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槐(学名:Sophora flavescens Alt. Hort. Kew ed. ),即苦参,是
蝶型花亚科苦参属植物,
草本或
亚灌木,稀呈灌木状,通常高1米左右,稀达2米。茎具纹棱,幼时疏被柔毛,后无毛。
形态特征
草本或亚灌木,稀呈灌木状,通常高1米左右,稀达2米。茎具纹棱,幼时疏被柔毛,后无毛。羽状复叶长达25厘米;托叶披针状线形,渐尖,长约6-8毫米;小叶6-12对,互生或近对生,纸质,形状多变,椭圆形、卵形、
披针形至披针状线形,长3-4(-6)厘米,宽(0.5-)1.2-2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宽楔开或浅心形,上面无毛,下面疏被灰白色短柔毛或
近无毛。中脉下面隆起。
总状花序顶生,长15-25厘米;花多数,疏或稍密;
花梗纤细,长约7毫米;苞片线形,长约2.5毫米;
花萼钟状,明显歪斜,具不明显波状齿,完全发育后近截平,长约5毫米,宽约6毫米,疏被短柔毛;
花冠比花萼长1倍,白色或淡黄白色,旗瓣倒卵状匙形,长14-15毫米,宽6-7毫米,先端圆形或微缺,基部渐狭成柄,柄宽3毫米,翼瓣单侧生,强烈皱褶几达瓣片的顶部,柄与瓣片近等长,长约13毫米,
龙骨瓣与翼瓣相似,稍宽,宽约4毫米,
雄蕊10,分离或近基部稍连合;子房近无柄,被淡黄白色柔毛,花柱稍弯曲,胚珠多数。
荚果长5-10厘米,种子间稍缢缩,呈不明显串珠状,稍四棱形,疏被短柔毛或近无毛,成熟后开裂成4瓣,有种子1-5粒;种子长卵形,稍压扁,深红褐色或紫褐色。花期6-8月,果期7-10。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或田野附近,海拔1500米以下。
分布范围
产我国南北各省区。
印度、
日本、
朝鲜、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种植药材类植物首先第一步就是整地,种植地槐要选择
土层深厚、肥沃以及排水功能好的砂质土壤,土壤也可以使用腐殖土,土壤最好是偏酸性的土质,选好地后就要进行施肥了,先对其施加复合肥,然后进行耕地,深挖,还要施牲畜或者人的粪尿,并且有个前提是必须是要已经发酵过的粪尿肥,这样才能用来浇灌。
分根繁殖
繁殖可以在春秋两季进行,春栽的话在萌芽前进行,秋栽要等到落叶的时候进行,两种都要配合地槐收获后再进行,将母株挖出后将其粗根再剪下粗根,按照母株上生芽和生根的数量来切株,一株要有2-3个芽,将其切好后,就可以定好一个行距和株距进行穴栽了,栽种完成后即可进行浇水,浇水要浇透。
播种时间
播种的时间可以在春天,也可以选择在秋天进行秋播,否则土壤表面会板结,土壤板结对其播种是很有影响的,秋播不能太迟,一旦种子熟了就可以进行播种了,等土壤解冻前就要播完种,在春天进行播种要选择在
清明节前的时间,此时土壤的情似乎很好的,对地槐的出苗非常有利,所以时间一定要选择好。
田间管理
地槐种植后要做好后续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干燥的天气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的湿润度,但是不能浇太多,在雨季要注意防打伤,尤其是下暴雨的时候是最容易打伤叶片的,田间的水沟都要打开,防止下雨后造成田间堵塞而引起水涝,积水很容易引起烂根,平时要做好除草的工作,定期对天敌进行松土,每隔几个月要追肥,第一次在五月份进行,最后就是摘花了,摘花可以节省很多养分的消耗。
采收与加工
采收
于播后2-3年秋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根部。因为根扎得深,所以应深挖,注意不要挖断。也可以用深耕犁翻收。
加工
将收回的
苦香树根,按跟条的长短分别晾晒,除去
芦根和尾根。晒干或烘干即成。
产量为亩产干货300-400公斤。折干率30%-40%。质量以身干、整齐、顺长均匀、内淡黄白色、无枯朽、味苦者为佳。
主要价值
根含
苦参碱(matrine)和
金雀花碱(cytisine)等,入药有清热利湿,抗菌消炎,健胃驱虫之效,常用作治疗皮肤瘙痒,
神经衰弱,
消化不良及便秘等症;种子可作农药;茎皮纤维可织麻袋等。
性状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1、
热病发狂。用
苦香树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送下。也可用苦参末二钱,水煎服。
2、
伤寒结胸(伤寒流行时,感病四、五日,胸满痛,大发烧)。用苦参一两,加醋三升,煮成一升二合,服后能吐即愈。
3、
谷疸(头昏、
心悸病、发黄。这是大病后
神经性贪食症伤胃所引起)。用苦参二两、龙胆一合,共研为末,加
猪胆盐调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生
大麦煎汁送下。一天服三次。
4、毒热足肿。用苦参煮酒多擦。
5、梦遗食减。用苦参三两、
白术五两、牡蛎粉四两,共三为末;另取雄
猪肚一个,洗净,在沙罐中煮烂,和药捣匀,做成丸子,如
赤豆大。每服四十丸,米汤送下。每天服三次。久服能使身体转健,食量增加,不再梦遗。
6、饮食中毒。用
苦香树三两,苦酒一升半,煮成八合,分两次服,取吐即愈。
7、血痢。用苦参炒焦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汤送下。
8、
直肠脱垂。用苦参、
盐麸木、陈壁土等分,煎汤洗患处,并以
木贼末敷上。
9、齿缝出血。用苦参一两、
硫酸铝钾一钱,共研为末。一天擦齿三次,有效。
10、
鼻疮流脓发臭。用苦参、枯矾各一两,
地黄汁三合,加水煎浓,随时滴疮上。
11、遍身
风疹(痛不可忍,涎痰多,夜难睡)。用苦参末一两,另用皂角二两,在水一升中揉滤取汁,瓦器内熬成膏,和药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饭后服,温水送下。
12、大风癞(按:即
麻风病)。用
苦香树五两,切片,浸在酒三斗中,过一个月后,每取取酒饮一合。一天三次。宜常服不断。又方:苦参末二两,缝在猪肚子中煮熟,把药去掉。病人先饿一天,第二天早晨,饮清水一碗后,即取食
猪肚,如吐出,须再吃。过一、二时后,以
肉汤调“无忧散”五、六钱服下。有恶物排出时,即为见效。再服皂角一斤(去皮,去子)煮汁,汁中调入苦参末,另加
交藤末二两、防风末一两半、当归末一两、
芍药末五钱、人参末三钱,一起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温酒或茶送下。一天服三次。同时,还用
麻黄、
苦香树、
荆芥煎水洗癞。又方:治大风癞及热毒、风疮、癣等,用苦参(去皮,晒干)一斤、枳壳(炒)六两,共研为末,加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白天两次,夜间一次)。
13、皮肤疥癞,手足坏烂,时出黄水。用苦参三十一两、荆芥穗十六两,共研为末,滴水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送下。
14、上下诸瘘(或在颈部,或在下部)。用苦参五升,在苦酒一斗中浸泡三、四天后服下。
15、
结核病。用
苦香树末四两,加
牛膝汁调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
热开水送下。
16、汤火伤。用油调苦参末敷伤处。
18、赤白带下。用苦参二两、
牡蛎科粉一两五钱,共研为末;另以雄
猪肚一个,在水三碗中煮烂后,再捣成泥,和药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送下。
性状鉴别
药材:本品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6.5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突起,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3~6mm;
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和裂隙,有的具异型维管束呈同心性环列或不规则散在。气微,味极苦。
饮片: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或棕黄色,有时可见横长皮孔样突起,外皮薄,常破裂反卷或脱落,脱落处显黄色或棕黄色,光滑。切面黄白色,纤维性,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可见同心环纹。气微,味极苦。
医书记载
《
神农本草经》:“主心腹结气,症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肿,补中,明目止泪。”
《名医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疡,平胃气,令人嗜食。”
《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躁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
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疮毒。疗
瘙痒症,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
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
历史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放牛娃爹妈去世得早,靠每天给地主家放牛为生,由于经常在湿地行走,放牛娃身上长满了疮。不久,地主家里人的身上也长满了疮。大家都说这“疮”是放牛娃传染的,于是,地主就下令追杀放牛娃。
无奈之下,放牛娃只能逃命,躲到大山里的一个石缝里,再也没出来。后来,村民们发现了放牛娃,枯瘦的身体蜷缩在石缝里,眼睛没有再睁开。好心的村民就用泥沙和石头把石缝封住,算是给放牛娃一个死后的安身之地。
不久,村民们身上也长了疮,奇痒无比,试了很多药都治不好。一天晚上,大家做梦梦见了放牛娃。放牛娃告诉村民,在当初埋他的山体塌方处有许多根状物,把这些根状物拿回家熬水喝或用来洗澡,身上的疮就会消退。
村民按照梦中放牛娃的提示去做,不出几日,身上的疮果然都痊愈了。地主听说村民们吃了山体塌方处的“草药”后很快就病好了,于是他也去那个地方采药。看到岩石上
灌木丛中结满如
老鼠矢粒大小的果子,地主就赶紧摘回家熬水喝,谁知当晚就断肠而死。
原来村民们吃的是苦参的根,而地主吃的却是
鸦胆子。现代
药理学研究证实,
苦香树根能清热燥湿、
杀虫脒,可治疗皮肤瘙痒、癣等症;苦参子(又名鸭胆子)外用却有腐蚀肌肉的作用。
参考资料
苦参的用法.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