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州
今山西省沁源县的古代地名
沁州,古代地名。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大业初废。治所在沁源县。唐武德元年(618)复置,天宝(742)改名阳城郡,五代十国仍称沁州,宋时废入威胜军
基本介绍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沁州,阳城县。中下。开元户六千五百八十。乡一十三。元和户二千二百二十。
乡一十三。
尚书·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韩,在秦为上党郡地。今州即汉上党郡之谷远县地也,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沁州,因州东沁水县为名。大业二年省沁州,武德元年重置。
州境:东西一百五十里。南北二百六十四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十里。东南至东都六百三十里。西南至晋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汾州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西至晋州霍邑县一百五十里。东南至潞州区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龙须席。赋:麻布。
管县三:沁源县,和川,绵上。
沁源县,中。郭下。开元户二千二百五十四。乡五。本汉谷远县地,旧在今县南百五十里孤远故城是也,语音讹转,故以“谷”为“孤”耳。後魏庄帝於今理置沁源县,因沁水县为名也,属义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属焉。
霍山,一名太岳,在县西七十八里。
沁水,自绵上县界流入,在县东一里。
和川县,中下。北至州七十里。开元户二千八十。乡四。本汉谷远县地,後魏庄帝於今县南九里置义宁县,属义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属焉。十八年改为和川县。大业三年省,武德元年重置。
乌岭,在县西十六里。
沁水,在县东十里。
弃波水,在县东八十步。
冀缺墓,在县南三十六里。
绵上县,中下。西南至州七十六里。开元户一千八百一十五。乡四。本汉沁源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绵上县,属沁州,以县西界有绵上地,因以为名。
羊头山,一名谒戾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沁水县所出。
沁水,一名少水,出县东南二十四里覆山。《左传》曰“齐侯伐晋,封少水为京观”也。
霍山县,在县西南八十里。
西汉置谷远县,王莽时,改谷远为谷近县。晋朝未废,省谷远县入界休(今灵石县)。北魏建义元年置沁源县,隋、唐两朝曾二度设沁州于此,隋至元代北部曾改为绵上县。董佑诚曰:谷远城在今沁源县南门外。今涧水出岳阳县东北堆金岭,为汉谷远县西境。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