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古城,现位于
新密市城关镇,有1400余年历史,建于
隋朝,现存明清,被誉为全国留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县衙而著名。
新密古城始建于隋代,面积约1.5平方千米,有县署建筑群、
城隍庙、法海寺、
孔子庙、书院街道、民居、店铺、
庙宇等建筑仍然保存完好,古民居多为明清建筑,总数达数千间之多,成为老城一大风景。
新密古城始建于隋代,面积约1.5平方千米,是一座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除了县署建筑群,城隍庙、
法海寺、文庙、书院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保存完好,古城格局依旧,是
中原地区目前保存完整的古城之一。
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四年( 1371年),庙内的戏楼集乐楼、钟楼、鼓楼三楼为一体,悬梁结构是古建奇观;
孔子庙位于古城东街,气势恢宏,规模庞大;桧阳书院,建于
乾隆四十年(1775年)。另有将军府、
御史第、
进士院、
清代民居、三尺巷等,200余处古民居体现着中原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此外,城池内还建有一些大小
庙宇、老式铺面及宽街小巷鳞次栉比,展现明、清时期市井繁华的风貌。
新密古城中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古县衙,县衙始建于隋,毁于元。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知县冯万金重建,后经多次重修增修,形成壮观的古县衙建筑。新密古县衙历经隋、唐、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还在使用。县衙保存完整,规模是
中原地区所罕见。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有关部门又在县衙原有建筑内布展了古代刑具、刑罚泥塑等,并收集整理了
新密市古今
进士、名人和历代知县资料展出。
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几经兴废,现保存建筑为明清风格。法海寺,位于老城区十字街西路北侧,坐北朝南,创建于北
赵恒咸平年间,寺名为宋真宗所赐。
孔子庙也叫圣庙、孔庙,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建筑。文庙坐北向南,东为文昌宫,中为文庙,总面积5000平方米,是历代文人墨客祭祀
孔子之地。文庙正门面南而开,它的最南端是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称“万仞宫墙”。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形的拌池。池上有一座石料
拱桥,名“
状元桥”。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的一座
木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穿过棂星门,就可看到戟门,戟门两侧是乡贤祠和
名宦祠,为供奉社会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戟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庄严,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殿内迎门供奉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画像,旁侧侍立着孔子得意弟子
颜回、
孔伋、
曾子和“
孟子”孟子的牌位。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阁周围绕以回廊木栅栏,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当,为沉寂的
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
张亚子的。建筑自成一组,名曰
文昌宫。内有过殿,左右设
耳房供道士居住。
魁星楼与桂籍殿遥相呼应。城内桧阳书院,反映了“礼乐相成”的思想。包括讲堂、斋舍、书楼、
聂氏宗祠在内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从每个殿堂厅房所居的位置、装饰到总体格局都遵循纲常礼教的严谨秩序,使书院有浓厚的政治伦常的观念和秩序。古民居、古街道、古城墙、古城门、古城牌坊等也都是老城有价值的建筑。古民居,成规模的就有六处,分别是杨彤如故居、张绍衣故居、孙氏故居、钱海禄故居、
王家大院、
温家大院,包括一些零散的民居,分布在古城南街、北街两侧,大部分保存完好,多为明清建筑,总数达数千间之多,成为老城一大风景。
新密古城核心区1.54平方千米,是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项目的重中之重。开工的一期占地1173亩,规划设计“13个街坊+停车场+诗经场景地+水瓮城广场+文峰塔+县衙、
城隍庙、法海寺五个地块”,同时配套约200亩的民宿、商业、高端古建酒店等招商产业用地。古城文化项目建设都市休闲旅游度假地、国家级夜游生活和旅游消费聚集区,总投资100多亿元。项目正式运营后,年实现收入5亿元,资产增值达到120亿元,同时带动三产服务、居民就业的快速增长。古城文化使区域旅游形成文化、山水、时尚“三驾马车”,推动文旅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