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图》是
南宋画家
马远创作的一幅绢本淡设色山水画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水图》由十二册页成卷,尽水态之妙。十二页图中,除了第一段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余图名分别是:
洞庭湖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
长江万顷、
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这十二幅作品专门画水,除了一两幅有极少岩岸山日外,没有任何其它的景色,它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和情趣。笔法变化多端,手法因景因情而异,表现得尽善尽美,尽得画水之理。
此卷《水图》为中国山水画中“水”形象的创造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它是中国山水画“水”形象的一个转折点,在中国“水”形象的历史长河中处于中心地位。
画作内容
《水图》全卷画作共有十二段。自右往左依次为:
第一段,无图名,画幅缺一半,画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细浪,远处的水波舒缓而轻淡,描绘金秋季节里静谧的湖面。
第二段,
洞庭湖风细。细密柔婉的波浪,渐渐向远方淡化,最后虚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轻风习习,波浪如鳞,万顷碧波,浩渺无际。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第三段,层波叠浪。画面上是大幅度起伏的波浪,浪谷间卷起浪花。这是汹涌澎湃、向前奔腾的巨流。
第四段,寒塘清浅。稀疏的线条回旋起伏,水边三两石头,水面流动感很强,显然这是溪流,而非清浅的池塘。
第五段,
长江万顷。画面上是向着同一方向浪尖,远处的浪尖渐渐虚化。显然这是长江下游开阔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荡,正顺着江风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涌而去。
第六段,
黄河逆流。粗重线条的巨幅波浪,浪间卷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涌抬升运动,又呈现向后逆涌之势。这是口那段的黄河水,浑浊、奔腾、激荡、咆哮,挟雷霆万钧之势,正要冲破障碍向前倾泻。
第七段,秋水回波。柔婉的波纹,贴水飞翔的白鹭,渺无边的湖面,袅袅兮秋风,湖水清兮波浪细。
第八段,云生苍海。浪峰向前倾斜,后浪紧推前浪,云遮雾锁,涛声如潮。这是
涨潮时的海浪。
第九段,湖光潋滟。轻快无规则动的水波。春风细细,湖水盈盈。晴光下的山色,明镜里的波光,都在微微荡漾。
第十段,云舒浪卷。云雾弥漫下的海面,前后都涌动的波浪,中间一个抬起的浪头,正在发威咆哮。这是沧海中的洪波。
第十一段,晓日烘山。红日、远山、晨雾。朝晖下的湖面浮光跃金,一片宁静。
第十二段,细浪漂漂。鱼纹状的细密波纹向远处渐渐虚化,几只
普通海鸥在海面上飞翔,海面风平浪细。
卷前隔水有明代宰相
李东阳题写的篆书“马远水”三个大字,落款“西涯”。
后纸为历代各鉴藏家的印鉴跋文。有如:
明代李东阳行书题跋:右
马远画水十二幅,状态各不同,而江水尤奇艳。出笔墨蹊径之外,真活水也。
明代
吴宽题记:马远不以画水名,观此十二幅,曲尽水态,可谓多能者矣。全卿家江湖间,盖真知水者,宜其有取于此。戊申十月,
晦日,吴宽,在海月卷题。
明代王题跋:山林、楼观、人物、花木、鸟兽、虫鱼,皆有定形,独水之变不一,画者每难之。故东坡以尽水之变,唯独两孙。两孙死,其法中绝。今观远所画水,余平远,盘回澄深,汹涌激撞,输泻跳跃,风之涟漪,月之潋滟,日之苟矗皆超然有咫尺千里之势,所谓尽水之变,岂独两孙哉。
明代陈玉行书跋曰:马河中画山水人物,种种臻妙,边角小景盆清远。水作谷纹状者精绝。院人中称独步。信然信然!
明代
王世贞题诗:上帝两带垂,长江黄河流。昆仑触天漏,下贮海杯。震泽与
洞庭湖,汇作东南沤。风云出千变,日月落双。泓写秋星,萧瑟竞素秋。水落清浅出,石压琮抽。其细沫贯珠,巨者膏九州。谁能传此神,毋乃宋马侯。解衣盘礴初,已动
河伯愁。天一臆间吐,派九笔底收。生绡十二幅,幅幅穷雕。忆昔进御时,陡豁神龙眸。遂令大同殿,涛声撼床头。六宫摄其魄,所以不敢留。杨妹即大家,女史司校。朱填六玉箸,墨宛四银钩。锦标赐两府,青湘润千秋。晴窗乍开阅,如练沾衣祸。恍作银汉翻,浸我白玉楼。当其郁怒笔,楣表腾蛟。及乎汩舒徐,遥颈延鹜鸥。动则开智乐,渊然与心谋。老师
鉴湖曲,兴尽
剡溪舟。左璧桑氏径,右图供卧游。那能学神禹,胼终荒丘。
创作背景
至宋时画家对水有了一定的观照和表现。这与山水画技法成熟有关,也与宋时山水画地位勃兴和提高、画科门类的进一步细化相关,尚与地域差异和
南宋宫廷的特殊审美趣味紧密相关。而
马远在
赵昚朝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进入宫廷画院,成为画院候。其山水画技法亦有南宋宫廷的传承。据传,马远在
赵扩时期(1194-1224年)每画一幅即送至
杨皇后处题写图名。《水图》亦是如此。《水图》应创作于
嘉定五年(1212年)前后,原为十二幅册页,后来合裱一卷,每幅均有皇后杨氏题名,其中一幅缺半,故无图名。
艺术鉴赏
主题思想
在南宋时期,实景创作是画家惯用的手段。画作上的景色或者通过形象,或者通过命名,都能与实景一一相对。《水图》所画内容亦是有着实景的指代。
《水图》为十二部分,而《左传 · 哀公七年》有“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故“十二”是法天之作,而且用到了“天之大数”。而“水”亦指大禹治水之“水”,寓意天下之“州”。所以,《水图》即指代当时的十二州。且据考证,其对应关系应为:半幅无名残卷对
幽州;
洞庭湖风细对
荆州区;层波叠浪对豫州;寒塘清浅对
冀州;
长江万顷对
扬州市;
黄河逆流对
武威郡;秋水回波对
太原市;云生苍海对营州;湖光潋滟对
徐州市;云疏浪卷对梁州;晓日烘山对
青州市;细浪飘飘对州。
而且,
赵扩通过年号“开禧”向世人表明,他与先祖有着同样的政治抱负——统一天下,这个理想国的视觉化就是
马远的十二《水图》。
艺术特色
线条
马远把劲拔、锐利的山水线条带入《水图》,显示出水的强劲之美态。例如“长江万顷”,用利劲的线条,表现出一排排攒动的水波,线条粗劲有力;“云生沧海”中的线条,却极其有力,与前代不同。在表现方面,也较前代更为恣意。例如“
黄河逆流”,此图几乎是用勾笔法来写意;“云舒浪卷”中波纹用战笔,虎爪有用断线。
光影
马远在“湖光潋滟”和“秋水回波”中画出了光和影的细腻感受。由于云块的漂浮,短暂地遮住了一部分阳光,因而在水面上留下了云块移动的阴影,水光发暗,而在阳光照射下的一部分则闪光发亮。暗与亮的光影对比,使粼波闪闪的水面更增添了活跃的生机。
技法
马远《水图》表现不同水波采用不同手法,其笔法变化多端,手法因景因情而异。或用线细如发丝而淡淡一写;或用线如行云流水,加以
黑色浓淡,粗细不匀,求得变化;或随意挥洒,湿笔、干笔相辅;或用战笔,或断线为点,或粗实稳健,或浑厚雄壮,或细腻流利,或简洁多折……皆成功地达到了不同的效果。马远劲利、概括的画法,别有新意,更具特色。
名家点评
明代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马公十二水,惟得其性。”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批评家
顾丞峰:“水,在传统的
中国画里,一般只是充任配角;刻意画水并有成效的,在
马远前只有
五代十国的
孙位和宋代的
孙知微。而详细观察各种情况下的水的状况,并逐一加以描绘的当推马远为第一人……从《水图》中可以看到画家的构思十分用心,同时显示出画家独具慧眼的观察能力。”
后世影响
绘画影响
马远以前的“水”图像大多了无生趣。前人只大致勾勒出水的形态便“草草了事”,始终没有把山水画中的“水”重视起来,而马远的《水图》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把“水”的形象作了总结,并创造出了马氏“水图”特别是“浪花”的形象,更是一种创新,为中国山水画中“水”形象的创造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马远《水图》中的“浪花”成为一种符号,在以后各朝代的山水画中沿袭。这种符号的传承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少有的。所以马远的《水图》是中国山水画“水”形象的一个转折点,也在中国“水”形象的历史长河中处于中心地位。
马远的《水图》是第一次只以“水”为绘画对象,水之无形本是不可描绘的,但在马远的笔下似乎有了形状。他对于水的认知,可谓是这一时期的典范。
衍生作品
日本当代摄影师
杉本博司的代表作《海景》,便是受了此卷《水图》的启发与影响,而最终创作完成的。
历史传承
该卷《水图》于
嘉定五年(1212年)前后创作完成后,经
杨艳赐于有“大两府”之称的枢密院(西府)和
中书门下(东府),明代时经
耿昭忠藏,
清代时归
梁清标等名家鉴藏,
乾隆时进清内府收藏。后一直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品。
《水图》在明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
陈继儒《
妮古录》,清代《
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初编》、《
式古堂书画汇考》、《南宋院画录》等有著录。
重要展览
1999年,
马远的《水图》在北京
故宫举办的“
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故宫珍品展”上展出。
作者简介
马远(约1140年—约1225年),
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
永济市西南),生长于
杭州市(今浙江杭州)。
曾祖父贲、祖兴祖、父世荣、
伯父公显、兄逵,均为画院画家。他继承家学,历任光宗、宁宗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取法
李唐,能出新意,下笔道劲严整,设色清润。山石以带水笔作大斧劈,方硬有棱角;树叶有夹笔,树干用焦墨,多横斜曲折之态;楼阁大都动用界尺,而加衬染。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
马远”之称。又工画水,兼精人物、花鸟。与
夏圭并称“马夏”,加
唐朝、
刘松年,合称“
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水图》《
踏歌图》《山径春行图》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