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曦,
泾阳县人,1966年2月生,1988年
西北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91年、2001年于
陕西师范大学获历史 学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
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出站。
大连大学辽宁省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为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国家哲学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学科规划与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通讯评审咨询专家,辽宁省重点学科专门史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西安市首批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
◎《城市史研究的范围与方法——试论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及城市史学之关系》,《
史林》2009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2期以《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及城市史学之关系》为题转载,第73-75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新华文摘》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第63-66页;《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摘要转载;《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09年5月20日第3版以《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为题摘要转载;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编委会编《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收录,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532-537页。◎《中国古都学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简介》,《
光明日报》2008年11月16日
历史学版。◎《漆侠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
第一作者),《
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以《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为题收入
瞿林东等主编《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试论先秦巴蜀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地位》,
陕西师范大学中原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所、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
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版。◎《反思与创新:赵吉惠先生的史学理论贡献》,《赵吉惠纪念文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先秦城市史研究述评》,《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1期。◎《秦巴蜀郡县城市述论》,《东亚文史论丛》(
日本)2007年11月。◎《全球城市史视域中的中国城市史研究——读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引发的思考》,《
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先秦蜀国王权更替考述》,《史林》2006年第4期。◎《从考古发现看杜宇时期蜀国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一辑,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费孝通:学术之树常青——读〈费孝通九十新语〉有感》,《
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7期。◎《关于城市起源和形成的理论探讨》,
陕西师范大学中原地区历史地理学研究所、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
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版。◎《先秦蜀国城市史论略》,
段渝主编《
巴蜀文化研究》第三辑,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5月版。◎《论中国城市早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新华文摘》2006年第17期以《城与市双轨并进是中国城市演进的独特道路》为题论点摘编;《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摘要转载(学术卡片)。◎《城市史学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历史学》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巴国城市发展及其特点初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先秦巴蜀城市研究述论》,《
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1期论点摘要。◎《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关系略论》,《
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及其特点》,《人文地理》2002年第4期;《
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3年第2期摘要转载。◎《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旧石器时代可纳入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
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光明日报》2002年7月23日理论版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中国传说时代洪水问题新探》,《
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划述论》,《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期。◎《黄土高原地区沙漠治理议》(
第一作者),《黄土高原地区历史环境与治理对策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专刊。◎《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的历史影响》,《文博》2001年第5期。◎《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
唐都学刊》2001年第3期。◎《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3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历史认识的检验与真理标准的历史内涵》(
第一作者),《西安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的现代意义》(第二作者),《
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历史学》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5期转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一家之言——赵吉惠著〈国学沉思〉读后》,《孔子研究》1999年第1期。◎《〈晏子春秋〉的成书时间与思想特征》(第一作者),《人文杂志》1997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元代历史地理研究的重大收获》,《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谈谈史学论著的可读性》,《
西安日报》1997年8月5日。◎《自然环境与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唐都学刊》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199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文摘报》1997年9月14日论点摘要;《西安年鉴:1998》(
西安出版社1998年6月版)以《经济类型的更新与三秦文化之振兴》为题论点摘编;
李炳武总主编、
朱士光分卷主编《长安学丛书?
历史地理学卷》收录,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司马迁史学地位论辩》,《史记与司马迁研究论文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论历史研究中史学家的情感因素》,《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孔子——中国史学、东方史学之父》,《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历史学》1996年第12期全文转载。◎《对地域文化研究的反思》,《华夏文化》1995年第4期。◎《试论创造性思维——兼及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法》,《
东疆学刊》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论司马迁史学的继承性》,《
唐都学刊》1994年第6期;陈正奇主编《唐都学刊·汉唐研究·史学卷》收录,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历史学家与历史认识主体》,《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5期全文转载。◎《“榆钱”的由来》,《陕西地方志》1993年第5、6期。◎《司马迁撰著〈史记〉的动机与目的》(
第一作者),《唐都学刊》1993年第1期。◎《乾嘉考据史学与中国考据史学》,《江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历史学》1992年第7期全文转载。◎《心理史学及其应用的方法论原则》,《
唐都学刊》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兴学科》1992年第2期全文转载。
◎ 2009年9月,论文《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荣获
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成果
一等奖,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辽宁省教育厅、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辽宁社会科学院、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联合授奖。◎ 2009年7月,专著《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荣获2009年度辽宁省历史学科研成果一等奖,辽宁省历史学会授奖。◎ 2008年2月,论文《城市史学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荣获辽宁省2005-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三等奖,
辽宁省人民政府授奖。◎ 2004年12月,荣获“陕西高校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
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颁奖。◎ 2000年12月,《关于西安发展的文化思考》一文获第三次西安发展研究奖三等奖,
西安市人民政府颁奖。◎ 1999年11月,《自然环境与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一文获
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颁奖。◎ 1998年12月,被中共西安市委和西安市人民政府确定为西安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享受津贴,个人事迹收入中共西安市委主编《西安专家风采》(
西安出版社2003年11月版)一书。◎ 1996年12月,被
陕西省教育委员会和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评为陕西省高校优秀编辑工作者。
◎ 2006年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长江流域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的
历史地理学研究,主持人,在研。◎ 2006年度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
先秦巴蜀城市研究,主持人,已结项。◎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主持人,已结项。
已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
中原地区历史地理”、“中国城市史”、“史学概论”、“中国城市地理”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