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华山》是由
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
郭维执导,东方、纪叶、郭维任编剧,
郭允泰、李金榜、田丹、
黎莉莉、
封顺、
方化等主演的一部战争片。该片于1954年1月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开创了新中国惊险式战争片的先河,亦是导演郭维独立执导的首部电影,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大西北战役中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解放军侦察参谋刘明基带领小分队潜入华山,在药农常生林的协助下,成功切断守敌退路,迫使敌首方子乔率部投降,最终和平解放华山的故事。
该片的原名叫《奇取华山》,而《智取华山》的名字是由朱德提议修改,并得到了毛泽东本人的认可。在1954年中国发行的16部故事片中,该片的拷贝数位居第一。同年,该片获得第八届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
剧情简介
三大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了
西北,
胡宗南率领部队向南逃窜。他的部下方子乔(
方化 饰)走投无路跑到了
华山,企图凭借华山的天险做最后的挣扎。而想要上山,只有千尺幢这一条路,这是一条梯子道,有着200多米高,只能抓住两旁的铁链,才能上去。这给解放军的进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方子乔认为解放军攻下华山无异于白日做梦,他在山头设置了
迫击炮,封锁住了华山沟。还在北峰设置了重兵,这里一边通向千尺幢一边通向司令部,可以说是他们的咽喉。他的参谋长(管宗祥 饰)却有着不同的看法,虽然有着华山之险,但他们处境孤立,而且长期待在这里根本没有足够的物资。但方子乔却认为
胡宗南一定会反扑,他并不相信参谋长的一套说辞。他下令让两个营长加强防守,并派人下山去搞粮食。
面对险峻的
华山和狡猾的敌人,解放军决定放弃正面进攻,让刘明基(
郭允泰 饰)率领小分队从
北峰找一条上山的道路,打破华山自古一条路的传说。小分队从一位老人的口中得知华山的后头有一条小路,曾经有人在那里上山挖药材,而这个人就叫常生林(刘柳 饰)。
与此同时,国军下山来到了常生林家,抢走了他们所有的粮食,常生林趁着国军不注意,一斧头砍伤了一位长官,导致他的母亲和妻子全被绑了起来。幸亏解放军战士及时赶到,成功消灭国军救下了这家人。到了深夜,战士们还在研究着上山的路线,突然下起了大雨,房子都被大风掀了个窟窿,战士们立即爬上了屋顶,用自己的棉被和石头堵住了缺口。一家人被解放军的精神打动,常生林决定为战士们带路。
另一边,解放军参谋长(杨庆卫 饰)得知了国军的情报,千尺幢由一个连队把守,配备了
重武器,而且方子乔已经对北峰后山有所提防了。为了避免被方子乔发现,团长(李金榜 饰)决定后天就对
华山发起进攻,并安排刘明基代理一个排的战士在华山突袭敌人后拿下北峰,然后想办法控制千尺幢,从而让解放军的大部队登上华山,彻底消灭方子乔。
刘明基和战士们在常生林的带领下,悄悄来到了山下,找出一条通往北峰的道路。几人一路上攀悬崖、登峭壁,飞度天桥,趁着夜色摸上了北峰。国军此刻正在玩乐,他们完全不担心解放军战士会来到这。千尺幢的上边是白尺峡,只要占领这里就能扼住敌人的咽喉,但大部队的人怎么上来成了新的问题,因为回去的路已经断掉了。战士们决定靠自己拿下北峰,随后攻下千尺幢。
战士们率先控制了一个哨兵,在他的口中得知了北峰的部署和口令,随后,战士们悄悄来到了国军的驻地,正在呼呼大睡的国军全部沦为了解放军的俘虏。国军被俘虏的排长,决定立功赎罪,带领解放军战士们来到了千尺幢。在他的帮助下,解放军成功包围了这里的敌人,并顺利占领了千尺幢,打开了通往山下的铁门,随后,刘明基带着大家前往苍龙岭,封锁西峰的敌人。王成齐(
黄非 饰)则留下来看管俘虏,等到苍龙岭响枪,就立即向总部发出信号。国军的关营长(
陈志坚 饰)在方子乔那里喝得大醉,在下山的路上撞上了解放军战士,他吓得开枪射击,随后狼狈地逃窜了回去。听到枪声响起,王生齐发射了
信号枪。
解放军团长下令立即出发,伴随着冲锋号的吹响,主力部队展开了行动。而此时的方子乔早已慌了神,他打电话给北峰和千尺幢却根本无人应答。逃命的关营长闯了进来,告诉了他北峰失守的消息。方子乔大怒,下令集合部队冲下
苍龙岭夺回北峰,重新控制千尺幢。但很快,解放军的炮火便打到了
华山,战士们冲着西峰的敌人拼命射击,绝不让他们逃出西峰,方子乔下令,要是有人敢往后退就立即枪毙。这些国军为了活命只能向前冲锋。但解放军的枪炮立刻将他们再次打了回去。无数的国军坠落山崖。
为了打通山下的道路,国军用
迫击炮对着解放军炮轰,靠着炮火的掩护,国军冲了下来,双方陷入了激战。就在这时,常生林带着主力部队来到了千尺幢。战局瞬间被扭转,在解放军猛烈的进攻下,国军自散溃逃,解放军大部队很快便冲上了西峰,关营长当场被击毙。方子乔带着部下跑到了山顶,这时解放军战士追上了他,成功将他俘虏。至此,
华山成功解放。
角色介绍
电影制作
故事原型
1949年5月20日,
西安市解放当天,
中国国民党旅长
韩子佩带领旅部和特务营共计120人上了华山,意图借助华山的险峻地势等待
胡宗南反攻西安。另一边,以贺龙为主任的西安军管会成立,并派出当过韩子佩副官的张道远、当过保六旅中队长的孟俊甫前去劝降,但两人行至青柯坪时,韩子佩接到电话后下令将两人杀害,张道远被就地活埋,孟俊甫则侥幸逃脱。
之后,在一次与孟俊甫的交谈中,得知
华山除了正路外,还有一条不为人知的上山路径。于是,解放军找到了解这条路径的采药人王银生,并成功地说服他带领侦察班上山。侦察班由刘吉尧、孟俊甫等10人组成,他们经过一天一夜的攀爬,穿过险峻的老虎嘴,成功到达北峰。由于守军未料到天不亮会有解放军上山,因此十分麻痹。侦察班仅开一枪就击毙一名保六旅的排长,俘虏了其余21人。
1949年6月14日凌晨,刘吉尧、孟俊甫等人成功拿下华山北峰,控制了多处关键地点,并随后得到增援。考虑到强攻可能带来重大伤亡和破坏,解放军决定通过谈判解决。同年6月18日,双方进行面对面谈判。经过讨论,双方达成了“和平公约”。1949年6月19日,华山宣告解放,韩子佩缴出了全部枪支弹药、电台等物品。
创作背景
彭德怀作为
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军事领导人,在
新中国成立后视察
华山时,被其险峻的地势所震撼,并联想到了解放华山的战斗历程,从而提出了拍摄这部电影的提议。这一提议得到了同行的贺龙、习仲勋、甘泗淇等领导的支持和赞同。随后,时任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组长兼文艺科副科长的
王宗元,亲自负责组织实施这一拍摄计划。他和
任萍在一篇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共同改写成了《奇取华山》电影剧本。
剧本完成后,由于紧密结合了当时方针所强调的“抓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题材”的核心理念,《奇取华山》受到了中央电影局的重视。经过各相关方面的协调与努力,电影指导委员会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审查认可。根据时任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
蔡楚生的意见,编剧对剧本又进行了深入的修改,使其更加符合拍摄需求。
1951年8月,
北京电影制片厂接到了拍摄任务,并指定由
郭维担任导演。因为此时的剧本较为简单,战斗过程较为单一,加上胶片供给不足的原因,确定将此片拍成片长四千尺、约可放映近一小时的小型故事片。
重改剧本
郭维导演在深入了解了战斗背景和英雄事迹后,对原剧本产生了一些疑虑。他觉得剧本的容量过小,表现过于平板,无法完全囊括解放军攻克天险、歼灭顽敌的
壮丽内容,也无法充分阐明主题。由于不能擅自改动剧本,他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尽量“抠戏”,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更多的内容。经过一个多月的拍摄和初步剪辑后,
郭维将样片报送电影局听取意见。相关领导审看后并不满意,认为片子对真实情况把握不够、
华山地形交待不清、过于追求电影戏剧性而忽视演员表演的真实性,以及过于追求剧场效果而非政治和艺术效果等。
时任电影指导委员会的成员
蔡楚生与江青等人也对此片进行了重审。考虑到该片涉及
解放战争这一重大题材,已有一定基础,而且当时电影创作受到《武训传》批判影响,产量骤降,亟待恢复与提振,最终决定修改剧本重新拍摄。为了更好地修改剧本,电影局特意安排了刚从西北军区调入电影剧本创作所的纪叶协助郭维。修改方案出炉后,剧本创作所还组织了专门的讨论,该所的编剧东方也一度参与了剧本的修改工作。
在修改剧本的初期阶段,由于江青等人特别强调了《奇取华山》应该展现出宏大的气势。创作团队曾尝试将重点放在展现
华山之战的战略意义上。经过一番尝试,他们发现这种处理方式过于宽泛,未能深入刻画,因此走入了一个误区。就在此时,另一部同样表现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
南征北战》已经进入了摄制阶段。通过对比分析,《南征北战》虽然从一支具体作战部队的转战经历入手,但为了揭示战略决策和战争指导思想,它从宏观角度展现了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这给《奇取华山》的创作团队带来了启示。创作团队决定打破常规,将战斗场景缩小到一个小分队的侦察活动中,通过精心渲染环境和构思情节,从一个侧面反映革命战争的胜利规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创作团队再次找到
刘吉尧进行深入采访,详细了解他所经历的战斗过程。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敌人的心态变化,他们还找到了关押敌旅长
韩子佩的监狱进行实地考察。
选角
在着手修改剧本的同时,
郭维导演决定对演员班底进行大幅调整,以更好地契合角色和剧情需要。除了少数主要正反面人物保留原有演员外,其余角色均进行了更换。侦察参谋刘明基这一角色仍由
郭允泰饰演。郭允泰11岁就在家乡参加
八路军,13岁开始从事部队文艺工作,经历了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在参拍《奇取华山》之前,他还刚赴朝鲜战场,遇敌机扫射负伤尚未痊愈。
为了更真实地呈现侦察英雄的形象,郭维还特意邀请了
刘柳饰演为侦察英雄带路的药农常生林。刘柳与剧中人物遭遇相似,自幼受苦出身,饱受旧社会的压迫。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为了更好地衬托由
方化饰演的敌旅长方子乔骄横、淫威、凶残的性格特点,导演特意增设了姨太太这一角色,并邀请了早期影坛明星
黎莉莉饰演。
拍摄过程
重拍工作仍然以
华山为外景摄制地。
郭维率领一个由60多人组成的摄制组,以及一个营的部队,一同上山进行拍摄。由于华山的地势险峻,剧组摄制器材的携带运输非常不易,人员行动也十分不便。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经常需要几十人甚至几百人拥挤在一起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足丧命。在拍摄苍龙岭上的戏时,由于岭上狭小,两侧又都是万丈深渊,摄影机无法架设。于是,摄制组在岭壁上的泥土和野草上架起木板,放上摄影机进行工作。为了防止淤泥脱落,摄制组用绳子拴住摄影师,交由旁边的人员牢牢抓住以防意外。
华山的天气多雾、多雨,经常一连十几天不见
太阳,晴天也最多维持两三天便又转阴。所以即便是在阴天,摄制组也来到拍摄现场,做好一切准备,只要天一晴,立刻开拍。此外,由于影片故事发生的时间多在夜间,许多重要场景只能在摄影棚里搭置,利用灯光进行拍摄。因此,在结束外景工作后,摄制组又转返进入内景拍摄。美工师与装置人员合作,将山峰、巨石、茅屋、
庙宇、河流,以及老虎嘴、天桥等所需景物,逐一制作呈现出来。
片名更换
该片于1953年8月顺利完成摄制。之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自审看了这部作品。观影结束后,朱德总司令则建议将电影名从“奇取”改为“智取”,以更准确地反映影片的核心精神。毛泽东主席听后认可了这个提议。于是,《奇取华山》正式更名为《智取华山》。
上映信息
1954年1月,《智取华山》正式在中国各大城市上映,因其对惊险样式的成功尝试而得到观众认同,同时也引起中国电影界的关注,起了首开军事惊险片先河的带动作用。在当年发行的16部故事片中,该影片的拷贝数位居第一。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专业评价
该片拍得如侦探片般紧锣密鼓、步步惊心,令观众从头至尾感受视听感官的震撼、心灵体验的跌宕。故事情节一点一点深入、惊险元素一点一点渗透,每分钟都惊心动魄、每一秒都不舍得快进。该片依凭紧张的节奏、奇特的情境、惊险的气氛,将人民解放军与敌军的冲突、与大自然的冲突渐次推开,逻辑严密、镜头饱满,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主创者是经过怎样的推敲和斟酌,才以处处用心实现步步深化。(学习时报 评)
《智取华山》之所以能够深深吸引观众,并不仅仅在于对那场具体战役的细腻刻画,更在于影片所传递的深远精神内涵。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人的力量如何被最大限度地发挥,看到了坚定的意志如何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更看到了人民解放军的机智与勇敢。这种对人性力量的深刻挖掘和展现,正是冒险影片对我们人民非常重要的原因。它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原中国理论、美学研究所主任-
钟惦棐 评)
大众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