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楔齿蜥
喙头目楔齿蜥科动物
斑点楔齿蜥曾广泛分布在新西兰本岛及其周围的小岛上,它的长相类似于两亿年前的古爬行纲,四肢发达,颈部和背部长有鳞片壮嵴。斑点楔齿蜥的名称虽然带有"蜥"字,其实并不是蜥蜴,两者明显区别在于斑点楔齿蜥具有第三眼睑,两眼之间还有一个类似于松果状的眼,其功能不甚明了。
简介
斑点楔齿的长相类似于两亿年前的古爬行动物。四肢发达,颈部和背部长有鳞片壮嵴。斑点楔齿蜥的名称虽然带有"蜥"字,其实并不是蜥蜴,两者明显区别在于斑点楔齿蜥具有第三眼睑,两眼之间还有一个类似于松果状的眼,其功能不甚明了。成年雌体体长0.4 m左右,成年雄体体长0.6 m左右,体色呈灰色或橄榄绿色,体重在1 kg左右。像鱼和两栖动物一样,蜥蜴是冷血动物。也就是说,它们的体温由环境温度来决定。不过,有些种类的蜥蜴能存储太阳的热量,让它们慢慢分释放出来。大多数蜥蜴是卵生动物,它们把蛋下在分里,而且把它们埋起来。小蜥蜴在蛋壳里会长出一颗牙齿,以便用来碰破蛋壳。多数种类的蜥蜴比食昆虫和啮齿动物为主。也有一些是草食性动物。
斑点楔齿蜥的动作缓慢,却非常长寿,一般来说,寿命在100年以上的个体极为普遍。斑点楔齿蜥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每年的1到3月是斑点楔齿蜥的发情交配期,而产卵却要到10月甚至12月,数量在5~18个,孵化期长达12~15个月,生育周期在两年左右,平均算来,雌斑点楔齿蜥每四年产一窝蛋,繁殖周期在爬行纲中是最长的。斑点楔齿蜥生性好斗,所以它们总是单个生活在洞穴。洞不仅是每一只斑点楔齿蜥赖以遮风避雨的家,也是它们抵御侵略者的阵地,斑点楔齿蜥是夜行性动物,如果天气非常好的话,它们也很乐意在洞口晒晒太阳。
由于斑点楔齿蜥的新陈代谢非常慢,所以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它们对食物的量的需求并不是很大,新西兰物产丰富足以源源不断提供给它们充足的食物。斑点楔齿蜥寿命长,适合在低温条件下生活,食物来源又比较充裕,却还是在1847年欧洲移民大量踏上新西兰岛后灭绝了。
习性
斑点楔齿蜥生性好斗,所以它们总是单个生活在洞穴。洞不仅是每一只斑点楔齿蜥赖以遮风避雨的家,也是它们抵御侵略者的阵地,斑点楔齿蜥是夜行性动物,如果天气非常好的话,它们也很乐意在洞口晒晒太阳。蜥蜴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生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个体的活动范围很局限。树栖蜥蜴往往只在几株树之间活动。据研究过的几种地面活动的蜥蜴,如多线南蜥等,活动范围平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有的种类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刚孵出的蜓(Sphenomorplus)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动,成年后才转移到较远的林中活动。
大多数蜥蜴吃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壁虎类(Gekkonids)夜晚活动,以鳞翅目等昆虫为食物。体型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蛤,Gekkogecko)也可以小鸟,其他蜥蜴为食物。巨蜥属(Varanus)则可吃鱼、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纲。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由于大多数种类捕吃大量昆虫,蜥蜴在控制害虫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为蜥蜴是有毒动物,这是不对的。全世界6000种蜥蜴中,已知只有两种有毒毒蜥,隶属于毒蜥科(Helodermatidae),且都分布在北美及中美洲
历史
斑点楔齿蜥曾广泛分布在新西兰本岛及其周围的小岛上,它的长相类似于两亿年前的古爬行动。四肢发达,颈部和背部长有鳞片壮嵴。斑点楔齿蜥的名称虽然带有"蜥"字,其实并不是蜥蜴,两者明显区别在于斑点楔齿蜥具有第三眼睑,两眼之间还有一个类似于松果状的眼,其功能不甚明了。成年雌体体长0.4 m左右,成年雄体体长0.6 m左右,体色呈灰色或橄榄绿色,体重在1 kg左右。斑点楔齿蜥是大型爬行纲,跟蜥蜴差不多,曾经广为分布,但现在其代表物种只有大蜥蜴,而且局限于新西兰少数几个沿海岛屿上。来自早白垩纪的斑点楔齿蜥化石材料的缺乏表明,到那时,距今约1.20亿年前,它们已经在为其蜥蜴“继承者”让位。但从巴塔哥尼亚晚白垩纪地层中新发现的一个大型斑点楔齿蜥化石表明,它们在南半球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差不多持续到了距今7000万年前。
分类
喙头目属于原始的鳞龙类,其绝大多数生存于中生代,在三叠纪时曾经比较繁盛,但后来基本上全部灭绝,仅有楔齿蜥科一个科残存到现代,是现存最原始的爬行纲喙头蜥科的化石纪录并不久远,仅有2.5万年,但是现代的楔齿蜥与一亿多年侏罗纪的喙头目成员正南蜥Homoesaurus没有太大的区别,显示其为演化速度很慢的动物,因此有活化石之称。
喙头目的主要特点是:方骨固定,端性齿,前上颌骨发展成喙状,头骨宽短,颊部扩大,无棒骨(tabular)或后顶骨,上骨(supratempolar)往往消失,但方颧骨保存。脊椎双凹型,23-25个荐前椎,2个荐椎。化石较多,而现存者仅有新西兰附近几个小岛上的喙头蜥,视为孑遗的活化石。体长60cm。牙齿和腭骨相愈合,不生在齿槽内,头骨前端有喙状的嘴。视见于早期,三叠纪时分布很广,遍及全球。我国禄丰市上三叠统的Lufengocephalus(禄丰喙头蜥);辽宁凌源上三叠统的Rhynchosaurs(喙头龙)等均为本目化石的代表。
楔齿蜥科Sphenodontidae喙头目现存的唯一成员,也是现存最原始的爬行纲,分布于北岛海岸附近的一些岛屿,而几个世纪以前则主要分布于新西兰本岛,后由于人类的活动而消失。喙头蜥科最初定为是2种,后来合并成一种,近年又重新分成两个不同的种,大多数楔齿蜥都属于斑点楔齿蜥Sphenodonpunctatus,而生活于库克海峡中背兄弟岛上的楔齿蜥列为兄弟岛楔齿蜥Sphenodonguntheri。楔齿蜥最著名的特征是在颅顶上具有第三只眼,幼年的时候能感光,而成年后基本失去作用。这种颅顶眼是从早期脊椎动物遗留下来的特征。在爬行纲中,某些蜥蜴也有此特征,但是都没有楔齿蜥的第三只眼这么著名。喙头蜥寿命很长,卵的孵化期也很长,通常需要超过一年。楔齿蜥食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常与海鸟居住在共同的洞穴中。
繁殖
斑点楔齿蜥类具交接器,行体内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进行交配繁殖。有的种类的精子可在雌体内保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受精卵。在一部分蜥蜴中只发现雌性个体,据研究,它们是行孤雌繁殖的种类。这类蜥蜴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有的正常行两性繁殖的种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改行孤雌繁殖,据认为,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都参与产生后代,有利于迅速扩大种群,占据生存领域。
多数种类蜥蜴系卵生(Oviparous)、一般于夏季产卵于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卵数由一二杖到十几枚不等。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壁虎科的卵略近圆形,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其他各种蜥蜴的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
有的蜥蜴卵在母体输卵管后段(“子宫”)就开始发育,直到产出仔蜥,叫做卵胎生(Ovoviviparous)。石龙子科中不少种类为卵胎生,其余各科蜥蜴多为卵生。同一属中有的种类为卵生,另一些种类则为卵胎生。譬如南蜥属多线南蜥(Mabuyamultifasciata)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为卵生。又如滑蜥属中两个相近种秦岭滑蜥(Scincella.tsinlingensis)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却为卵生。我国特产动物鳄蜥(shinisauruscroco鲇属)在当年年底仔蜥就在母体输卵管内发育成熟,但延滞到第二年5月才产生母体外。解剖怀孕后期的鳄蜥,成熟仔蜥已无卵黄,而母体输卵管壁布满微血管网。可能发育后期的仔蜥依靠母体提供营养,应属于少数胎生(Viviparous)蜥蜴之一。蜥蜴一般每年繁殖一次。但在热带温暖潮湿环境的一些种类,如岛蜥(Emoiatrocostata)、多线南蜥疣尾蜥虎(Platyurusplaryurus)、疣尾蜥虎(Hemidactylusfrenatus)与截趾虎(Gehyramutilata)等则终年都可繁殖。
兄弟岛楔齿蜥
斑点楔齿蜥样子像蜥蜴,全世界只有两种,也是现存的喙头目爬行纲中唯一的种类。它只分布在新西兰的一些岛屿上。常见的楔齿蜥身长大约70厘米,体重约1千克,有一对发育良好的肢体,颈部和背上有鳞冠。它有第3张眼脸,这一点和蜥蜴不同,眼睑能够水平地闭上。两只眼睛中间有松果体,显示出在古老的年代里曾有过眼功能的痕迹。它具有双凹形椎骨等一些和蜥蜴不同的生理结构,证明了它不是蜥蜴,而是很久以前在地球上的喙头目的幸存者。喙头蜥是夜行性动物,居住在洞穴中,食昆虫、鸟蛋和其他一些小动物。能适应比较寒冷的气候。春天的时候,它在离开洞穴有一些距离的地方产下8—15个蛋。但这些蛋要到明年春在才会孵化。楔齿蜥的寿命很长,有些可以活到100岁。兄弟岛楔齿蜥属濒危动物。
楔齿蜥是夜行性动物,居住在洞穴中,食昆虫、鸟蛋和其他一些小动物。能适应比较寒冷的气候。春天的时候,它在离开洞穴有一些距离的地方产下8—15个蛋。但这些蛋要到明年春在才会孵化。喙头蜥的寿命很长,有些可以活到100岁。
体形特征:常见的楔齿蜥身长大约70厘米,体重约1千克,有一对发育良好的肢体,颈部和背上有鳞冠。它有第3张眼脸,这一点和蜥蜴不同,眼睑能够水平地闭上。两只眼睛中间有松果体,显示出在古老的年代里曾有过眼功能的痕迹。它具有双凹形椎骨等一些和蜥蜴不同的生理结构,证明了它不是蜥蜴,而是很久以前在地球上的喙头目的幸存者。
与蛇的区别
有人认为蜥蜴与蛇的区另在于蜥蜴有四只足,而蛇没有足。在一部分蟒科蛇类的泄殖肛孔两侧都可找到一对呈爪状的后肢;而蛇蜥,在外形上连足的痕迹都找不到,人们常常把它们误认为是蛇。
就外形上易于识别的特点,蜥蜴与蛇的区别是:1.蜥蜴下颌骨的左右两半以骨缝结合,不能活动,口不能张大。蛇的下颌骨左右两半以韧带相连,彼此间可拉开,这是蛇的口可以张得很大的原因之一。2.蜥蜴一般具有四肢,即使四肢都退化无存的种类,其体内必有前肢带(肩带)的残余。蛇一般不具四肢,即使有后肢残余的种类,其体内也绝没有前肢带的残余。3.蜥蜴多具有活动的上眼睑和下眼睑,眼睛可以自由启闭。蛇的上下眼睑愈合为一透明的薄膜,罩在眼睛外面,看起来,蛇眼永远是睁开的。4.蜥蜴多数种类的舌头都较宽大肥厚。蛇的舌头都很细长,前端分叉甚深,基部位于鞘内,常通过口前端的缺刻处时伸时缩,借以搜集外界(主要是食物)的“气味”分子,送入锄鼻器产生嗅觉。5.蜥蜴一般都有外耳孔,即使没有,也可从外表看出鼓膜的所在。蛇没有外耳也没有鼓膜,所以外表上看不出听觉器官的痕迹。6.蜥蜴的尾巴都较长,一般约等于(或仅略短于)头体长,或为头体长的2~3倍。蛇的尾巴相对较短,为体长的1/2到1/4(即尾长占全长的1/3~1/5)。
相关新闻
气候变化将在本世纪末使一种古老的爬行纲全部变为雄性。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新闻报道,这个预言的主角是斑点楔齿蜥(Sphenodonguntheri,这是一种生活在新西兰大蜥蜴,它们已经有两亿年的历史。随着全球温度逐渐变暖,这种爬行动物的性别比例将出现倾斜。模拟结果显示,到2080年,该地区的温度将足以抑制雌性的孵化。研究人员认为,这对于一个本已濒临灭绝的物种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提议,将斑点楔齿蜥转移到一个温度更低的岛屿上繁殖。研究人员在7月2日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B)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习性
历史
分类
繁殖
兄弟岛楔齿蜥
与蛇的区别
相关新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