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岛灯塔(古称:"西屿塔灯",渔翁岛灯塔系关务司英国人循荷兰人所称)位于台湾
澎湖县西屿乡西南端,为台湾最古老的灯塔。本灯塔下辖有3座灯塔及灯杆,即查母屿灯塔、浮灯杆、海岩灯杆。
简介
渔翁岛灯塔(古称:"西屿塔灯",渔翁岛灯塔系关务司英国人循荷兰人所称)位于台湾澎湖县西屿乡西南端,为台湾最古老的灯塔。
本灯塔下辖有3座灯塔及灯杆,即查母屿灯塔、浮塭灯杆、海墘岩灯杆。
位於澎湖县西屿乡外垵村的渔翁岛灯塔,地处高地,视野相当辽阔,又被称为「西屿灯塔」,政府将它列为国家级古迹。建於清光绪年间,是台澎地区所建最早的西式灯塔。渔翁岛灯塔是在西屿灯塔被拆除之後,重新建造的西式灯塔。
渔翁岛灯塔的外观,是明亮的白色柱状建筑,由下往上渐缩,伫立於
花岗石地形之上,灯塔的四周围,以石墙环绕著。内部构造则是螺旋梯向上蔓延。
走进渔翁岛灯塔的白色围墙之内,会发现雪白的西式灯塔、建筑物、阶梯,与绿意盎然的草皮,形成了相当浓烈的异国风情。而白色的建筑物,与大海相邻,更加突显海洋的蔚蓝。海洋与蓝天相连的景致,雪白的建筑与松软的白云交织,让你分不清楚,究竟天与海的界线在哪里。
进入灯塔之内,可以尝试著体验从窗外观察海岸景致,以及
渔船的动向,如此也别有一番趣味。除此之外,灯塔附近有一整片的
仙人掌科园,模样相当逗趣可爱。而且渔翁岛灯塔也有提供游客停放驾驶工具的地点,非常便利贴心。
历史沿革
清乾隆时期
该塔位置原为
渔翁岛古塔之旧址,依“西屿塔灯碑记”所载西屿塔灯始于清乾隆43年〈1778年〉由台湾知府
蒋元枢与澎湖通判谢维祺捐资,与
船户及
厦门市郊行共同捐募,就于西屿外高地仔尾
小庙原塔址重建
佛塔形制七级石塔,每夜燃灯,光照海上,是为灯塔之始。[注释1]
清道光时期
清道光3年〈1823年〉灯塔再经澎湖通判蒋与水师提督陈元戎发起筹款重修。道光8年〈1828年〉重修
庙宇,并在该七层八角形
花岗石塔内装置楼梯,上装3尺高之三段玻璃制灯笼,遮蔽东北面,灯笼顶架于梁上,梁下吊一根1尺8寸之8号铅丝,下端装设直径大约1尺之金属铁环,扎置
铁锅一只,内部再盛
花生油,以5分粗1尺长棉纱芯点火,利用聚光透射原理强化光线射程。并派人看守,所需维持经费由进入
马公港之船舶多加征收50文至100文规费以为支应。
清同治时期
清同治13-14年〈1873年-1874年〉英国人韩得善(David M. Handerson)与福州关税务司重新勘查基址,之后将旧塔庙拆除重建洋楼。另在旧址左侧方重建铁板式新塔,界址前后长200呎,宽154呎。
清光绪时期
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海关哈尔定总工程师另建新式灯塔,塔身为圆形铁造,底部直径2.5米,塔顶塔身高度比为1比2。灯塔自台座至顶为38尺(11.52米),自
地平线起高15丈8尺(47.88米)。装4等旋转
透镜灯,点二芯煤油灯,亮度500烛光,每30秒连闪白光2次,光达15海(27.76公里)。另配备3座铸铁雾炮(大中两座为
英国制前膛炮,小座为
德国制后膛山炮)。并建有宿舍,派人驻守。[注释2]清光绪5年〈1885年〉建气象观测所,所收资料按月汇送上海徐家汇气象台。
台湾日据时期
明治28年〈1895年〉依惯例将气象资料送呈
香港天文台。明治29年〈1896年〉始将气象资料改送台北台湾总督府台北测候所。大正4年〈1915年〉塔身漆白色用
碳化钙闪光灯,每5秒闪白光1次(灯光白色明3秒、暗2秒),光力约1,700支烛光。
昭和13年〈1938年〉年改用
煤油白热灯,光力52,000支烛光。昭和19年〈194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盟军飞机轰炸,不过损失轻微。
结构
塔高:11米。
塔身涂色・构造:外观漆白,顶层外有环绕阳台。
灯高:60.7米〈以高潮面至灯火中心计〉。
灯质(频率):每30秒白联闪光2〈电石闪光灯〉。
• 明1.0秒,暗7.0秒。
• 明1.0秒,暗21.0秒。
光力:800,000支烛光。
公称光程:25.1浬。
雾笛:电雾号雾笛2座。
连络配备:无线电对讲机配置。
灯塔坐标:北纬23度33分45.72秒、东经119度28分7.81秒。
行政
人员编制:主任1人、管理员6人,(三班轮守,日落点灯、日出关灯)[注释3]。
开放参观与否:可,但有时间限制(1992年1月起采半开放式)。
灯塔守(灯塔管理工作人员)
特色
有记载可考之台湾最早设立的灯塔。
本塔1985年4月17日经内政部指定为二级古迹列管。
灯塔庭院内立有3座石碑,及1座十字架碑依次如下:
清乾隆43年(1778年)立“兴建西屿塔灯碑记”石碑一座。
清乾隆44年(1779年)立“修建西屿塔灯落成碑记”石碑一座。
爱新觉罗·旻宁8年(1828年)由各方共捐佛银伍佰元,经(福建澎湖水师协镇府
孙得发,暨侯补州牧借补澎湖通守蒋镛)立“西屿塔灯碑记”石碑一座。
清光绪16年(1890年)在西侧外墙立有洋人十字架碑一座,撰有"娜莉·欧德利斯科尔"“Nelly O'Driscoll”(1882-1890)之氏名。据推测为1881年至1895年之守塔员英籍哈拉利夫妇女儿之墓,1890年哈拉利夫妇育有一女儿玛莉八岁病逝[注释4]。玛莉之名可能是Nelly(娜莉)中译之误、而哈拉利可能为英籍守塔员之名。当时亦有另一对守塔员为
俄罗斯籍比斯蒙斯基夫妇[注释4]。
灯塔庭院内亦有3座铸铁雾炮,均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立:大中两座为
英国制前膛炮。小座为
德国制后膛山炮。
关连项目
中国台湾灯塔列表
美国灯塔列表(Lighthou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世界灯塔列表(List of lighthouses and lightvessels)
日本灯塔50选
注释
1.
连横著,《
台湾通史》(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1997年),页536。
2.
方龙骧著,《澎湖县志稿》(北京:
九州出版社,2004),页145。
3. 联合报╱陈信利blog,"渔翁岛灯塔 全台最老的灯塔" ,2009.09.15 06:04 am.
4. 黄中坚,"海上丝路澎湖湾:方壶志",
高雄市复文,1995年. ISBN 9575552318.
参考文献
李素芳 编著,《
台湾的灯塔》,远足文化事业,
新北市,2002年12月,pp.162-167。ISBN 957-28031-2-3
叶伦会 著,《海洋领航者-台湾灯塔展》,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高雄市,2000年12月,pp.83-86。ISBN 957-02-7455-7
周边风景
西屿灯塔( 渔翁岛灯塔)可以说是台湾地区最早的洋式灯塔,散步渔翁灯塔园区,西式洋楼、雪白的咕石围墙都足以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希腊风或者说是普罗旺斯的味道。园区内比较特别的有灯塔文物陈列馆,另外则是三尊
雾炮跟烟墩,雾笛则是海面能见度极差的时候能够用来警告船只。
渔翁岛灯塔不仅仅是雾炮、塔楼由
英国跟
德国分别制造,就连以前灯塔守塔员都是由外籍人士担任,目前灯塔西侧围墙外就保有一位外籍守塔员的坟冢。
渔翁岛灯塔南边的海域乃澎湖传统海流湍急的海域,澎湖俗谚「一吼门二西流」中的西流就是指这个海域,此海域又是西屿
渔船前往南方渔场必经的水道,百年前灯塔旁还有天后宫小庙跟公馆提供船夫上岸休息,可见当年西屿灯塔的重要性与功能之强大。
西屿灯塔旁边除了雄伟的断崖地形以外,广阔的西屿草原是另一种美,草原上常常见看放牧的牛群结队吃草,蓝天绿地搭配不怕生的牛群以及雪白的灯塔建筑,这就是有人说的
欧洲田园风在西屿重现。
渔翁岛灯塔旁的断崖是欣赏西屿夕阳最佳的景点,夏日黄昏总会有不少情侣、摄影者、散坐在灯塔旁的草地上观赏夕照将海面染金,在早起的星子目送下缓缓落入海心。然而因为西屿灯塔只开放到下午4点,所以游客如果想入塔区内拍照又想看夕阳,可能得下午到西屿後,4点前先前来灯塔参观,再折回西屿其他景点,最终六点出头再来到西屿灯塔旁的草原看夕阳。
西屿灯塔园区内视野最佳的观海点是灯塔员工宿舍二楼小平台,这边可以眺望澎湖危险的西流海域,说也奇怪,在雪白栏柱的辉映下,从这个角度看出去的海总是特别的蓝。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