越野能力大增,挤压了半履带车的
生存空间。战后至70年代,只有
英国、
伊朗和
智利研制过半履带车。另外
以色列在
中东战争也使用过M3半履带车。
坦克自重较大,采用
M113装甲运兵车一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减少
压强。二是野外通过能力强于轮式车辆,过沟、翻墙、爬坡能力更是轮式车辆无法比拟的。三是履带本身强度较大,抗爆炸、耐高温、阻燃、耐
化学环境能力强于轮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